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产业调查:五矿式重组的困惑-中国经济时报-搜狐博客

2010-04-27 | 中国稀土产业调查:五矿式重组的困惑 该日志已被收录

   ■稀土产业调查 

五矿式重组的困惑

 

■本报记者  欧阳艳琴  谢光飞

 

      清明前后的赣州春色葱茏。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兴龙忙着在赣州龙南县新建一个荧光粉厂和一个节能灯厂,这是五矿稀土公司与杭州大明荧光材料公司、厦门东林电子公司的合作项目,新的工厂将由五矿控股。

      而这只是五矿在稀土领域{zx1}的一个动作之一。

      从国家工信部《稀土工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草案的内容透露出来以后,一些国企和上市公司在稀土领域的重组似乎正在加快。

      五矿集团、包钢稀土和江西铜业,被传将作为国家工信部本轮规划产业重组的三大龙头,南、北、西三足鼎立。

      

      “一条线”一个企业做不好?

      

      杨兴龙现在觉得很累。

      在赣州,主要由他领导的五矿稀土(赣州)公司团队只有10多个人。杨兴龙是对外经贸科班出身,对稀土行业的了解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

      他这个10多个人的团队,分到每个小部门,每个部门甚至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还有人在赣州做一段时间之后,要调往北京总公司。

      实际上,进入南方稀土行业,五矿遇到了一点儿麻烦。

      “尽管一些较高层的官员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但到了地方,一些基层的小公务员往往不帮我们办事。”五矿内部一位人士谈道。他认为最麻烦的是,各地都要求进驻的企业发展深加工,做应用产品,在这个领域,五矿可能是真的有点儿外行。

      2009年10月,五矿和赣州市还打了一场“官司”。

      “五矿到省里告状,说我们没有给他们配矿。”赣州市经贸委企业协调科科长凌平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赣州这几年通过行业重组,稀土矿的采矿权已经全部集中到了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稀土矿的开采和供应都由矿业公司实际上也就是政府控制。

      凌平介绍,根据赣州市与五矿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江西省赣州市稀土产业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书》,五矿必须要在2009年前完成年产2000吨稀土的三基色荧光粉生产线和年产2000吨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线。

      他说,当时五矿根本没有达到协议上尽责的要求。这个合作框架协议书是每个企业进赣州前都要签署的,目的是要引导稀土深加工和应用企业做长当地产业链。

      当地政府官员说,很多企业进驻赣州后任务相应都完成得很好,“最不好的是五矿,一进来先买了分离厂,什么都不做。”他们认为五矿没有炒作成原矿,就开始炒作分离产品。

      一些官员和企业家说,在去年稀土市场低迷的时候,五矿“拼命”地生产,“拼命”地收储氧化钇、氧化铕等分离产品,市场回暖后,“赚死了”。

      在湖南,市场上早有传言五矿将洽购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但该研究院院长刘甲祥否认了这一说法,并表示与五矿合作不是{zh0}的发展途径。

      刘甲祥说,五矿的优势是做贸易,而不是深加工,并不符合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和湖南方面的产业布局。湖南的稀土产业应以深加工和应用产品为主。

      五矿也曾想购买四川的冕宁稀土矿,这是一个轻型稀土的重要分布区。但冕宁提出的要求同样是要做应用产业。这个矿最终被江西铜业购买,成为工信部规划稀土产业发展的三大区域之一。

      这一点,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具体操刀应用产业园的安四虎颇为理解。实际上,包括包头在内,都希望把发展应用产业作为资源开发的一个砝码,希望把产业链做长,而不单纯就是从事原料端的生产。

      但是现实是,隔行如隔山。“后面的应用产业和前面(分离冶炼)产业的管理、技术等等都不同。”安四虎说,真正做应用的企业往往并不懂稀土冶炼、分离,而做分离、冶炼的企业也不见得懂应用。应用企业到一个城市投资,可能不会把应用产业的核心技术带过去,到资源城市投资可能会变成去占领资源。

      杨兴龙还是必须得按照政府的要求,做稀土深加工和应用产业,与杭州大明、厦门东林的合作即是如此。他承认,将稀土“采选—分离—应用”这样的一个产业链xx盘活实在困难。

      就稀土矿来说,五矿希望能争取到政府的配给,但是,内部人士透露,实际上管理矿山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安四虎曾经去日本考察,他看到的景象是,一个钕铁硼生产可能还会分成三段。{dy}段,合金这一段专门有人做,之后,有工厂专门做甩带(工艺流程),之后真正到了钕铁硼工厂,再磨碎、捏、压型、成型,等等。所以,用钕铁硼做电机的,都不知道钕铁硼是怎么做出来的。而做钕铁硼的,又不知道稀土是怎么冶炼出来的。

      “你想把这一条线让一个企业来做,那一定是不现实,一定是做不好。”安四虎说。

      他的感觉是,日本很少有大而全的企业,但是每个环节都很精。相比来说,日本产业发展的方式更接近专业化。

      他们的疑惑是,产业重组一定要以上中下游一体化的方式推进吗?

      

      重组的挤出效应

      

      有人说,五矿有钱,所以整合各种环节并不难。

      “有钱管什么用?现在有钱的人多了。有钱不一定能请得到合适的人,因为你自己也不懂,你很难判断。”杨兴龙说。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此次采访调查中听到五矿受到一些非议。

      广东广晟有色控股的龙南县和利稀土冶炼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康向本报记者透露,五矿并购的分离企业甚至没有国家批准的生产许可证。

      “作为xxxx,是不是要有什么优势?如果只要几个做,不要其他做,那是不公平的。按五矿现在的做法,只要有钱就能办事,那我们其他企业就不要做了。”胡建康说。

      他说,实际上赣州现有的16家分离厂,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国家正式认证和许可,近几年来,国家发改委或工信部暂时停止了相关许可证的审批。

      “兼并应由环保好的企业、有社会责任的大企业发挥作用。”他说。

      “赣州市政府也跟国家相关部门说得很清楚,因为当时各个部委给的信号不一样,地方政府需要发展经济,就这么一点资源,要在当地做加工,就允许这些企业上来,当时也没有说不允许啊。后来出了文件说不行,也没有再增加了,就16家,都给认了。”杨兴龙说。

      按他理解,为实现南方稀土行业重组,国家部委需要五矿挑头,势必要允许这些企业合法化。

      “我们推进得相对温和。”杨兴龙说,五矿在赣州与赣县红金、定南大华的合作,从股权结构和人事结构、业务分配等方面来说,五矿都控制40%的股权,只是相对控股,主要是为了调节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冲突。

      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平与杨兴龙私下是朋友,杨兴龙团队在赣州的办公地点甚至都由黄平提供。他们之间谈到过业务合作,但黄平目前依然是一个独立的民营企业家。

      两个好朋友有时候要面对不一样的难题。杨兴龙说,他从来不用愁从银行贷不到钱,但是可能很难和基层官员打好交道;黄平可能谁都不怕,但是一见到银行行长就害怕,因为民企xx不容易。

      黄平说他从不愿发牢骚,但不经意间说了一句:“没准我们两三年以后也就要退出这个行业呢。”

      他指的是自己创办了13年的晨光稀土。除江西南方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外,晨光稀土是赣州拥有最多稀土出口配额的企业。在2007年国家开始将出口配额直接分配到企业以前,黄平说晨光是当地出口业绩{zh0}的企业。

      根据工信部2009—2015年稀土产业专项规划,国内的分离企业将由100多家减少到20家左右。“不要说是20家,10家都没有问题,哪怕{zh1}减到1家,都没有任何人埋怨。关键是要公平,要有一个考量的指标。”赣州一位民营稀土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稀土天下 群雄并起

■本报记者  欧阳艳琴  谢光飞

 

      4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在国际稀土峰会上回答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提问时说,行业的集约化发展,并不一定就是只存在三个龙头,且就目前业内的情况来看,可能会出现的龙头并不止三个。

      他表示,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等,也具有xxxx的地位。

      

      五矿“称雄”赣州

      

      五矿在江西最早涉足稀土行业,是控股了江西钨业集团,那还是2002年的事。当时,江钨在赣州的稀土业务,从最初的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发展成包括赣州华京新材料有限公司、寻乌南方稀土有限公司、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产业集群,共2个稀土分离厂、1个稀土金属厂和1个钕铁硼薄片厂。

      江西南方稀土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赣州当地拥有最多出口配额的企业,生产稀土金属,杨兴龙说,它是与赣州晨光稀土、虔东稀土“三足鼎立”的一家企业。

      另外,五矿控股的江钨,在九江有1个荧光粉厂,他们内部称之为“806厂”。

      作为常务副总经理,杨兴龙所在的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底,是五矿有色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的公司。实质上,这就相当于五矿在当地并购了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定南大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五矿控制40%的股权。赣县红金持有寻乌新舟稀土冶炼(厂)有限公司80%的股份。

      几年间,五矿有色在赣州的稀土分离厂增加到5家,似乎在控制整个南方稀土产业。

      据五矿新的合作伙伴杭州大明荧光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寅轩透露,他们合作建在龙南县的荧光粉工厂,可能将是一个{sjj}的大工厂,五矿控股了51%。而五矿与厦门东林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的节能灯厂,五矿将持53%的股份。

      

      强势入湘  五矿再谋广东

      

      今年初,五矿同样以51%的股权控股了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原来湖南有色所拥有的,就都属于五矿了。”五矿内部一位高管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在湖南,有色行业是少数几个千亿产业之一,湖南有色便是这个行业的龙头。几乎所有优势的有色资源均被湖南有色及其控股企业占有,湖南郴州当地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

      湖南省正欲启动稀土产业的发展,不少地区都摩拳擦掌,五矿此时强势进入。

      作为湖南省人大代表的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黄沙坪矿业分公司总经理兼南岭公司董事长朱崇洲,今年在湖南“两会”上提出在郴州发展稀土产业的建议。实际上,朱崇洲将作为五矿与郴州在稀土领域合作的重要执行人。

      3月5日,朱崇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控股湖南有色以后,五矿计划在湖南投入100个亿,2010年投入2亿元,除去水口山的铜矿,稀土是另一个重大的项目。

      郴州市经委副主任李被生以及朱崇洲均对本报记者表示,五矿对在湖南的投资非常满意。

      五矿通过朱崇洲所在的公司,已经基本上控制了湖南郴州市5个县市200多平方公里的探矿区域。湖南拥有保有量居前、种类齐全的稀土矿,郴州市是南方离子型稀土的重要分布地区,近年来稀土开采和稀土产业发展相对迟缓。

      作为大型央企,五矿拥有全国最多的出口配额、雄厚的资金以及畅通的信贷渠道,这往往使得他们在地方对企业进行重组时更容易得到认可。

      “现在对出口和开采有限制,要规范到正常渠道,五矿是央企,又是出口配额最多的企业,进了这个笼子{jd1}是好事。”朱崇洲对记者说。黄沙坪矿业公司原是央企下放到地方的企业,主要从事铅锌矿开采。朱崇洲慨叹,这次他们又一次成为“中央军”了。

      李被生和朱崇洲的希望都是,借助五矿的投资将郴州建成与包头南北鼎立的稀土产业基地。

      春节前,郴州市领导带队到五矿在北京的总部,希望五矿加大对郴州的投入,其中专门谈到了稀土。3月份,在湖南郴州,本报记者在黄沙坪矿业公司与五矿集团的高管擦肩而过。

      “我们与五矿链接得非常愉快。”李被生说。

      “现在为什么我跟其他企业谈合作比较容易,因为我们上游有很多分离厂,产品也足够多,大家跟我们合作的时候,都是看你的分离能力有这么大,他比较放心。”刚刚和杭州大明、厦门东林谈成合作的杨兴龙说。

      实际上,五矿还有意进入广东稀土业,五矿内部一位高管对本报记者透露。

      上述五矿高管说,进入广东不一定非要通过控制采矿权,正如现在五矿在江西赣州所做的。五矿的理想是成为世界{zd0}的中重型稀土原材料供应商和{lx1}的加工基地。

      

      包钢“一统”北方  江铜进军西部

      

      在五矿集团加快对南方稀土产业重组的同时,包钢稀土和江西铜业分别在北方和西部对稀土产业进行整合和重组。

      2008年6月19日,四川冕宁县与江西铜业集团在西昌正式签订“牦牛坪稀土采矿权转让成交”确认书,江西铜业集团以4.3061亿元的价格成功取得了冕宁县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转让的四川省冕宁牦牛坪稀土矿采矿权。

      但赣州当地一位稀土企业负责人认为这表现了江西铜业在稀土行业方面的“水平不够”。上述人士称,如果江西铜业反过来进入赣州稀土业,应该更能获得江西省政府的支持,实力或许能超过五矿。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表示,江铜的这个做法或许让地方政府“不高兴”。

      相比五矿和江铜,包钢稀土对北方稀土矿的重组显得简单明了。

      “矿山就一个,采矿证就一个,生产就一家,源头就是包钢。”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稀土园区建设管理处处长安四虎对本报记者说,包头的稀土产业相对集中。

      包头近年的行业整合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2008年包钢稀土与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等共同出资,组建了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包头市的稀土行业实际上是由安四虎讲的矿山、采矿和生产统一,进入到了产供销基本一体的阶段。

      国贸公司的主要职能,就是统一收购和销售包头分离企业生产的全部稀土分离及金属产品。这个公司,包钢稀土出资约70%,另外30%,主要由包头稀土高新区代替包头市政府出资。

      另一方面,则是由安四虎具体操作的稀土应用产业园。他说,这个园区已有30多家企业进驻,10多家将要投产,这些企业将由包钢稀土供给原料,他们的任务是为包钢稀土和包头市做长产业链。

      内蒙古自治区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在4月23日的国际稀土峰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包钢稀土行业整合的目标可能是整个北方稀土,对外省的整合“也有可能”。

      而包钢稀土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张日辉3月19日则透露,包钢稀土的收储,将面向北方轻稀土,乃至南方的中重型稀土。

      

      赣州稀土等亦欲“瓜分”天下

      

      “矿业公司不太可能被五矿并购。”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赣州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赖兆添3月1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实际上,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这个地方政府背景企业,直接影响到五矿或广东广晟等大型企业在赣州实施整合的原料供应。

      赖兆添表示,作为地方政府,并不乐见企业到当地控制稀土资源,而会更青睐于应用企业在当地做应用产品。

      一些企业说,这种原料的供应方式,使得原料来源相对趋紧,实际上稀土的价格也开始提升。但同时,企业也表示,这种方式使市场竞争环境更公平。

      “不再是谁和矿老板关系好就谁获得优势。”3月11日,江西赣州龙南县和利稀土冶炼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康对本报记者说。

      他还透露,在控股了龙南和利以后,广晟有色最近着手收购一路之隔的和泰公司,这一家公司主要从事灯粉生产,与和利有着业务关系。

      据和利公司总经理胡建康介绍,广晟的目标是成立一家江西广晟稀土公司,准备5月揭幕,还要并购或新建一些工厂,做节能灯项目。目前,广晟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广东和广西。

      在广东,广晟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控制了广东省内仅有的4张采矿权证,是广东省内{wy}的稀土合法采矿人。

      

 

■本报记者  欧阳艳琴

      

      一个企业的发展应该既有一体化、多元化,也有专业化。有意思的是,中国能源资源企业的行业重组,实际上表现为企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近年在天然气领域的重组,以及当下正在“拟出台”的稀土工业规划中的产业重组,一些xxxx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做行业上中下游的几乎所有业务。

      虽然有业内人士说,这样的“一体化”推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十分困难的,但依然还是有很多人满意于出现这样的xxxx,整合整个的行业,甚至希望大型国企“一统天下”,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治理散乱差,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保护。

      江西省稀土学会秘书长孟庆江在2004年第7期的《稀土信息》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通过组建南北两个稀土集团实现稀土行业的集约化,不符合我国稀土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他的理由之一是,稀土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与南北稀土集团的组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认为,集约化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归宿,不具有排他性;而组建稀土集团,xx是企业行为,可能是把稀土产品出口配额的集中分配和资源开采权的控制作为重要目标来运作,其结果可能并不是集约化和有序发展,而是相反。

      这篇文章刊发在这本国家发改委稀土办机关刊物当期的头条位置,当时南方稀土集团的组建工作步履艰难。

      之所以重提一篇六年前的文章,是因为稀土行业的重组再一次提速,核心问题依然是组建稀土集团,孟庆江式的提问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为什么我们产业重组的思路,总是倾向于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的推进?为什么总是倾向于上中下游的一体化,而不是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合作?组建xxxx,能真正有利于行业的集约化发展吗?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稀土产业调查:五矿式重组的困惑-中国经济时报-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