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扎营”菜园地
对于祁建华的历史,他的为人和他这些年的遭遇,乡亲们看得十分清楚。俗话说,理事不顺,气死旁人。那样不公平地对待一个人,况且又是一个对国家有着突出贡献的人,实在叫人看不下去。这些年,他们同情他、照顾他、安慰他,为他而悲,为他而泣,为他而愤愤不平。
“祁建华教人识字算什么罪?”
“祁建华不知得罪了哪位大官,把人家整到这步田地也就够了,还要怎么整?”
“如果教人识字有罪的话,那学校的校长,还有教育局长不是更有罪了吗?”
“人家祁建华尽做好事,连报酬都不取,还把人家整成那样,天理何在!”
……………
不平则鸣。这些愤愤不平的言语从群众的口里说出来,传出去,沸沸扬扬,不胫而走,狠狠刺痛了某些人的耳朵。也许,他们的耳朵发烧了吧!也许,他们的良心发现了吧!也许,他们的野性收敛了吧!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倒是对祁建华“客气”得多了。叫人烦心的事少了,生活趋于平常了,小红卫也到学校上学了。大家都能感觉到,那排天的巨浪似乎也归于了平静,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似乎也消融了许多。
这天,生产队长找到祁建华说:“建华,你回来这么长时间,正儿八经也没个事做,队里有个菜园,如果你愿意就把它管起来,供社员们吃菜。队里给你拿点补助,也能解决你的生活问题。你有文化,肯钻研,我想,你一定能管好。”祁建华想了想说:“好吧,我去。”就这样,祁建华从此就在这个菜园里扎下了营盘,安下了家。
这个菜园有七亩大小,在村的东头,菜地的中间有一口水井,靠水井的一侧有一个供看菜人临时居住的由三角形木架支撑而成的草庵,约有6平方米大小。为了管护好关乎生产队全体社员生活大事的菜园,祁建华把家搬到了这里,一心一意当一个种菜土专家。的确,这是令人想不到的事。一个赫赫有名的识字专家,一个家喻户晓的扫盲大师,却成了几百口农民生活的供需员。不过,祁建华就有这个能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再加上他人勤奋,心细,肯吃苦耐劳,善动脑筋,要管好这么一个菜园不在话下。不过,要真正管好也是很不容易的,种什么,不种什么,该怎么种,不该怎么种,什么时间种什么,选择什么样的品种等等都很有讲究,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何施肥,如何浇水,还有间苗、定苗啊,除草、打虫啊等等,祁建华都研究得很透,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一个外行的人或者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人怎么也是干不好的。
不好的是,这里的居住条件实在太差。菜庵原先笘上的麦草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已被沤烂了许多,窟窟窿窿,四面透风,一下雨,庵内庵外全是雨水,没一块干的地方。夏天还好些,到了冬天,寒风一刮,就更没法存人了。为了抵御寒冷,祁建华就在菜庵的下面挖了一个与菜庵面积大小差不多的地窖,地窖里铺上麦草,这就是祁建华父女的卧铺了。地窖冬天住着暖和,夏天住着凉快,这是它的优点,但不好的是地窖里非常潮湿,尤其是到了夏天,整个地窖到处都噙着水,铺的麦草时常都是湿漉漉的,时间长了,会生出一种腐烂的霉味,异常熏人。这些麦草还不能经常调换,一是数量少,价钱贵,队里的牲口都不够吃;二是柴草是公物,用多了,社员们也是不答应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天天抱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一晒,然后再抱回去铺上。但这是很麻烦的事,一旦忙起来也就顾不上了。如果盖的被子也是潮湿的,盖在身上就更难受。那么,这漫漫长夜就只有在呛人的霉味和湿气中度过了。这样时间长了,身上就会生出许许多多的小红疙瘩,刺痒难忍,使你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几天后,那些小红疙瘩就被抓挠得一片模糊,形成了毒疮,若不抓紧xx,那问题可就大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使祁建华父女尝尽了这种毒疮的苦头。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祁建华父女在这里一住就是8年。
六十九、地窖里的“小课堂”
祁建华走到哪里,就会有一群孩子跟他到哪里。当然,孩子们来了,就是要跟他学识字学文化的,对他来说这是很高兴的事,也使他很受感动。于是,他心中便生出一种使命感来。当时,管教育的人都参加“闹革命”去了,有的教师被扣上“臭老九”之名,被批的被批,被查的被查,被揪斗的被揪斗,学校没人管了,没人敢管了。无奈,学校放假,学生回家,就连七八十来岁的娃娃们也投入到生产{dy}线去了。娃娃们正是学文化长知识的时候,不学习怎么能行,他们心里急,怕耽误前程,家长们更害怕荒废了孩子的学业。祁建华教识字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一个愿意学,一个热心教,这的确是孩子们的福气,也是对家长们的安慰。
“学生就是上帝”,在五十年代,祁建华就有过这样的认识。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师道尊严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学生们的心灵,我们仅从对教育者那种种的称呼上就能看得出来。诸如“老师”、“师长”、“先生”等,相对于“学生”的称呼有着明显的经纬之分。祁建华认为,师生应该是朋友或同事的关系,不应该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在某些认识方面,老师的思维或见解不一定有学生高明。但某些人不同意他的观点,还指责他是神经病,是教育界的叛逆者。对这些指责,祁建华不屑一顾。“学生就是上帝”,这多年,祁建华一直在用他切实的行为践释着他这一观点。为此,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情感。仅从那绵绵不断而来向他求学的娃娃们这一现实,就能深深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了。
的确,他始终是把学生当上帝来看的。夏秋季节雨水多,从附近村庄来他这里学习的孩子们,往返要路过几十丈宽的汝河。每到放学的时候,祁建华领着孩子们来到河边,一个个把孩子们背过去。上学来时,他去河边接,再一个个背过来。背来背去,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也不讲任何价钱。这一点,恐怕是那些尊崇师道尊严者难以做到的。
祁建华来到菜园后,其实他是很忙的。你想,六七亩大的一个菜园子他一个人管,每天都要施肥呀浇水呀,捉虫呀拔草呀,挺忙的,也挺累的,但孩子们来了,他不能不管。对追求上进的孩子他很喜爱,很欢迎,对孩子们的前程他看得很远,也十分透亮。在教学中,在许许多多的场合他都不断地说着这么一句话:“要看到他们的20年以后。”作为一名教育者,这话是很有眼光,很有见地的。所以,见到孩子们他总有那么一种冲动,那么一种激情,那么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孩子们来了,再苦再累他也要把孩子们留下来教一点东西。没有教室,就在菜庵里学。把木板担起来当课桌,把砖头摞起来当凳子,没有黑板就用一块木板代替,没有粉笔就找一些石灰块和废碳棒用。冬天到了,他就把“课堂”搬到地窖里。地方小,他就在地窖里挖一个耳洞,把床铺放进去,腾开地方摆上课桌。光线太暗,他就用几个墨水瓶倒上煤油,用破棉花搓成棉线当灯芯,制作几个煤油灯。没有煤油,就到拖拉机站买一些废柴油。再把菜窖的四壁挖几个小洞孔,把煤油灯放进去,再用细铁丝把煤油灯一个个串起来,防止油灯不慎倒下。这样,一个小小的“课堂”就布置完成了。这个小“课堂”很暖和,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不受罪。可就是油灯散发出来的柴油的气味刺鼻难闻,时间长了,叫人受不了,每教上一节课就要出去透一透气。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谁也想象不出到底是祁建华在吸引着孩子们,还是孩子们在感动着祁建华。不管怎么说,祁建华教得十分买力,孩子们学得也十分认真。每天,都有五六个或七八个娃娃来这里求学。
来这里跟祁建华学识字的娃娃们是不用交钱的,即使交,祁建华也不收,从来不收。祁建华没有钱,也不爱钱,历来如此。论说,他适当收一点钱也是应该的,他付出了劳动和心血,给一点报酬天经地义,可他不,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践行自己的责任,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大众服务,为后代着想,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着想。
祁建华悲惨命运的起因是速成识字。这对他来说,那简直就是祸水,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在他的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他毅然决然地追求着、发展着。为什么他这么执着,这么坚定?因为他的心中铁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真金不怕火炼,真理是永存的,是拖不烂打不跨的。
七十、“宁可饿死,也不做贼”
祁建华父女俩的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十多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祁建华一直都在穿着xx上发的旧服装,窟窿连窟窿,补丁摞补丁,穿在身上显得土里土气。往往是衣服破了他就从衣袖或裤管上裁下一节当补丁用,裁的多了,上衣变成了背心,裤子变成了裤头,但他依然穿在身上。夏天还好说,到了冬天可就惨了。棉衣早就成了破烂,他只有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过冬。实在冻极了,他就背上一块石头在田间小路上来回跑,直到热汗淋淋方罢。夏天他可以不穿鞋,但到了冬天他依然没有鞋穿。脚上冻裂的血口子一道连一道,有的能放进黄豆。在田里干活时,两只脚被冰凌扎得鲜血直流,走过去就留下一道道血印。要去xx,没有钱,治一治也没用,他根本就没有什么防护措施。有一次,他异想天开地让女儿用针线把冻裂的伤口縫上,只痛得他咬着牙强忍着,天昏地暗,冷汗直冒。可大大小小三十多道伤口呢,哪能顾得了!女儿呢,是祁建华的重点保护对象,他把母亲留下来的一条破被子剪开托人为女儿縫制了一件棉衣,一直穿了五年。双脚是用布片和树皮裹起来缠上绳子,这就是过冬的鞋子了。
盖的呢,祁建华父女俩只有半条破被子,还是十多年前的xx被,年年烂,年年裁,裁的多了就成了半条。数年来,他们父女就是靠着它挨过了一冬又一冬。
用的就不说了。吃的呢,这实在是叫人犯愁的事。祁建华想,人为什么要吃呢?从他被打成右派那{yt}起,吃的问题就成了他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了。这么多年了,问题还是问题。要说吃嘛,祁建华什么都吃过,什么都没吃过。在他们父女回到家乡的这十多年中,祁建华吃过榆叶、槐叶、杨叶,吃过花生叶、红薯叶、麦秸粉,还有生南瓜、生茄子、生葫芦、萝卜缨,包括野菜、野果甚至野草等等,但他说{zh0}的要算井水泡红薯干了。说起来,这红薯干真是好东西。在那“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年代里,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干往往成为农民们主要的食物。祁建华父女年年就是靠它充饥而活下来的,没有了它,也许祁建华早就饿死了。但这红薯干也不是天天都有,断了,就只有挨饿。祁建华饿极了,抓住什么就吃什么。有时,左邻右舍实在看不下去,做熟饭时,就让他们父女吃上几块煮红薯或喝碗稀面条,这让祁建华感激不尽。
吃,在困扰着人们,在煎熬着人们;饥饿,在笼罩着中国大地。老天啊,你既然赐予了人以生命,为何让这生命如此苦痛?大地啊,你既然繁衍了人类,又为何让人类如此的饥馑?
一次他实在饿极了,无意识顺手摘下田地里两根绿豆角,但刚送到嘴边,又急忙用叶子包好放回到原处。因为那是公家的,不是他祁建华家的;因为那是群众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因为他忽然想起了老娘训导他的话:“宁可饿死,也不做贼。”这些年,他就是遵循着老娘这个训诫去做人的,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在xx上,他遵循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不违犯,这些年,他把老娘的训导当成了圣旨,更不敢违犯。这条家训是作为老祖宗的传家宝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到他这一代更要传承下去,决不能就此打住。
“宁可饿死,也不做贼”,这家训就是伦理道德,就是做人的准则,就是祁建华一生的行为规范。
“宁可饿死,也不做贼”,这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品格和忠贞不屈的气节。
七十一、当好{dy}任老师
女儿渐渐大了,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女儿是祁建华一直关心的问题。在女儿很小的时候,祁建华都想办法锻炼她的胆量,磨练她的意志。祁建华很关爱他的女儿,但不溺爱。在冕宁农场时,由于营养不良,女儿3岁才会走路。会走路后,祁建华很少抱她,总让她自己走,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走,哭也不行。一次,遇到一条小沟,女儿不敢过,让祁建华抱,祁建华偏不抱。一边拍手,一边鼓励她:“祁旗,别害怕,大胆走,好女儿,勇敢点,跨过来。”女儿鼓鼓勇气一步跨了过来,祁建华很高兴,一把抱起女儿亲了又亲,夸奖说:“我的女儿真勇敢,你是一个小英雄。”夜晚要起来解手,祁建华从来不点灯,让女儿自己顺墙根摸黑找到便盆,解罢手再摸黑回到床上。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dy}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都起着最直接的影响。祁建华在女儿跟前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个举动,对每一件事的态度,时时处处都在做着女儿的楷模,并利用每一次机会都在教育着自己的女儿。
他教女儿背诵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女儿要珍惜粮食。说:“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浪费了粮食就对不起农民伯伯。”在吃饭时,碗里绝不许留下一粒饭,连锅底的锅巴,饭勺上的饭皮都要吃干净。女儿小,不懂事,有时吃饭时,碗里剩下一口饭没吃完或一小块馍,祁建华总是要女儿重新吃完。再背十遍唐诗。
夏天,生产队的麦子收完了,地里会遗漏一些零散的麦穗,不少社员就到地里去拾,拾得的麦穗拿回家归自己所有。祁建华就不允许女儿去拾或拾了就交给队里,说那是公家的财产,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一次,女儿在路上拣到一捆从运麦车上掉下来的麦子,女儿背起来十分吃力地送到了公家的麦场上,场上的人见了都夸她大公无私,有人故意窜缀她说:“你爸爸犯傻,你也犯傻,怎么不把麦子拿回家?”小小年龄的女儿说话理直气壮:“爸爸说,公家的东西要还给公家,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惹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祁建华知道了这件事,对女儿很是夸奖了一番。
秋收时节,生产队里收获花生。那个时候吃的缺,花生又很少,干这样的活很诱人。不少人在地里边干边吃。祁建华特别叮嘱女儿不能吃,说吃公家的东西不是小事,那是小偷行为。每天出工前要女儿把饭吃饱,收工时还要检查女儿的口袋里是否装有花生。但女儿也确实争气,不吃也不装,这让祁建华十分高兴。
祁建华在菜园里种菜,每天要分好让社员来取,按人头每人半斤。在分菜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不时会发生一些口角。祁建华劝这些人不要斤斤计较,有人不服气,就跑到菜庵里去拿他那一份。可去一看,祁建华留下来的菜全是黄叶烂茎的残次品。这些人就再也不说啥了。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祁建华就不要这个月。他每天总把好的菜尽量分给社员,不好的留给自己,也从来不随随便便吃公家的菜。这是他一贯的做法,也是他做人的原则。
女儿在学校读书,有一位姓赵的老师很关照她,她很感激,总想报答报答赵老师。一次,女儿提出要把自家分的蔬菜送一些给赵老师,祁建华不同意,怕别人误会是拿公家的东西送人。女儿灵机一动,从家里拿了5只鸡蛋到集市上卖了钱,又到队里交了钱称了菜才送给了赵老师。天真的女儿只想送菜,却没有想到直接送鸡蛋呢?
祁建华对女儿疼爱有加。女儿上学了,又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保证女儿有足够的营养,每天课间操时,他总要给女儿送个鸡蛋吃,这让那些娃娃们十分眼馋。
当时,为了落实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生产队也给学生分了任务:每个学生每天要给队里上交30斤青草喂牲口。为了不耽误女儿学习,祁建华把割草的任务但起来,要女儿在学校多作一些劳动,比如,擦擦黑板,扫扫教室等。农村学校教室的地面一般都没有轧,浮土很厚,扫起来很吃力,祁建华有时就到学校帮女儿扫。可扫完教室他还不罢休,在校园里看到哪脏就扫哪儿。让教师和同学们很敬慕他。祁建华这样教育女儿:“我这样做是要给你做个榜样,一个人就是要多做一点好事。你把教室打扫干净了,同学们心情就会舒畅,学习注意力就会集中。你把黑板擦干净了,就不耽误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多学知识。”祁建华的言传身教,对女儿有很大影响。女儿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得很勤快,十分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祁建华教育女儿很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比如,讲一个小故事,让女儿从故事中得到启发;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让女儿从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读了一本书或看了一部电影,总要给女儿讲一讲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意义。电影《小兵张嘎》他们看过好几遍,祁建华总是边看边讲,启发女儿要像嘎子那样善动脑筋和敌人作斗争。每看一遍他都会给女儿讲出一些新东西来。
xx期间,祁建华受批斗时,有人因为一点私仇对祁建华大打出手。但后来,他们的孩子来学识字,祁建华照样教。女儿不服气,嘟哝说:“他爸爸打过你,为什么还教他?”祁建华耐心地对女儿说:“他爸爸是受蒙蔽的,迟早有{yt}他会明白的。再说了,他是他,他儿子是他儿子。我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管他是谁,只要愿意学,我就教。”
在“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大多学校都停课“闹革命”去了,不少孩子来找祁建华要求学识字。有些家长不理解,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有家长说话很不好听,说跟一个右派分子能学出什么好东西来,别学坏了,就是不让孩子来学。可过后,孩子又来了,挡也挡不住。有家长就骂:“祁建华,你这个老右派,老反革命,你教什么教?不要影响我儿子的前途!”等她骂完了,祁建华出来平心静气地说:“你说啥我都不会计较,你骂也骂了,气也出了,就算了吧。不过,我教你儿子没一样是教他学坏的。你回去问问你儿子看有进步没有?”对于祁建华的态度,女儿很不理解,埋怨爸爸出了力,花了钱,不讨好还遭人骂。祁建华就耐心地对女儿说:“做人要宽宏大量。他们没文化,素质低,别跟他们一般见识。再说,教识字是我的责任,我也不忍心看着这些孩子荒废学业。早晚他们会理解的。”他教育女儿要当一个宽容雅量的人,不要计较那些区区小事,“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只要人人都学会了宽容,多一分冷静,多一分理解,少一点猜疑,少一点误解,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在农村,不少农民缺少涵养,话语粗俗,孩子们也跟着学,学会了就四处乱说。受其影响,女儿祁旗也跟着说。祁建华听到了,很不高兴,罚她面壁思过,女儿不服气,说人家都在说,我为什么不能说,祁建华说:“他们家长没文化,我祁建华的女儿就不一样了。”直到女儿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不再说,方才罢休。
有一些老太太,闲聊无事,爱讲一些不健康的鬼怪迷信的故事。女儿听后,回家就讲给祁建华听。听女儿讲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这样的故事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当即,就领着女儿找到那位讲故事的老太太,诚恳地对她说,那些故事不好,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以后请不要再讲了。要讲,就讲一些内容健康的。老太太红了脸,连声说:“不讲了,不讲了,以后不讲了。”这件事,不仅教育了女儿,也教育了大家。
祁建华对女儿言传身教,百般疼爱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他一生中没有打过女儿一巴掌,没有对女儿说过一句过激或凶狠的话,但他在女儿的心中是严厉的、崇高的。他对女儿仅有的一次“打”是在女儿8岁的时候。女儿在学校学习汉语拼音,老是学不会,又不肯学,祁建华气极了,把女儿抱到床上,用被子压住腿和腰,拼命拍打着被子,嘴里还大声叫骂着,母亲唯恐伤着孙女,直吓得大喊救命,惊动了四邻八舍急来相救。大家一看都笑了,原来祁建华是这样打女儿的。之后,有人编了个歇后语叫做:“祁建华打女儿——嘴上功夫。”
七十二、“xxx,我祁建华不能没有你”
197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多事之秋,1月8日,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衷心爱戴和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7月6日,德高望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逝世。9月9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那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就在这{yt},中国人民伟大的{lx}xxx也与世长辞了。再加上唐山大地震的不期而来,顷刻间,无边的悲哀笼罩了中国大地,山显愁容,河流呜咽,鸟虫悲鸣,白云肃立,似乎空气也凝固了。
当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时,祁建华如五雷轰顶,顿时天旋地转起来,仿佛天塌地陷一般。他傻了似的,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远方,沉默着、沉默着……突然,他仰天长啸一声,开始了痛哭流涕地哭喊:“xxx呀xxx,您那,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新中国不能没有你,我祁建华不能没有你呀……”
xxx的突然逝世对祁建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年,祁建华发明了速成识字,是xxx批准为他颁发了特等功奖章,并授予他“全军模范文化教员”称号。后来,是xxx发出号召,利用《速成识字法》在全国掀起了三次扫盲高潮,扫除文盲5000万人。可以说,没有xxx就没有祁建华,就没有祁建华的速成识字。祁建华能走上革命道路,同样也是xxx革命路线指引的结果。xxx是祁建华的大救星,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这种无产阶级的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他这些年被打成右派,受尽了人间苦累,但他对人生没有悲观失望,对前途没有丧失信心,{zd0}的一个原因就是有xxx在。他相信,总有{yt},xxx一定会替他作主,为他明辨是非,还他一个清白。因此,他一直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盼望着那{yt}的到来。
可是,祁建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xxx他老人家竟然这么快就走了。顿时,他的一切一切的希望都变成了泡影,他彻底地失望了。这些年,我受尽了责难,受尽了苦累,受尽了折磨,受尽了侮辱,我都能咬咬牙忍受了下来,可我等来等去,盼来盼去却等来盼来了一场空,天大的冤屈也将石沉大海。如今,xxx都去世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有什么用处?xxx呀xxx,我也不活了,您等等我,让我和您一块去吧……
要死,也要挑选一个荣光的死法,我不能那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上吊?太窝囊;服毒?没骨气;投井?太可耻。那会脏污了乡亲们的水井,是要遭人骂的。唉,选择一个死法也这么难!要是在战场上,怀抱一个xx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或者奋力扑向敌人的枪眼,那该有多痛快多荣耀!可是……我该如何去死呢?
终于,他选择了一个死法,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法——累死。他要在临死前再为乡亲们作{zh1}一次奉献。
1976年10月3日夜,祁建华啃了一块生南瓜后,身着一根破裤头,赤脚光背,掂起一把镢头和一把铁掀,来到菜园里一块空地上,为队里开挖围葱用的葱沟。一条条10多米长齐膝深的葱沟,在他一掀接一掀的开挖下渐次显露出来。晚秋的夜已是寒意切切,而他却是汗流浃背。浑身的热汗伴随着苦涩的泪水如长江滚滚而下,然而,带不走他满怀辛酸而痛楚的心。一幕幕的往事在他的眼前浮现:
张奎光对他的教育和引导……
货郎为他指路……
他在教战士们识字……
郭沫若为他颁奖……
扫盲运动中他在授课……
颠波的囚车……
狰狞的脸、枪托、皮鞭、拳头……
被他撕开的血淋淋的鼠肉……
悬崖边的他、女儿突然的哭声……
葱沟在延伸,他的思绪在延伸——
老母亲喜笑颜开的脸、愁苦的脸、痛楚的脸……
批斗大会、游街、土飞机……
缝纫机、口琴、珠算……
地窖里,孩子们在上课……
《汉语拼音新法》……
xxx灵堂、悲痛的哭声……
一掀一掀的黄土在翻飞,一条一条的葱沟在延伸,一个活灵灵的生命在被死神无为地吞噬着、吞噬着……
那昏暗的月亮不忍心再看下去,已悄悄躲进了西山;那不解人意的星星也带着疑惑眨着眼渐渐隐去。
东方已现出了鱼肚白,空地上第五十九条葱沟已经挖就。突然,祁建华再也支持不住了,一头栽了下去……
七十三、“祁旗,快来看,我平反了”
苍天有眼,祁建华没有死。他是那天早晨,一位拾粪的老农发现了倒在葱沟里的满身泥土不省人事的他而获救的。乡亲们听说后,纷纷跑来相助,大家一齐动手,经过紧急救治,祁建华终于渐渐苏醒了过来。
做人难,做事难,生活难,死也这么难啊!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1978年后,党中央先后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并为刘少奇等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平反,恢复名誉。特别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讨论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央改组领导机构的决议。这次会议成为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978年6月14日至22日,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会议在山东省烟台召开。9月17日,中共中央批发了《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对过去错划了的人,要坚持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原则,做好改正工作。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和对错划右派分子的改正工作,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1979年3月的{yt},祁建华突然收到了解放军成都xx政治部寄来的信件,信中有xx直属队常委作出的《对祁建华同志原划右派问题的改正结论》,时间是1979年2月15日。结论中说:“反右斗争中,祁建华同志对xx的一些同志提了不少意见,但不是右派言论。所谓右派问题属于错划,应予改正。经报xx政治部批准,决定撤销原成都xx处理右派分子委员会1958年3月21日对祁建华同志右派问题的处理意见;撤销原xx军事法庭1958年4月2日剥夺祁建华同志军衔并开除军籍的判决书。恢复其政治名誉,恢复党籍,恢复原级别,改定行政18级。按当地规定办理转业手续,商请地方安排适当工作……”
祁建华看完信,几乎要晕过去了。只见他颤抖着双手,哆嗦着嘴唇,大滴大滴的眼泪夺眶而出,滴落在信纸上。已经21年了,终于等来了,盼来了!终于证明了我祁建华是清白的,是被冤枉的。这时,他简直不知所措了,呆呆地楞在了那里。忽然,他扑通一声面北而跪,连扣三个响头,口里念念有词:“xxx在天有灵,谢谢您老人家……”之后,踉跄着爬起来,扯着喉咙孩子样的大叫起来:“祁旗,祁旗,快来看,我平反了,我平反了,平反了……”
他的喊叫声迅速传了出来,传遍了李庄村,传遍了紫云山,传遍了辽阔的原野,传进了每个人的心中。
头上的乌云渐渐散去,太阳探出了脑袋,把一片阳光洒向大地;一群小鸟在树上飞来飞去,好像在为他歌唱,为他欢呼,为他庆贺。(第四章完)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