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祭灶:
唐宋时期的人们过春节,也是从小年开始准备,在那{yt}也有送造神上天的习俗。
晚唐的诗人罗隐《送灶》诗写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诗歌虽然充溢着文人的牢骚,但也可从中看出,那时的人们祭灶,一是要供奉清茶等贡品的,以此讨好灶神,让他上到天堂的时候,多为人间美言几句,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二是要在祭拜之后,焚烧掉灶神的画像,好让它伴随着那一缕青烟升入天界。
宋朝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祭灶习俗的描写则更为详细:“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见宋时人们祭灶,贡品是很丰富的,包括煮熟的猪头和鱼,以及豆沙粉团和美酒等,而且整个祭祀过程女性是不准参与的,男人们在奉上美酒、焚烧纸钱送别灶君的时候,嘴里还要念念有词,希望灶君宽宏大量,不要计较在过去的一年里主人家的诸多得罪之处,比如家里的仆人小孩吵闹了它、猫狗冲撞了它等,而能够在酒足饭饱登上天庭之后,为主人家多美言。最有趣的是,这祈祷中还有对灶君的利诱,即如果它能让上天保佑主人家来年财运亨通,就可以与主人共享财富,“分利市”。
扫尘、贴门神、换桃符:
在小年之后到除夕之前,还有一个扫尘的习俗,一般都选在腊月二十四日。打扫房屋,掸去灰尘,意味着除旧迎新。宋朝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了那时人们扫尘的情形,“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门神也开始张贴了,桃符也开始更换了——
唐朝时最受钟爱的门神是面目狰狞擅长捉鬼的钟馗。钟馗之所以受追捧,与唐玄宗有关。传说玄宗曾经夜梦小鬼来偷盗杨贵妃的香囊,又见一个大鬼来驱赶小鬼,并生吞了它的眼珠,这个大鬼就是钟馗。醒来后玄宗便命吴道子按照他梦中所见的情形,画了一幅钟馗像,又下令印刷钟馗像以颁布天下,给人们在春节时驱邪。宋朝时张贴的门神也是虎虎生威,乃至于象凶神恶煞,为了达到凶狠的效果,还不惜将门神画成少数民族人的模样,如南宋佚名《枫窗小椟》记载:“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
桃树据说有驱邪的作用,人们便在桃木板上画上门神的画像,悬挂在门头,驱灾祈福。临近新年,更换新的桃符也就是自然的事情,王安石的《元日》诗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后蜀的孟昶在降宋前曾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视为最早的春联,只不过不是象如今这样,是写在红纸上,而是刻在桃木板上。也就是自宋朝开始,出现了挂春联的习俗。(之所以说挂,是因为春联都刻写在桃木板上,要悬挂而非张贴)
守岁、拜年:
到了除夕这{yt},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能独自感伤,如唐朝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而阖家团聚的人自然免不了一番吃喝。除夕之夜,除了燃放爆竹,如前引王安石诗所写,人们也要守岁,如宋朝席振起《守岁诗》写到:“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拜年互贺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朝,一些达官贵人因为亲戚朋友太多,时间不够,本人不能亲自前往,就让仆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往别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
欢度元宵:
一番走亲串友之后,接下来便是迎接元宵节了。
在唐宋两代,元宵节还是皇帝亲民的大好机会,如唐朝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就写到皇帝让宫廷的舞蹈队为民众进行表演,“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宋朝时甚至在元宵节由皇帝出钱,犒劳街上歌舞表演的群众以及当天仍在营业的商户,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
普通百姓的元宵节则xx是一派狂欢,悬挂灯笼、燃放烟火、观花赏灯,街市游玩,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唐朝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在这首诗中,人们忘记了时间,在火树银花下唱歌跳舞,甚至于xx也打扮浓艳地参与其中。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写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词中的佳节之夜,到处悬挂着灯笼,全城的人们都出动了,骑马驾车前来街市游玩,更有年轻的女性,装扮入时,在街上狠狠地秀了一把。
同时,元宵之夜还是情人们的良辰,黄昏之后,柳梢之下,有多少甜言蜜语在流淌:“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俗谚云:“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猪肉好下田”。过了正月十五,春节也就临近尾声,农民下田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劳作,各行各业的人们也都要走上岗位了,新年,这个百味杂陈的节日也就此落下了帷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