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03日女支书_杨庸_新浪博客

 

外来的媳妇能当家 三十载忠诚系乡民

——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翠娥

 

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一盏盏高高站立的路灯……这是我们走进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看到的情景。村民们感慨地说:“外来的媳妇能当家,郑杖子穷村旧貌换新颜,多亏了书记王翠娥。”

王翠娥本是唐山人,1978年嫁到贫困落后的郑杖子村,从1981年起先后被选为村计生主任兼赤脚医生、村妇联主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党支部书记。三十年来,她牢记党的宗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带民致富,无怨无悔,在她的带领下,郑杖子村山上山下蔬菜大棚遍地开花,群众很快富裕起来,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

纵使山依旧,水依旧,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千难万难,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也敢叫穷村旧貌换新颜

外来的媳妇王翠娥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倍感肩上担子的份量,时常面对着眼前的大地和荒山发呆,想想自己日新月异富裕的家乡,看着这个偏僻而贫困的山村,勾起了她对家乡无限的思念!一向自信的王翠娥有些疑惑,难道郑杖子村的山水真的“不养人”?她坚信人一定可以改变命运,妇女也一定能撑起半边天。她先后带领年轻有文化的育龄妇女搞过养猪、养兔、养蜗牛、刺绣、搞食用菌等项目,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议论声、反对声接踵而至。但她不服输!

2000年,王翠娥听说榆树林子镇邻近的辽宁省凌源市有搞日光温室大棚的成功先例,她很兴奋,“我们村与他们地理位置相似,这大棚菜也一定能在郑杖子安家落户”。于是她联合几个姐妹就骑自行车多次去凌源考察,回来后开始搞大棚蔬菜种植示范。村民刘立峰当年投资1.5万元,带头建起了6分地的温室大棚,头一年盈利3000元!首例试种成功的消息如同山雀叽叽喳喳欢快的鸣叫声,很快传遍整个山村。王翠娥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趁热打铁,她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到外地和市内农业产业先进乡镇参观学习,用新事物、新思路给群众解放思想。2003年当年全村蔬菜大棚发展到139个。

为了逐步壮大这项产业,她把村“两委”班子的中心任务定位在为群众搞好服务上,产前帮调整地块,协调小额xx,争取无偿资金;产中搞技术培训、科学管理;产后为群众找销路。她亲自到田间地头、农户炕头协调各户合理调整土地,指导技术,了解群众的困难。一组农民郑国锋建棚没有资金,她主动找到他,拿出5000元现金,帮他建起了100米长的大棚。从2001年至今全村共建温室大棚527个,户均1.3个,冷棚200个,累计占地1400亩,超过耕地总面积的1/3,xx一项人均增收5000多元,成为全县291个村中棚室菜经营规模{zd0}、收益{zg}的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1700元猛增到5500多元。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王翠娥还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扶助村民发展农业产业。科技示范户刘立峰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还经常带人外出到内蒙等地进行大棚蔬菜的技术指导,帮助周边地区的群众发家致富。刚入党的张鹏江,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2004年放弃了在营口的舒适工作,回乡建起了5个大棚,年收入10多万元,还为其他群众帮资金,帮技术,帮销售,成为党员带头致富示范户……郑杖子村成了全县典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党员带头致富示范基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6年,郑杖子村党支部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群众致富了,仅生活改善了还不行,我要让全村百姓过上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新生活”

随着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群众的腰包鼓了,日子富了,生活好了。王翠娥又把目光投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2004年,以治理农村“五乱”为突破口,以“五化”建设为目标,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她向党员干部提出带头交钱、带头出工等严格要求,向群众发出出资出劳倡议书。她带头抓早晚时间挨家挨户的收集资款,最难的户xxx15次……

在她的带动下,仅用1个月时间群众就完成集资5万元,清理街道5000米,出义务工拉沙子2000多方,顺利完成了2.6公里的三横三纵环型水泥路面硬化工程。2005年在主街道两侧栽植了风景树800株,安装路灯60盏。2007年投资3万元,新建村民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安装了种类健身器材。2008年,又投资60万元完成3个自然村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面硬化4.5公里。2009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投资8万元栽植杨树3万株、风景树1000株,绘制墙壁画和书写道德标语100幅,建垃圾池1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一台,落实保洁人员,建立保洁长效机制。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设立了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购置科技书6000多册,科技光盘500多张,音乐器材一套,并在村民活动室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和多媒体设施。组建了农民业余演出队和2支秧歌队,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健康、向上新生活。80多岁的老人宋吉宗说:“没想到我活这么大年纪,还能享上这份福”。

2006年,村翻建村民活动中心,有一个想承包工程的人找到她,并带来2000元现金报酬,她当时就很严肃地一口回绝了。并说:“我如果收了你钱,得到的只是一点点私利,而失去的是全村群众的心……”郑杖子修建村部、建文化活动广场、实施道路硬化,工程量很大,可是她从来不吃工程承包方一顿饭,更不要说其他了。事后,有人说:都什么年代了,思想还那么保守,真是不开通!王翠娥一笑了之。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用真心对待他们,用热心感化他们,用恒心赢得他们  

王翠娥不仅是一个好支部书记,同时还是一名好大夫,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她身上随处可见。在她刚刚嫁到郑杖子村的时候,村民李刚的妻子手术后刀口不愈合,需要xx。两家一个住在村东,一个住在村西,王翠娥当时怀着身孕,很不方便,她硬是到李刚家帮助打针xx连续28天。生完小孩未出满月就给别人看病,并且经常冒着严寒、顶着酷暑抱着孩子四处奔走,群众随叫随到。

村民王景山、于彩芹夫妇是双女户,生活不宽裕,一次因家庭失火烧死了20多只羊,使他家雪上加霜,王翠娥当场捐出100元钱,又跑到县民政局争取了1000元救灾款,并把村集体1.4亩耕地低价租给他,全力帮他建起了蔬菜大棚,靠此每年收入2万多元,至今5年过去,总收入达10多万元,率先成为富裕户。王景山逢人便讲,“王翠娥是大恩人,没有她倾情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待群众她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默默无声的关爱,可是对自己的家人却截然相反。2004年,家里制种种了9亩地的高粱,由于修建村村通工程紧、任务重,孩子不在家,这些农活全部由丈夫一个人承担,干完农活收工回家还要烧火做饭,经营家务,丈夫默默无闻的支持着她的工作。多年来,这个过了不惑之年、曾经没默默无闻的汉子最终“掉队”了,选择了“逃跑”,外出打工。他说:“苦点累点无所谓,我最受不了的是“{yt}到晚见不到她的人影和干完农活回家时看到那把多年来‘忠于职守’的门锁。”同年夏天,她的儿媳妇在70多公里远的平泉县城坐月子,由于修路工程时间紧,不要说去照顾,就是去看上几眼都不容易。只好叫亲家母来照顾几天儿媳妇,亲家母家里地多,牲畜多,说好了只呆7天,可是为了村里的工程,亲家母回家的日程是一拖再拖, 9月26日下午,天阴得像锅底一样黑。正准备收工时,她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说岳母生气的走了,他今天晚上又值夜班,让她坐车过去照顾一下媳妇和孩子。儿子电话里那种无可奈何的声音刺痛了她的心。但是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个村的当家人,如果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水泥被淋湿、如果群众刚刚用汗水铺筑的水泥路被冲毁……她毅然决定先处理施工现场。就这样,她领着大家一直忙到天黑。直到深夜,当她满怀愧疚地打开儿子家的房门时,只见儿媳妇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蜷缩在黑暗的小屋里,这位能干的“女强人”的眼睛湿润了……

三十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王翠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作为市、县党代表和连续五届的县人大代表的王翠娥,2009年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她的事迹很令人感动,然而她却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今后要更加努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她又在谋划着郑杖子村未来的发展规划,争取利用3—5年时间全村达到1000个棚,实现户均2个棚,总面积达到2200亩。以“绿之源”经济合作社为依托,打造绿色蔬菜基地,发挥郑杖子村“脆源”牌优质蔬菜优势,筹建集纸箱加工、真空包装、外运直销于一体的产加销xxx企业,真正带领过群众走上一条强村富民的康庄大道。

(与 孔令春、宋长春先生合作,待发表稿)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1月03日女支书_杨庸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