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风物

  剪纸艺术
  剪纸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民间古老装饰艺术之一。明清时代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县内即有流传,并流传范围极广,流传时间久长,至今不衰。县内民间剪纸题材广泛,有的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有的表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剪纸的种类很多,县内广为流传的有窗花、顶花、门花、镜子花、墙花、门帘花、衣服花、帽子花、鞋面花、袜底花、兜肚花、围嘴(涎葛拉)花等等。窗花有大花、窗角花、压条花等。图案有花草、树木、蜂、蝶、鸟、兽、人物及传说中的神、圣、武人、吉祥物等。顶花有围花(多为蝙蝠)、角花(多为云彩头)、边花、月亮花等。安丘民间剪纸之构思大都采用象征或寓意的手法,极富想象力。如用“桃”象征“长寿”,用“石榴”象征“多子”,用“鸳鸯”象征“爱情”等等。用谐音在剪纸中亦常见,如用“莲花和鲤鱼”表示“连年有余”,用“喜鹊和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等。剪纸在县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村村皆有善剪纸者,最为流行的图样有“老鼠上灯台”、“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金鸡报晓”、“娃娃乐”等等。随着时代的前进,剪纸图样亦增添了充满时代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内容。

安丘风物


  安丘刺绣
  刺绣在县内较为普及,这一传统工艺过去村村庄庄的大闺女小媳妇皆能顺手拈来,在鞋帮上、鞋垫上、孩子的兜肚、鞋帽等衣物上以及枕头、门帘等用品上照着“样子”绣上些色彩鲜艳的牡丹、芍药、凤凰、蝴蝶、老虎、鸳鸯等图案,被广泛地用于人们日常穿戴特别是女人和孩子用品的装饰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成人穿戴方面的绣花已不多见,见到的有青年男女结婚时的枕头、门帘及小孩子衣物的装饰。1978年后,县内有些乡镇成立了刺绣厂,开始有规模、有计划地加工刺绣工艺品,如床单、被罩、桌布、窗帘等,这些工艺品大都出口。如王家庄乡的于家屯、慈埠镇的任家菜园、三合新村、南谢家庄、景芝镇的孙家沙浯、朱家沙浯、郭岗等,这些村庄村办刺绣厂起步较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刺绣工艺品成为国家创汇产品,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点缀着美好生活,深得国内外用户和艺术界人士的青睐。

安丘风物


 

 安丘泥塑
  安丘泥塑的主要产地在景芝一带,据说始于清。传统作品有不倒翁、泥老虎、泥孩子、泥猴、泥公鸡等等,约十多种。县内泥塑作品形象生动,涂色鲜艳,制作时颇有技巧。如在制作“泥老虎”、“泥孩儿”时,艺人巧妙地将其分成两部分,中间用皮革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和哨儿,哨的声音根据所制物而定,如“老虎”之类声较粗,“泥孩儿” 之类声便较脆。若用手促动,“泥老虎”便发出吼叫声,若用手摇动,“泥孩儿”便“嗷嗷”而叫,故亦称为“摇拉孩子”。泥塑玩具生动之形象、鲜艳之着色、精巧之制作很受人们喜爱。随着制作工艺的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泥塑玩具,亦成为房间内极有品味的装饰物。民间传统的泥塑产品一般在农闲时制作,春节前后上市,远销潍坊、临沂、诸城等地。如今安丘泥塑不仅销往北京等国内城市,还随着外事活动销往国外。

安丘风物


  纸扎艺术
  纸扎艺术在县内有千余年的历史,约在明朝,景芝镇前屯村有王姓人会扎花手艺。建国前后,扎花艺术在县内许多村镇流传。花的种类有盆花、瓶花、头花、怀花等等,制作工艺越来越先进。改革开放后,扎花成为创税、创汇的项目之一,成品销往国内外市场。纸扎的传统作品有:业余剧团的道具,民间文艺演出时用的旱船、龙灯、狮包等等,还有祭祀所用的金山、银山、箱柜、摇钱树、纸人、纸马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民间艺人扎制些电视、冰箱、轿车之类的现代化用具用品用以祭祀。纸扎艺术尤其叫绝的是风筝的扎制。西关风筝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作品有蝉、燕、蝴蝶、蜈蚣、鹰、鱼、仙鹤童子、八仙过海、雷震子背文王、八卦、七星等等,并且起飞好,这也是安丘风筝的一个共同点。黄旗堡镇东安泰人三十年代初扎制了一条蜈蚣,长20多米,用麻绳放飞,带起了三个小孩,一时传为佳话。安丘风筝式样美、画工细、色彩好,不仅清明时节放飞天空,也可作为居家挂放观赏的艺术品而收藏。

安丘风物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安丘风物】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