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重要的化学史

    早在1785年,英国学者卡文迪许就将过量的氧与空气混合,通过电火花,结果发现有一部分气体未能与氧化合。这部分“残余气体”的体积不大于原来混合气体的1/25。当时所知道的空气的成分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那么这剩下的气体是什么呢?当时的实验手段无法做出回答。另外,卡文迪许本人没有把这个结果公诸于世。直到他逝世后的第41个年头(1851年),威尔逊写了一本《亨利•卡文迪许的生平及其重要科学论文之摘要》的书,才把这个结果公开。另一位英国化学家拉姆塞读到这本书,他发现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便和自己的助手一起重复了卡文迪许的实验,但未获得什么结果。1892年,瑞利在xx的自然科学刊物《自然》上发表文章,报道了自己的一项实验结果:从空气中除掉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后得到的“空气氮”的密度是1.2572克/升,而从氮化合物中分解制得的氮的密度却是1.2508克/升。两者之差虽然不大,但无论如何不能解释为实验误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拉塞姆在见到文章后,于1894年4月19日于瑞利进行了讨论。拉塞姆猜想这是因为大气中含有较重的杂质所致,瑞利则认为是氮化合物中分解出来的氮中含有较轻的气体杂质所致。后来,瑞利回想起了卡文迪许在109年前所做的那个实验,在给妻子的信中断言“空气氮”中含有某种新元素。他和助手用烧红的镁和氮气反应,得到了卡文迪许所谓的“残余物”。不久,拉塞姆也制得一些这种气体,经过光谱分析,确证这是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氩。但是,又出现了新问题,因为门捷列夫周期表中没有给它留出空位。1895年3月14日,门捷列夫宣布,这种气体不是什么新元素,而是氮的同素异形体N3。在发现氦以后,拉塞姆提出,应该在周期表中增加一族--惰性元素族,从而解决了这两个元素的归属问题,并进而设想提出了可能存在其他惰性元素的问题。

    可见,化学研究中的问题激励着化学家坚持不懈的进行研究。正如贝弗里奇所说:“问题就是激励。”实际上,问题通过科学家的好奇心和科学热情而起作用。

郑重声明:资讯 【一段重要的化学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