动物世界—陆地动物- 西部xx的日志- 网易博客
动物世界—陆地动物
2010-04-24 20:42:32
阅读
12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高空摔不死的猫
常听说:“猫从几层高楼上摔下来啦!但没死。”这在人是xx不可能的,是什么原因呢?美国有个兽医学会研究了这个现象。
它们分析了132只猫,分别是从 6米到 100米高度摔下的,能活下来的占90%。另外,在20米高度以内,随着摔下时的高度增大,死伤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超过20米高度,随高度增加,死伤率反而减少。这是什么原因呢?{dy}个原因是,猫善于上树,它有非常完整的平衡系统——位于它的内耳。如果将它四脚朝上,从高空放手,可以看到,在一瞬间它就能翻过身来,落地时总是四脚着地,很平衡,不易受伤。而人体则没有这么完善的反射功能。人跌落时,在空中打转,而且总是头或者脚着地,能生还者是罕见的,除非摔到泥浆中或挂在树上。其次,猫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在跌落过程中,身体形成降落伞形,对空气形成一个阻抗面,降低了下降的速度,同时它的爪子向外分开,从而减弱了落地的冲撞。在20米以上高空跌落时,猫可以进行滑翔,因此也就更加安全。
食蚁兽没有牙齿
食蚁兽是一种奇异的哺乳动物,它只居住在拉丁美洲。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贫齿目食蚁兽科。所谓贫齿目,是指无齿或少齿的动物。人们见过无齿的家禽,如鸡、鸭等,它们进食时都是“囫囵吞枣”。然而哺乳动物中的无齿兽——食蚁兽又是怎样吃东西的呢?它们吃东西也是囫囵吞枣,只是进食方式与鸡、鸭不同。食蚁兽以蚁类、白蚁和其他昆虫为主食。它的嘴细小如锥,舌细长似绳,眼鼻耳孔很小,当它用长嘴前端的鼻子,嗅出白蚁的气味后,便启动前爪创开蚁封,直捣蚁窝。正值白蚁惊慌逃窜时,食蚁兽便伸出它那长约30厘米的舌头,像人舐芝麻似的,粘吸白蚁。那么它的舌头又是怎样准确地“粘”住白蚁呢?原来食蚁兽还有一个高度发达的下颌唾液腺,它能源源不断地分泌出一种粘液。这种粘液能像胶布似的,把白蚁粘住,并送到嘴里,囫囵蚕噬。食蚁兽就是靠这条伸缩自如的长舌,来专门“抓”取昆虫充饥的。蚁类又是它{za}吃的东西,因此也就被人起了个食蚁兽的名字。食蚁兽每餐都要吃相当数量的白蚁,动物学家解剖得知,一只未成年的食蚁兽能吃下一磅重的蚁或蚁的幼虫。
热带地区有大量作恶的树白蚁和地白蚁。其中食肉游蚁非常凶狠,常成群结队向对手进攻。遇上大蛇,它们也会包围起来,群起而攻之,把它吃得仅剩一架白骨。可是食蚁兽却又是它的克星,食蚁兽能把这些害物消灭掉,对动物、对植物、对人类都是一大功劳。
食蚁兽在南美有三种:即大食蚁兽、小食蚁兽和二趾食蚁兽。大食蚁兽体大如猪,身长可达1.3米,高0.9米,体重约30~35公斤。小食蚁兽像狗那么大,身长约60厘米左右,尾巴长45厘米。食蚁兽的相貌,除嘴和舌特殊外,还有许多奇特的地方,如它的前腿粗壮有力,爪子也很强悍尖锐,略有弯曲,如同镰刀,这是为了自卫或掘穴灭蚁。又如食蚁兽的皮肤长得又硬又厚,可防其他动物的尖齿利爪。
树懒挂在树上的秘密
在拉丁美洲的热带森林中,栖息着一种世界上最懒的动物,一种奇特的猴——树懒。它们主要分布在巴西、圭亚那、厄瓜多尔、秘鲁、巴拿马、尼加拉瓜和西印度群岛。它是一种无害树栖的贫齿目动物。头又圆又小,耳朵也很小,而且隐没在毛中;尾巴很短,只有3~4厘米;上颌有5齿,下颌有4齿,细小而没有釉质。
动物学家依据树懒趾数多少,将它们分成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两种。前者身长53厘米,两臂平伸,宽可达82厘米,四肢为三趾。它们行动缓慢,每迈出一步需要12秒钟,平均每分钟只走1.8~2.5米,每小时只能走100米,比以缓慢出名的乌龟还慢,是世界上走得最慢的动物;二趾树懒体魄稍大,前生二趾,后生三趾。
树懒有两大特点,一是它的倒挂术,二是它的伪装术。倒挂在树上是它的习性,它可以四肢朝上,脊背朝下,一动不动地挂在树上几小时,饿了摘些树叶吃,食物不足时,它也懒得去寻找,它有忍饥挨饿的本事,饿上十天半个月,仍然安然无恙。它能长时间地挂在树上,是因它有一副发达的钩状爪,能够牢固地抓住树枝,并能吊起它数十公斤重的身体。它能倒悬着进行攀爬和移动,从不会跌落下来;另外,热带树叶生长快,吃掉后的树叶很快会重新长出来,无需它移动地方,就有足够的食物吃,树叶汁多,环境又阴湿,用不着下地找水喝,这一切都适合它的懒习气。因此,它睡眠、休息、行动,几乎都是行背倒转的生活。由于它长期栖息在树上,偶尔到了平地,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难以立足,这是失去步行的平衡能力的结果。
树懒有高明的伪装本领,因而又有“拟猴”的别名。它很会模拟绿色植物。它本来的毛色是灰褐色,长期悬挂在树上后,身上长满绿色的藻类、地衣等,给它增添了一层保护色,挂在树上十分隐蔽,使它的敌害非常不易发现它。这些绿色的藻类,靠树懒身上排出的蒸汽、呼出的碳酸气,而滋生在它长毛的表面上。这些藻类的繁殖,除了给树懒以伪装,又给吃藻类生活的昆虫幼虫提供了共生的环境。它们靠树懒为生,树懒靠它们伪装保护自己。这种猴、藻奇怪的结合,从树懒幼小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树懒死亡为止。
树袋熊会爬树
树袋熊又叫考拉,从名字上就能看得出来,它是一种很会爬树的动物。树袋熊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树上度过的,只有从树与树之间转移时才在地上行走。树袋熊和大熊猫都是世界上的珍稀动物。树袋熊在分类上属于哺乳类有袋目的袋貂科。有袋目的动物还包括袋鼠等,都是比较原始的哺乳类。这类动物的特征是肚子上有一个哺育幼仔的育儿袋。
树袋熊的故乡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以那里生长的一种桉树叶为主要食物。桉树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能供树袋熊食用的种类却相当有限。所以,要想饲养树袋熊就不那么容易了,外国的动物园想要饲养它,都必须先种上树袋熊习惯吃的桉树。日本东京则在东京湾的人造陆地“梦之岛”上种了这种桉树。
树袋熊为60~80厘米长。它的面部特征是鼻子很大,而且已角质化,看起来和熊很相似,所以给它取了“树袋熊”这么个名字。树袋熊的四肢,前脚的{dy}、二趾和第三、四、五趾相对生长。后脚的{dy}趾和其他趾相对生长。这与它长期爬树抓住树干的生活是相适应的,并且,后脚的第二、三趾间生有皮膜,使它在爬树时不至打滑。所以它的手脚很适合爬树,不需要爪子也能抱着树干爬上爬下。
马站着睡觉
在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习性。马站着睡觉,就是马的一种习性。
马被驯养成家畜已有5000年的历史,野马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常被食肉动物威胁,随时会遇到伤害,甚至丧失了生命。长期的生活,形成了它们昼夜只能站立在草原上,歇息、睡觉都一个姿势,因为这个姿势既稳当又便于逃走。天长日久,便养成睡觉从不躺下的习性。而夜里也像白天那样扬头站着闭眼睡觉,这是马的一种野生习性。
如果预料没有什么危险,马便把头搭在背上睡。习惯群体生活的马,以及和母马生活在一起的小马,也都是把头搭在背上,这可称为马安心入睡的姿势。已被人驯化成家畜的马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用不着再担心受到伤害,因此,野生的习性也正在丧失,个体之间有了很大差别,也有躺倒在地伸着脖子和腿入睡的,有的打着呼噜。但是大部分马还是把头搭在背上睡。
斗牛总要奔向红色
在电影上和电视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斗牛的场面。在西班牙古老的大斗牛场上,身着华丽服装的斗牛士手舞一块红布,在牛的面前叉腿一站,牛就会猛然向他冲来。斗牛士急忙躲闪着身子,和牛周旋争斗,十分英勇。在西班牙,斗牛士,被看作是了不起的英雄。
根据动物学家试验,让斗牛士分别持黑色、白色和绿色等非红色的布站在牛的面前,结果牛的表现都一样。因此人们知道,牛不是见到红色而产生兴奋,而是由于眼前的东西不停晃动,使它感到不安才猛冲过来的。在哺乳动物眼睛的视网膜上,分布有两种视觉细胞,一种是杆状细胞,一种是锥状细胞。这两种视觉细胞接收到的光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杆状细胞是专门主管暗弱光线的,而锥状细胞则主要接受明亮光线。动物学家对牛眼的构造进行研究,发现牛眼的杆状细胞很发达,而锥状细胞的数量却很少。这类动物,眼睛在光线很暗的情况下也能看见东西,即所谓“夜视眼”,具有夜行性。但是暗弱光线的颜色模糊,所以它们都是色盲,因此,牛不论看到什么颜色的布,都只能感觉到色泽的浓淡不一。从而可以肯定,它是对眼前的东西的不停地晃动感到不安,才猛冲猛撞的。
由此,可以推知具有夜行性的其他动物,如狐狸、黄鼠狼、狗和猫等都是色盲。
牛的涎水特别多
牛爱流涎水,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弄得十分清楚,但比较可信的解释,认为是由消化器官的结构引起的。
在动物消化系统中,胃起主要作用,胃里生有很多帮助消化的分泌腺,吃进胃里的食物,就是由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消化掉的。大部分哺乳动物的胃,都具有这样的结构。但是,牛、鹿和羚羊之类的反刍动物,胃的结构却与此大不一样,它们的胃一般分为四室。在它们的胃里没有帮助消化的分泌腺,吃进去的食物不能直接消化,而要返回口中再度咀嚼掺入唾液即涎水之后,才能消化吸收食物。唾液中含有具消化功能的消化酶,能帮助消化吸收食物。所以牛必须分泌大量的唾液来消化它吃进去的食物,这就无怪乎它要流那么多涎水了。
尽管如此,它们排出的粪便,还有许多未经消化吸收的残渣。
白家兔红眼睛
野兔是兔子,白家兔也是兔子,但是它们的眼睛却有不相同的颜色,前者发黑,而后者发红。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野兔体内,一般有具保护作用的色素存在,特别是黑色素,所以,它们的眼睛呈茶黑色。白色的家兔则由于遗传的变异而xx失去了这种色素,所以它们的眼睛变得很透明,以至于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xxxx,也就是说,家兔眼睛的红色是血管中血液的颜色。
这种现象不单见于兔类,其他种类的动物之中也有发生,即使是野生的动物,也不例外。鼠类中的大白鼠和小白鼠,就是由这种遗传的突然变异而产生出来的种类。在我们人类之中,也有这种遗传变异的现象,常称之为“白化病”。它和体内产生的缬氨酸有关系,缬氨酸是合成身体黑色素的组成部分。兔和鼠的这种变异,产生出来的种类比较稳定,所以形成了单独的物种。
蛇能吞食较大的食物
蛇是人类所熟悉的动物。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蛇能吞食山羊、小鹿、小牛等比它的头大许多倍的食物,这是为什么?
动物学家说:人的嘴张大只能到30度,而蛇嘴张大可以到130度,甚至180度。蛇嘴所以能张得那么大,是因为它的下巴骨是活动的,也就是说,蛇嘴的关节是用韧带连接的,可以自由伸缩。同时,蛇的肋骨也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喉头咽下的食物能不受阻拦地进人肚子。为了便于吞咽,它还分泌出大量唾液,作为输送食物的“润滑油”。
猫捉老鼠
猫喜欢在夜间捕食老鼠,是因为它有一套在夜间能轻而易举捉到老鼠的器官。
猫的胡须是猫身上最灵敏的器官。在夜间,猫依靠胡须探知洞穴的大小,然后确定自己的身体能否通过。
当猫睡觉时,总爱把耳朵贴在前肢的下方靠近地面。一有响动,猫会立即惊醒,因为地面传声比空气传声快得多。
猫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又是一种夜视能力较强的肉食性小兽,而鼠主要也在夜间活动,它们的个头又是猫最适合的猎物,所以猫也爱捉老鼠。
还有一个原因是:猫是在夜间活动的,其体内的牛黄酸是提高夜视力的必备物质。如果猫长期得不到这种物质的补充,夜视能力将会降低,而老鼠体内含有大量的牛黄酸,猫为了获取其中的牛黄酸来补充营养,所以爱吃老鼠。
未睁眼的鼠总是在斜板上向上爬
如果你把一只刚出生尚未睁眼的鼠,放在一块倾斜的木板上,幼小的鼠就往上爬,但不是直着往上爬,而是忽而左,忽而右,和直线方向形成一个角度。随着木板倾斜度加大,向上爬的角度越大,{zh1}达到垂直向上爬。但是睁眼后,它就不往上爬了,这是生物所具有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叫做趋性,如:眼虫、草履虫具有趋光性,而变形虫背着光运动,叫负趋光性。
幼鼠向上爬,是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它背着地心引力运动,叫做负趋地性。但当鼠睁眼后接受的外界刺激增多,因此它的运动就复杂了,它看见倾斜木板的边缘和板面,它的反应是向下跑,成年的鼠,有时也向上爬,但是,很快它会转过头来,往下跑,或者从斜板的一边跳下来。
袋鼠肚子上的口袋
袋鼠的英文名字,据说来源于澳大利亚土著人语,意思是“不知道”。最早见到这种动物的英国人,是xx的探险家库克,他向当地的土著人打听这种动物的名字时,不懂英语的土著人回答他的话,意思是听不懂,库克不懂土著语,以为这就是袋鼠的名字,所以就这么叫起来了。
袋鼠的种类很多,有大型的大袋鼠,中型的小袋鼠,小型的树袋鼠等。不管是哪一种,其腹部都生有一个口袋,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所以把它们叫做有袋类动物。这个口袋在动物学上叫做育儿袋,是用来哺育幼仔的。
袋鼠的妊娠期,各种类是有所不同的,一般为30~40天。刚出生的幼仔全身精光。大小仅2~3厘米长,重1克左右。一生下来即进入育儿袋,靠育儿袋内壁的奶头吮吸母乳喂养,要这样经过6个月到1年的时间才能长大。
刚出生的幼鼠那么小,它是怎么进入育儿袋的呢?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都没搞清楚。也有人说是由母鼠用口衔进去的。但是根据最近专门摄制的影片来看,却是勉强由自己爬进去的。
有袋类是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除袋鼠外还有树袋熊和鸭嘴兽等,仅产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就连距澳大利亚很近的新西兰都没有。它们生活的澳大利亚大陆,据说很早以前是从别的大陆分离出来的。
豪猪竟能抵御狮子和老虎
豪猪又叫箭猪,这种猪外国有,我国也有。当你走进动物园去参观,会发现它满身是刺,根本不像猪。它从背部到尾巴,披满像簇箭一样的棘刺,屁股上的棘刺更是又长又密,其中粗的像筷子,长的足有半米,每根棘刺的颜色黑白相间,很显眼。
豪猪膘肥体壮,除了有棘刺,还长了锐利的牙,脸像耗子一般。动物学家根据它这些形态特征,把它明确归为啮齿目动物,划进老鼠一类里。它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躲在洞里睡大觉,晚上出来活动。据调查,这种动物分布广、大体分为东西半球两大类。美洲豪猪属西半球类型,多产在巴西、玻利维亚等国,它的家族约有20种,以巴西豪猪最出名。它的形态特点是:个头小,体重在12~14千克,腰粗腿长,脚趾有尖利的长爪,能抓住树枝,把身子吊在半空里,能敏捷地进行攀缘活动。美洲毫猪尾巴长,像猴子一样,末端光而无毛。有缠绕功能,刺也与欧亚种不一样,它的刺短而密,对抵御猛兽,倒是一种锐利武器,特别是每根刺上,生有很多小倒钩,遇敌便可深深地插进对手的肉里。
了解了豪猪这些形体上的特征和习性,就不难了解它是怎样保卫自己攻击别人了。豪猪与猛兽搏斗时,能把全身的棘刺竖起来,根根如同抖动的钢筋,互相碰撞,唰唰作响,同时它大声吼叫,施展威风,要以自己特有的招术,把敌人吓倒、吓跑。如有不听警告上前冒犯者,豪猪便毫不客气地大开杀戒,它进攻的方式很特别,调转屁股,倒退着后端的长刺向对手冲过去。
美洲狮和虎是拉丁美洲食肉动物中最凶猛的兽类。它们目空一切地横行,无所不欺,遇上豪猪自然不放在眼里。在狮子、老虎看来,豪猪远不是它们的对手。哪料刚交手便知豪猪不是等闲之辈。豪猪最厉害的一手是:善使以尾击敌之头的绝招,这招一旦打中,尾巴上的短刺便密布在敌人的脸上。狮子、老虎的唇舌、咽喉、眼睛和脚掌被刺后,便引起化脓腐烂,眼睛失明,无法进食,活活地被饿死。遭此报应之后,有些狮子、老虎见了美洲豪猪便乖乖地退避三舍。看来号称百兽{zw}、威风凛凛的狮子、老虎也是徒有虚名了。
美洲豪猪身上的棘刺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据动物学家研究,豪猪身上原来只有鬃毛,后来偶尔长出少量硬而长的角质化棘刺,在大自然长期生活中遇到强敌时,棘刺发挥了御敌的主要作用。这种特征在后代繁殖中逐渐遗传下来,久之长满全身。因此,豪猪长棘刺,是由鬃毛逐渐转化的结果。美洲豪猪以树栖生活为主,习吃嫩叶树皮,特别是白杨和栎树的皮。
猛犸灭绝之谜
猛犸在距今5万年至1万年以前,曾生存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它体长约3米余,肩高3.9米,和现代的印度象差不多大小。猛犸的全身都长有暗褐色的长毛,所以常有“猛犸样的长毛”之类的比喻。猛犸的栖息地都是像西伯利亚那样的高寒地区,身上的长毛是它们抵御严寒的有效工具。而且它的皮下还是一层厚达7厘米的脂肪层,这不仅可以直接抵御严寒,而且在寒冷时期食物缺乏时还能补充身体的营养。另外,猛犸还生有长大而弯曲的象牙,动物的牙一般是指比较发达的犬齿,但象牙却是由门齿长成的。
关于猛犸的灭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最可信的说法是,由于寒冷的突然到来,没有吃的东西,致使它们不能经受寒冷而灭绝。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也比较可信,认为是由于当地的土著人为了食肉而大量捕杀,导致了猛犸的灭绝。肉被他们吃完以后,象牙被组合在一起用做房屋的柱子,在古代人的住处曾发现有这样的房屋。
在东京曾展出过这种房屋。在当时的猛犸展上,还展出了前苏联境内发现的母仔猛犸,这是在西伯利亚北部的冻土地带中发现的,还保持着活着时候的姿态。大概是在气候转冷时陷入了泥沼或是从高处摔了下来,死后就那样被冻上了,胃里还有残存的食物。像这样的猛犸尸体,现在发现的有 80多具。在日本北海道,也发现有猛犸的化石。
象长了个大鼻子
古生物学家研究化石发现, 250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地球上就有了大象的祖先。那时象的身体没有如今这么大,鼻子也没有这么长,身高只有70厘米,像桌子一样高。鼻子的大小和现在的河马鼻子差不多长,鼻孔的位置和牛与马一样,当时仅能算种小动物。
象是草食动物,随着身体增高变大,吃地上的草愈来愈困难,吃树上的叶子倒愈来愈容易。因此,在它们以树叶为食的过程中,由于鲜嫩可口的叶子长得高,只有那些鼻子较长的才能吃到它,天长日久,一代代象的鼻子适应生活需要,变长了的被自然界保留下来。这正是生物的器官越用越进化、越用越发达的道理。
鼻子对于象来说如同人的手,灵活自如,什么事都能干,不仅灵巧而且力气还很大。这同象鼻的肌肉组成有关系。大象的鼻子约有5万条肌肉,所以使用起来非常自如。象有两个种类,即非洲象和印度象,前者鼻子尖有两块突起,后者只有一个。
帝企鹅的“拳击赛”
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提起企鹅好像只有南极才有,其实企鹅在世界上虽然主要分布在南极,但也随着冷流水向北分布,在非洲到达南纬17°,澳洲到达南纬38°,甚至个别种延伸到拉丁美洲的加拉帕戈斯岛的赤道附近。现在企鹅共有6属18种。
帝企鹅是企鹅中个体较大的一种,好群居,捕食鱼、虾、乌贼等,不会飞,善潜水,因两翼成鳍状、羽毛细如鳞状,称为鳍脚。游泳时,鳍脚起着推动的作用,两只脚长在身体后部,只起方向盘的作用。
动物在繁殖季节,两雄相争斗的场面很多;如雄鹿用树杈状的角相斗,两只雄海豹战斗时能打得遍体流血等等,然而两雌相争是比较少见的。
在南极考察中,发现雌性帝企鹅有好斗的习性。两只雌企鹅面对面地站在冰雪上,挥动鳍脚互相拍打,好像一场拳击赛,一只雄企鹅站在中间好像是拳击场上的裁判。“拳击”胜利的雌企鹅与雄企鹅交配后生下蛋交给雄企鹅孵化,这时雄企鹅把蛋用双脚夹住,放在下腹部的孵卵囊内孵化,孵卵囊由裸露的网状皮肤构成。
七、八月的南极气温可达零下50℃,雄企鹅在冰雪上孵卵长达60~70天,在此期间它不吃食物,全靠消耗自己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雌企鹅凭着健壮的身体游向大海去觅食。等雌企鹅返回原地,小企鹅已经出世,雌企鹅已养得体态丰满,接过小企鹅用嗉囊里吐出来的分泌物喂养小企鹅,雄企鹅由于长期绝食,已经“骨瘦如柴”,见到雌企鹅已经在喂着小企鹅了,才跌跌撞撞奔向大海去饱餐一顿。
冬眠的动物春天才能醒来
人们在寒冬腊月掘地挖土时,常常会挖出一条或数条盘在一起的死一般的蛇来,这就是冬眠的蛇。除了蛇以外,青蛙和龟也冬眠。
冬眠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方式。
只有冷血动物 (或叫变温动物)才冬眠。因为它们的体温能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高时,它们的体温也高,新陈代谢也比较旺盛,所以表现得比较活跃。当秋天来临,气温开始下降时,它们的体温也会随之而降低。体温的下降所带来的是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非常微弱;当气温进一步下降后,它们的新陈代谢作用也会随之进一步减弱。由于它们会本能地感觉到这一点,所以在冬季到来之前,它们就抓紧时间大量地摄取食物,贮存脂肪,然后钻入地下睡大觉,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气温升高后,它们的新陈代谢就会逐渐旺盛,所以冬眠的动物到了春天才会醒过来。
动物发声音
能发声的动物是极多的,麻雀的吱吱喳喳,炎夏的蝉鸣,举不胜举,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动物的叫声。从蜘蛛、虾蟹、昆虫到鱼类、蛙类、鳄类、龟鳖等。而以鸟儿的鸣声{zj0},哺乳动物也是能发声的。
树蛙的鸣唱,是由三只雌蛙为一组,以三种不同的音调依次鸣唱,接着另一组又演唱起来,有时大合唱由一只老蛙开始,它声音宏亮,它领唱,接着大合唱就长时间进行下去。合唱比独唱声音大得多,传得更远,使更多的雌蛙赶来聚会。
在雄鳄的领地如另有雄鳄,领主就会气势汹汹地上前吼叫赶走来者。
雌鳄产卵后守在卵坑旁,三个月后,幼鳄在卵中大声叫唤,像人的打嗝声,这从沙土下传出的唤声,在20米外都能听清楚,鳄的父母应声后用前爪和喙拨开沙土,将卵叼出,爬到水边,把卵放在水里,然后轻轻一压,卵壳破了,幼鳄就在水里出生了。卵在双亲嘴里就停止了尖叫,而改成轻轻的“吱吱”声,在水里生活的幼鳄时时用叫声与父母联络,遇到危险就发出刺耳的嘶鸣。
幼金丝猴在寻找成年猴时发出“WO.WO”声,发现食物时发出“ga.ga”声。日本猴能发出37种有意义的声音,包括群内联络信号,低位猴防御信号,优位猴威吓进攻信号,警戒声、雌猴发情的叫声,幼猴想吃奶或不满时的啼叫等。
母鸡唤小鸡发出“咕咕”声,下蛋后大叫“咯达—咯达”,遇有不祥动静,就警觉的发出轻轻的颤音,给鸡群报警。
春暖花开时,柳莺每天唱2340支歌,林鸲唱3377支歌。频繁、重复的歌声促成雌雄相会。
声音能向四面八方传播,一般不被阻挡,声音本身有多种频率、强度等很大差别性和xx的时间性,这有利于动物表达复杂含意,使动物间更好的联络。有的如蝙蝠,鲸等还利用回声、探知外界情况。总之,发声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动物维持体温
动物通常有多种方式维持体温。
恒温动物如鸟类、哺乳类,它们维持一定体温,常在30~40℃之间。是通过散温和保温结构和在神经系统的调温中枢控制下,保持恒定体温。
变温动物的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便也能维持一定体温,它们是利用太阳的辐射热和细胞色素的变化来调节体温的。
有些两栖爬行类如龟、鳄,它们的皮肤有特殊的色素细胞,当它缩小时,皮肤颜色变浅把大部分阳光反射掉,体温则下降,当色素细胞扩张,肤色变得很深,就能大量吸收阳光,使体温升高。
有种螺钿蛱蝶,在天气晴朗时,其体温能相当准确的维持在32.5~35.5℃之间,不会因气温的升高或降低而变化。它的体温调节器就是它体表的细小鳞片,它改变鳞片的角度,需升温时,让鳞片表面直对阳光,就能获得较多热量,反之阳光照射的角度越小,获得热量越少。
由此人类得到不少启示,譬如,宇宙飞船向着太阳光的一面被烧灼得很厉害,而背着阳光的一面又很寒冷。宇宙飞行服可以仿爬虫涂上一定颜色,让光在某种场合吸收或反射一定数量的光线。宇宙飞船可以仿造蝴蝶,覆上一些能活动的鳞片,当鳞片紧贴船体时,获得热量最多。当鳞片竖起一点时,获得的热量减少。只要调节鳞片的倾斜角度,就能调节飞船船身和坐舱内的温度。
动物的冬眠
青蛙、蛇和乌龟等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动物,一到冬天即转入地下,变成假死状态越冬,一般称此为冬眠。另外,像熊和蝙蝠那样的哺乳动物冬天也都躲在洞穴里不出来,把这叫做冬眠是不对的,正确的讲法应该是过冬,和冬眠要区别开来。
那么,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动物为什么要变成假死状态越冬呢?我们知道,它们都是冷血动物,体温受外界气温的支配。当气温变低时,体温也会随之下降,其活动的能力就会显著降低。如果气温进一步降低的话,它们的全部生理机能都会停止下来变成假死状态。由于长期的生存适应,它们生来就知道在最恶劣的环境到来之前就预先钻入地下,以便安全地度过冬天。所谓生来就知道,过去叫做本能。总之,这是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遗传本性。
到春天气温开始回升的时候,它们的体温也随之升高,生理机能渐渐恢复。在每年的3月6日前后,蛇、蜥蜴及许多昆虫都相继从地下钻出来开始活动,所以历法上把这个时候定名为惊蛰。
与此相比,熊和蝙蝠之类的过冬则只不过是在温暖的洞穴里躲避寒冷而已。秋天,熊大量地取食树木的果实,把营养变成皮下脂肪贮存起来。然后,它就钻进地下洞穴安安静静地躺着,准备度过寒冷的冬天。因为在整个冬天它们都不吃不喝,所以必须尽可能地减少体力的消耗,因此呼吸和脉搏都会有所减缓。
熊要这样一直过到第二年的3月中旬,那时它们的体重将会减少到秋天的三分之一。母熊在2月份产仔,幼仔必须靠奶喂养,但其间又得不到食物,所以体力消耗更为显著。当它们从洞穴里出来的时候,便疯狂地把树木的皮剥掉舔食其中流出来的甜水,山上造林地的一些树木便因此而被毁坏了。
动物出汗
夏天,狗吐着它那长长的殷红的舌头,大张着嘴,肚皮一起一伏地喘着粗气。鸡和小鸟儿也都大张着嘴呼吸。相反,像马那样的动物,即使在奋力奔跑的时候,也不会张开嘴喘气,而是全身冒汗,弄得毛湿漉漉的。这是为什么呢?
在动物的皮肤里有一种叫做汗腺的结构,汗就是从这儿出来的。对于我们人来说,平均每个人都有约500万个汗腺,通过汗腺,沉积在体内的废物可排出体外,并且汗液在蒸发时还要带走一部分热量,所以当体温随气温而升高时,出汗可以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就是坐着不动,每天也要流出300克左右的汗水。要是干活的话,则要比这多10倍。
在狗身上起调节体温作用的汗腺,仅分布在脚底板那一小部分,所以热起来的时候就不得不靠呼吸来调节体温了,仅靠鼻子来呼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口也必须张开来喘气。在这一点上,猫和狗是一样的。猪和牛从鼻子尖上冒汗,而山羊和兔子则全然不出汗,它们是靠短促的呼吸来散发热量调节体温的。
this.p={ m:2, b:2, id:'fks_080070087084084066087083095095087094085069082082087064', blogTitle:'动物世界—陆地动物', blogUrl:'blog/static/38466413201032484232306',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type:0, modify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38466413201032484232306',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
{list a as x} {if !!x} {/if} {/list}
{if !!a} {/if}
<#--{zx1}日志-->
{list a as x} {if !!x}
{/if} {/list}
<#--推荐日志-->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if !!y}
·
{/if} {/list}
{/if}
<#--引用记录-->
引用记录:
{list d as x}
·
{/list}
<#--相关日志-->
{list a as x} {if !!x}
{/if} {/list}
<#--推荐日志-->
{list a as x} {if !!x}
{/if} {/list}
<#--推荐阅读-->
{list a as x} {if !!x}
{/if} {/list}
<#--右边模块结构-->
{zx1}日志
推荐日志
相关日志
推荐阅读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评论模块结构-->#--右边模块结构-->#--推荐阅读-->#--推荐日志-->#--相关日志-->#--引用记录-->#--推荐日志-->#--{zx1}日志-->
郑重声明:资讯 【动物世界—陆地动物- 西部xx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
在线投诉
】,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
小导管自动尖头机
2018/2/14
巴克利创高尔夫史上最丑挥杆 飞球打人没商量(图)
2009/5/19
青岛专门回收韦克威网口IC芯片
2022/5/4
番禺南村那个医院xx前列腺炎效果好
2015/10/30
掉头发是因为啥
2015/3/19
监理师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复习题- 注册监理工程师- 建工之家网建筑 ...
2010/1/26
湖北楚阳科技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项目环评公示
2010/4/19
单碟750GB硬盘有望年底上市- Credit Card - blurs - 和讯博客
2010/4/20
我易系列软件即将面世| 我易读博客
2010/5/25
去黑眼圈效果好的去黑眼圈产品
2015/3/17
xxxxx的有效xx
2015/3/25
房山加热保暖休闲服——哪里有供应价格合理的皓群电热休闲服
19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