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龙窑还原焰烧制陶器工作可分为四大项:装窑、升温、烧成和燃料选用。
装窑前的准备:准备足够的固桩瓦片、垫脚耐火砖和高温垫脚岗砂;整理清洁窑底;整理和砌筑挡火墙。产品每桩在窑内的分布,各桩产品的俯视分布是品字形分布。设置燃料竖井,是利用每桩产品之间的间隙和固桩瓦片(固桩瓦片起固定每桩产品的作用)形成竖井的效果,它的作用是烧窑时从投柴孔投进窑内的木柴在竖井内形成一个燃烧柱体,是木柴的燃烧空间(石湾称这一操作过程叫“留窟”或叫“预窟”),坚井必须垂直正对窑顶的投柴孔(这个投柴孔,石湾称“窟窿”),每装砌一段窑都设置平行一排五个燃料竖井,它设置得合理与否,决定了烧成产品质量的好坏,是装窑必须认真操作的工序。燃料竖井的截面积的大小,决定了烧窑时的燃烧效果。竖井底部位置设一片垫底瓦片,作用是承托燃料,避免燃料落到窑底,如果不设这一垫底瓦片,竖井中的燃料落到窑底,将产生严重的缺氧燃烧。
两个阶段:{dy}阶段温度700℃-1000℃,使用足够的烟囱抽力,全开烟囱闸板,封闭明栏,逐步将火焰长度逐渐延长,这一阶段的作用是继续保持窑内氧化气氛,延长火焰长度。紧接第二阶段操作,中温第二阶段的操作的目的是延长火焰长度,同时不能让窑内气氛产生氧化。这一阶段操作不当会产生两种情况:窑内气氛产生氧化;火焰长度过短。要避免这两种情况发生,可用以下方法操作来达到:观察火焰,从{dy}行投柴孔看从升温炉进入窑内的火焰;掌握两次加木柴的时间间隔。
龙窑烧成须由5个投放木柴的工人和一个测温师傅合作完成。5个工人分别掌握一个投柴竖井,在师傅组织指挥下,按要求将木柴投放进燃料竖井内。师傅负责计算和预测投放木柴的数量和需要的时间,并不断目测窑内火焰变化情况,从火焰颜色的变化判断窑内温度的变化(用木柴消耗量、使用时间和火焰颜色的变化,确认窑内的温度)。当温度达到要求后,师傅发出指令,结束投放木柴(石湾人称这一指令为“落火”), 往下一段窑投放木柴时,师傅也会发出指令,开始投放木柴(石湾人称这一指令为“上火”)。
烧窑的过程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温度,二是窑内气氛,三是火焰的平衡流向。温度是用加木柴的数量和加木柴的时间来控制;窑内气氛是用烟囱抽力和控制从窑头进入窑内的空气量来实现;火焰的平衡流向也是用烟囱的抽力和控制从窑头进入窑内的空气量来实现。温度的控制必须准确,只有温度准确,才能有合格产品,气氛也应准确,理论上一氧化碳在烟气中的含量在2-6%之间,火焰平衡流向的控制是为了使每段窑的截面上下温度均匀,如火焰流向不平衡,会使窑内截面上下温度不均匀。
木柴的选用既可以是松柴也可以是杂柴,但必须干燥,不能潮湿。窑头升温炉用截面积20cm2的木柴,投进燃料竖井的木柴要经过加工,截面积在2-3cm2(石湾人称柴仔)。木柴的截面积不能过大,过大不利于快速升温和还原气氛的产生,长度要合理,如木柴过长会因设置的燃料竖井容积不变时,使单位容盛载的木柴数量减少,从而造成窑内气氛氧化,也不利于快速升温,当木柴过短,又会因设置的燃料竖井容积不变时,使单位容积盛载木柴的数量增加,从而造成窑内还原气氛产生和不能快速升温。
(作者苏乃灌 于1976年进入石湾美术陶瓷厂,跟随霍照师傅学习烧窑。师傅退休后,主持该厂的龙窑陶器的烧制工作。)
“寮场”或“寮”是昔日石湾人对制陶工场的称谓,意为“简陋工棚”。以前原料加工和制坯成型等各个制陶工序均在寮场内外进行。走进这些古色古香的制陶作坊,欣赏古作车拉坯表演、印制、注浆、山公微雕现场创作等古法制陶场景,领略古时的制陶工艺,古韵生色,其乐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