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化: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与共和国共成长系列报道)_山西化工观察_ ...

                太化: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

                         王乐意       中国化工报    (2009-09-02专题版)

                                与共和国共成长系列报道之二

 
      如果说新中国建国后在化工行业的{dy}个重大举措,那就是“一五”期间,在苏联援建下,一口气建成了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和太原化学工业公司3大化工基地,一举配齐了煤头、油头和气头化工产业链。而与另外两个化工基地先后并入更大的企业集团相比,座落于盘龙古邑、汾河之滨的太化集团,走的是一条不断探索、自我发展之路。从1958年投产以来,太化累计实现产值376.21亿元,上交利税31.73亿元(九五后改为上交税金),这相当于当年国家投资的15倍。同时,从太化走出了山西省副省长4名,省市级政府领导28名,处级以上干部2000余名,科级以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3500余名,工人技术骨干近1.5万名。
      
      
     创业:实现一次试车成功诺言
      
      
   
 吴达才在太化建厂初期,是太原化工厂一个普通技术员,后来担任山西省副省长。他回忆说:“1950年3月12日,新中国{dy}次全国化工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决定在太原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化工基地,并立即开始选址、勘探工作。{zx0}提出在太原建设大型化工企业构思的是我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国际xx化工专家、原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后来多年担任国家化工部副部长的侯德榜先生。”这年初,侯德榜先生亲临太原考察,正式建立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太原  厂筹备处(太原化工区筹备处的前身)。
      
     
提到太原化工区筹备处,所有的太化人总忘不了一个人——太原化工区建设的首任工程师刘声达。刘声达当年已经68岁了,在南京永利宁厂任工程师时,和范旭东、侯德榜一起在拯救工厂、公私合营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原化工区建设时,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的领导看中了这位几乎从事一辈子地质勘测和土建施工的老工程师。
      
     
刘声达来的时候,正是1951年的冬天。从那时开始,他就坚持在现场指导。他和测量、勘探、水文、气象组人马,{yt}到晚风餐露宿跋涉在一人多高的芦苇丛里,附近的村子都跑遍了。当时地质资料不全,勘测设备十分简陋,给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仅有的几件测量仪器就成了命根子。他要求骑自行车把仪器背在背上,不能放在自行车上。经过他的亲自测量和实际勘察并对水文地质等进行研究后,刘声达觉得最初选的晋祠以南的王郭村一带不是建工厂的地方。理由是土层太薄了,不足两米深的地下就是厚厚的流沙层,搞建筑就要打桩,桩子打不了几下就落下去了,这哪成啊!根据建设大化工区的规模要求,最终选定在自罗城到义井一带。随后至今的多少年,这里就成了现在的太原化工区。
      
     
1954年7月12日,太原化工区在刘声达选择的地址上正式破土动工了。建设工地上,机声隆隆,人声鼎沸,红旗招展,人们正以高昂的战斗姿态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然而,这年8月,体弱年迈、备尝艰辛的刘声达却不幸辞世了。临终前老人还对周围的人说:“我死后把我埋在化工区的边上,我还要看看太化的将来。”按照刘声达的遗嘱,他的坟莹建在了太原化工厂的西边并立了石碑。一直到前几年,才由他的后代迁回北京。
      
     
曾在太原化工区筹备处工作的姜蔚堂,今年75岁了。他回忆说:“我就是1950年从兵工厂来到太原化工区的,当时16岁。太原化工区各厂成为苏方{dy}批援建的141个大型工程的组成内容(1957年又增加援建15项国防新技术项目,成为156项)。当时太原化工区属于{gjj}保密单位。能在保密单位工作,参加祖国建设,我从内心里感到xx的荣耀,要知道当时苏方援建太化的{dy}批图纸就是我坐车去北京取回来的。我想说的是从图纸变为工厂可确实是快啊!给我的感觉就是,今天还是图纸,明天就变成了厂房。在化肥厂的建设中,仅用2小时15分钟的时间,就将高100米、重100吨的不锈钢硝酸尾气排气筒树立起来,同样,仅用了1小时25分钟就将重45吨、高46米的硝酸吸收塔整体吊装成功。”
      
     
梁润堂,今年78岁,1950年从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来到太原化工区。他回忆清晰,口齿伶俐。他说,那时候的人都以参加xxxx建设工程而自豪,以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己任,确实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迎难而上。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决不仅仅是口号,而真正成为大家脚踏实地的行为原则,创造了许多奇迹。“最难忘的是化工区开工{dy}个项目,晋泉引水工程。这是太原化工区{zd0}的厂外工程之一,当时为国内首例。工程需要将长8.62千米、直径1.25米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埋设在地下,技术要求高,所经地区复杂,任务十分艰巨。3000多名施工者在绵延数十里的战线上投入了开工以来的{dy}场战斗。”梁润堂说。
      
     
“那时候,一个普通的工人,融入到建设国家的大潮中,就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当时工人们就一个心眼,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你听不到一句怨言。”现已80岁的刘忠祥曾在中央重工业部化工局太原工程公司(化工第二建设公司前身)团委工作。他精神矍铄,笑容满面:“天很热,孙景耀(后任太原化工公司总经理)脱光了身子只穿了一条裤子,在吊车上一坐就是3天3夜;青年突击队天天都是连续十三四个小时地奋战在现场,xx忘记了什么是疲劳和困倦;青年瓦工突击队队长郭双全,在劳动竞赛中砌砖速度创造了每天1200块的太原市纪录;青年安装突击队队长潘玉学,他爱人生孩子,也没有回家,而是托付给了邻居照顾;青年木工突击队队长闫兴德,发明了浇筑模型板空裆操作法,节约了材料,抢出了时间,在工地火线入党……那时,筹备处还成立了创造新纪录运动委员会和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推动了生产发展,生产效率普遍提高。化工区开工{dy}项工程只用了119天就完成了任务,比计划提前23天,很快就正式试水了。”刘忠祥回忆这段历史时,依然是那样的自豪。
      
     
太原化工厂“管线活地图”武六毛,当时是山西省工业战线上大力宣传报道的典型。人们都说,武六毛和化工厂建设分不开。那时,他是化工厂水汽车间的管工。化工厂阴井下水阀门老结晶、老堵、老漏,记不清有多少次他全身涂上黄油,跳到两三米深的含酸、碱的阴井里,拧两圈阀门,探出身子换口气再下去拧两圈。上来后,全身像出了麻疹一样,全是红点。夏天还好,冬天几乎都冻成了冰棍,不会走路了。当时正是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都跑回了老家,而他却坚持下来。正因如此,1961年、1962年他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1963年被评为山西省“五好职工”。
      
     
吴外保,当年27岁,在硝酸车间当一名操作工。化肥厂{dy}次开车时,透平压缩机让苏联专家感到头疼,开了13次还开不起来。吴外保凭着精湛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说:“我来!”似有神助,竟然一次开车成功,在当时影响非常大。1963年他当上了山西省劳动模范,还到首都北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太化的历史上,吴外保是{dy}个全国人大代表呢!
      
      太原化工厂的孙盛祥,因试制甲苯二异氰酸酯等3种新材料成功,出席了195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
      
      到1958年,太原化工厂大部分装置已具备了投产条件。2月26日太原化工厂硫酸车间开始试车,
7月10日氯碱系统送电投产,开始挖掘到{dy}桶金。随后依次是合成盐酸、液氯、二氯二苯三氯乙、苯酚、六六六投产。至1960年又相继有氯磺酸、氯化苯、氯乙酸投产。1958年6月28日山西磷肥厂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普通过磷酸钙20万吨/年。1960年
4月25日太原氮肥厂{dy}套合成氨正式开车投产,到1962年5月3套合成氨投产,这期间粗甲醇、精甲醇、稀硝酸、硝酸按、尿素也相继投产。
      
      至此,太原化工区宣布全部投产,太化人实现了保证一次试车成功的诺言。1963年12月14日太原化工区正式由国家验收。
      
     
验收的那天太原下了一场大雪,瑞雪兆丰年啊。当年,主要产品产量烧碱达到1.3983万吨、硫酸3.9844万吨、合成氨6.642万吨、硝酸铵14.623万吨、烧碱1.398万吨、普钙20万吨、甲醇2万吨、苯酚0.6万吨、尿素239吨、二氯二苯三氯乙
0.5万吨。太原化工区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有些生产装置,如铂网和国防产品大型光气及其加工品等,全国只有太原化工区1家。
      
      
     徘徊:为卸旧体制包袱不断探索
      
      
   
 可以说,当时一场工业大革命正在太原化工区蓄势待发,即将掀起高潮。然而这一太原化学工业腾飞的大好局面,很快就被1966年5月到来的10年文化大革命和同年6月的太原化学工业公司第二次撤销所延缓。
      
     
回忆起“xx”对生产的破坏,1950年就来到太原化工区筹备处的徐长青老人有些伤感:“那时候各单位都成立了造反组织,搞夺权斗争,干部被无休止地批斗,党组织瘫痪,在混乱的形势下,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磨洋工、吃大锅饭成为‘xx’时期工厂的特征,给工厂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翻阅资料可以看到,太原化工区在“xx”开始前的1961~1965年5年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07万元,“xx”开始后的1966~1977年12年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才1.6092亿元。1966~1977年主要支农产品产量:合成氨从13.5万吨下降到9.87万吨、过磷酸钙(实物量)从11.63万吨下降到6600吨,其他化工产品大都处在“十年动乱”的缓慢发展期。
      
      1978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元年。
      
      1980年,中央决策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作为山西{zd0}的重化工基地,太原化工区在山西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
      
      1982年1月1日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复了太原化学工业公司,为太原化工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时,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改革政策随着简政放权、减税让利、二步利改税、承包经营、工效挂钩等开始在太化试点。1986年,允许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太化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同时,太化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如太原电石厂、3号焦炉、甲醇、2万吨甲苯二异氰酸酯装置、合成氨微机控制项目……建设者的艰辛不可能被一笔带过,他们所有的汗水,浇灌出一片塔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化工事业的发展积累了财富,做出了贡献。
      
  
     
据统计,截至2002年,太原化工区累计生产硝铵862.2万吨,精甲醇85.3万吨,硫酸412万吨,纯碱47.47万吨,烧碱159.2万吨,聚氯乙烯19.68万吨,过磷酸钙(15%、17%)663.6万吨,氯化苯、氯磺酸、苯酚各20余万吨;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5.8亿元,累计上交国家利税23.4亿元以及数百万吨的有机、无机化工产品。
      
     
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逐步的。当时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然很深。此后,为了xx计划经济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弊端,卸下背负着国有企业体制的包袱,太化人一次次地探索——
      
      1992年,太原市化工局与太原化学工业公司合并,组建了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
      
      1995年11月28日,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再次改变隶属关系,由省化工厅管理;
      
      1997年5月19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体改制为大型国有独资有限公司;
      
      1998年5月28日,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2000年11月9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太化股份有限公司(太化股份)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发行1.05亿A股,募集资金5.775亿元。
      
      但太化始终有一种找不到北的感觉。太化人知道,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必要成本。
      
      
     再创业:一年内改写5年巨亏历史
      
      
   
 已建厂59年的太化,如今实在是太弱了,弱得如同一株不能经受风雨的小草。1958年就拔地而起、当时被视为“怪物”的化肥造粒塔依然在鞠躬尽瘁地吐着粗气;1960年投产时的鼓风机还在呕心沥血地运转……
      
     
2003年6月,太化新一届班子组建上任。新任董事长魏功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之后,太化狠下心支付了巨大的改革成本:集团200人的管理队伍在改革中一下就减到了50人,并且连续两年在全集团裁减了近万人。同时,辅业改革全面推进,6所学校逐步转交社会。在减轻企业包袱问题上,太化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和国家对银行部门的改革措施,两年甩掉历史债务10亿多元,使资产负债率由过去的70%降到50%以下,保证了国有资产的xxxx。与此同时,过去一些劣势企业被相继破产。

      
     
太化把合成氨改造复产作为其脱困发展的突破口,把氯碱、焦化、华源电化等强势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提升太化实力的重点,把加快电石、磷肥等企业的破产重组作为太化减负的基础,把改革改制作为太化轻装上阵的主要动力。
      
      
太化正是实施了上述步骤,让一个踌躇不前的企业实现了3大转折:一是实现了5000万元的减亏目标;二是2004年一举扭转了连续5年巨额亏损的局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74.17%,实现利润303万元,同比减亏3298万元,跻身“中国石化xxxx”;三是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2003年销售收入翻一番。

      
      2007年9月7日,狄重阳从太化公司总经理升任董事长。他面对的,是一个需要搬迁的太化。
      
     
太化是山西省重点发展的煤化工支柱产业的xxxx,是国内{zd0}的煤化工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经具备生产煤焦化产品、煤气化产品、煤的衍生产品的生产能力,其主导产品铵系列、焦炭、聚氯乙烯分别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0%、30%、41%。依托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公司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与其他化工企业相比,公司{zd0}的优势在于煤化工多联产经营,多联产的明显优势在于降本增效,使公司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他们实行一厂一策措施,如,焦化厂打压煤价,降低原料成本,通过技术改造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氯碱分公司降低电石成本,确保边际利润率;铁运公司进一步占有铁路资源,扩大客户;宝源公司完成了全国{zd0}的、技术{zxj}的20万吨/年焦化粗笨装置;在不断提高设备运转率的同时,合成氨分公司加足马力抢产量、抢收入、抢利润,2008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2003~2008年,太化经过二次创业、三次跨越,实现销售收入170.63亿元。预计到2009年底,7年间太化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约220亿元。
      
      60年的风雨砺炼,60年的艰苦创业。今天,太化充满了“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决心,因为,与共和国的历程相比,它还尚显年轻……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太化: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与共和国共成长系列报道)_山西化工观察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