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王道》(15):香港经济起飞特色- 虚怀以待- 虚怀以待- 和讯博客
《投资王道》(15):香港经济起飞特色 [转贴 2009-03-12 15:37:10]   


第十五部分  香港经济起飞特色
  
  地产发展
  
  1949年中国解放后,有接近100万难民涌入香港,令人口激增至接近150万人。由1951年到1961年,估计有42万非法移民从大陆涌入香港。1961年后,香港加强边境保安,但仍有不少人非法偷渡来港。由1961至1978年再有50万人非法偷渡来港。1978年政府取消“抵迭”政策(即任何中国公民若能够越过中港边界,到达市区,便能获得香港居留权)。这些难民及非法移民,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廉价劳工,亦为社会带来急切的房屋需求,推动房地产的发展。
  
  五十年代早期房地产买卖并不活跃。买卖契约是以整幢大厦作交易单位,没有分层的售楼买卖,所以租务市场特别蓬勃,有“一家八口一张床”的故事,遍山布满木屋区。当时居住问题迫切,1953年石硖尾大火,政府开始兴建大量公屋,并开放私人楼宇市场,容许新楼宇可以分层或分单位买卖,契约亦有所谓“分契”,不再是单幢楼宇的转让。业主的权益是以单位面积及整幢大厦比例决定多少。
  
  政府的新政策在五十年代后期,带动了整个私人地产发展业务。发展商可以收购旧楼,合并重建,从中获取暴利。香港知名的爱国商人霍英东先生,亦是当时一个非常活跃的地产发展商。这些发展的资金倚赖银行支持,而华资银行在五十年代后期,积极吸收存款,广东信托始创一元开户,鼓励红簿仔(活期)存款,继而转借给这些发展商。六十年代初期,地产一度炒风炽热,出现小狂潮。但是遇上1965年的银行挤提及1967年的暴动,地产市道逆转。
  
  1969年,尖沙嘴喜来登酒店地皮由美国商人投得,信心恢复。所以在七十年代初期,地产发展又再成为新兴行业。今天的长实、新鸿基地产、恒隆及xxx都是在那时候上市,集资后积极买入地皮。七十年代的地产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再局限于拆旧楼重建或发展工业楼宇,新方向是发展大型住宅屋邨。领导这潮流的是六十年代兴建的美孚新邨(由美孚石油公司将油库重建),后来置地将牛奶公司的牧场重建成为置富花园,这种大型屋邨的设计陆续在其他地区出现。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合并后,将船坞移往青衣,再将红磡地皮发展成今天的黄埔花园。太古将鲗鱼涌的船坞地皮变成太古城,香港电灯搬到南丫岛后,北角地皮便发展成为城市花园。后来地下铁路的兴建,九铁电气化,大幅改善交通环境,以往没法到达的地方,也可建立大型屋苑。
    
  七十至八十年代的发展,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到九十年代更经历了地产狂潮。地产的兴旺,归根究底是因为当日有大量移民涌入,令房屋供不应求,而在工业化下,他们不愁工作,为改善环境,于是不断买楼,助长了物业市场的发展。这就是地产动力的来源,地产发展商当日除了发展住宅外,亦发展工厂楼宇,分层卖给厂家。
  
  出口工业
  
  韩战前,香港的经济是倚赖贸易及转口为主,1949年中国解放后,大量人才及钱财流入香港。五十年代初韩战时,美国对中国实施禁运,商人们要另谋生计,加上当时香港有大量廉价劳工,商人能够顺利转型发展工业。因此轻工业如纺织、制衣、塑料花(李嘉诚{dy}桶金的来源)、钟表、玩具、半导体收音机及假发制造业等相继发展起来。
  
  解放前上海的纺织商人李镇之,从英国订购了大批机器,预备在上海经营。遇上战争,外汇紧绌,这批机器滞留在香港。解放后大批上海纺织商人来到香港,便在九龙青山道一带建立香港纱厂、九龙纱厂、南海纱厂、南洋纱厂、南丰纱厂等,用美国进口的棉花纺成棉纱,再用棉纱织成胚布,再染印成床单、窗帘等制成品,出口海外,为工人带来就业机会。本地商人亦模仿上海商人,从事规模较小的纺织及制衣工业。
  
  1953年,石硖尾火灾,政府兴建公屋,早期公屋称为“徙置区”,将木屋居民迁移至七层高、有水电供应的公屋。鉴于资源有限,居民要共享厕所及厨房,但已被一般木屋居民,认为是一个超理想的居所。而政府利用发展公屋配合工业发展,由政府规划的工业区像观塘、葵涌、荃湾、大埔及屯门,都是由地产商及厂商发展工业楼宇;政府的配合措施就是在邻近兴建大量公屋,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这个情形一直持续整个七十年代,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吸引部分厂商,为争取低成本效益,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珠三角,但当时并未成为风气。大气候的改变是1982年,中英谈判期间,人心惶惶,很多厂家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不打算作长远高科技投资,反而要争取廉价劳工,以达至廉宜生产,提高回报。因此厂商们一方面将家属移民到加拿大、美国和澳洲……另一方面将工厂由香港搬到珠江三角,整个八十年代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个现象亦同时解释了,为何香港始终没有生产过手机,究其原因,就是厂家的急功近利心态使然。设施内移后,因成本便宜,只集中在生产廉价制成品,不愿意投资在高科技的手机上。委实香港并不是欠缺科技,早年已有生产半导体及线路板,亦有生产收音机及音响。当时香港已有足够的基础以供发展,但碍于商人的短视,偏偏错失了这个黄金机会。
    
  现在香港工业占本地生产总值已经很低了,制造业工人占整体劳动人口不足百分之十。大部分工人在八十年代转业投身服务性行业,可以说中英谈判加速制造业的转移,加快了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服务性行业包括零售、饮食、xx、娱乐及纤体等。
  
  旅游业
  
  香港旅游业的历史悠久。在英国统治下,早期是以一个商埠来运作,所以一直也有不少商务游客过境香港。旅游业在六十、七十年代占经济一个相当大的比重,当时香港以价廉物美见称,是免税的“购物天堂”。六十年代越战时,不少美国大兵来港度假,他们例必会做西装,大量购物。香港的轻工业产品在五十至七十年代驰誉世界,不少外国采购商人来港订货,这些商务客对酒店要求较高,于是五星级酒店陆续落成,像六十年代的文华和希尔顿;七十年代的丽晶和八十年代的君悦;{zx1}的六星级酒店,四季酒店则在兴建中。物转星移,今天在中国自由行政策下,旅游业景象一新,本港商人大量投资三星级酒店,以迎合国内游客所需,预期将来有更多三星级酒店落成。

 
 金融业之银行业务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由开埠到韩战的100年间,香港是以贸易为主的商埠,而银行业与贸易息息相关。最早期的怡和公司除经营xx贸易外,亦有经营银行业务。1847年渣打银行是{dy}家英资银行在香港开业。1864年汇丰银行由一批英国商人在香港组织成立。华资银行早期是以银号方式经营,主要是负责找换、黄金买卖及汇款,东亚银行成立于1918年,1933年恒生银行成立,但恒生是到1952年才开始转为银行形式经营,在此之前只是一家银号。
  
  1948年香港政府公布银行法案,需要银行领取牌照。在五十年代,由于香港工业基础良好,出口生意蓬勃,不少外资银行在港设立分行,向厂家提供贸易融资服务。1960年时,共有81家银行,其中35家拥有牌照可以买卖外汇,即是当时只有35家正式银行,其余则为办事处或银号形式经营。
    
  五十年代后期华资银行积极争取存款,支持地产发展。其中广东信托始创一元开户,鼓励红簿仔存款。这样,形成很多华资银行,过度xx予地产发展商投资土地,政府认为情形不健康,立例加强监管。1964年政府通过修订银行法案,监管银行业界的运作形式,法例通过后,银行的存款及xx都要受政府监察,再不可以随意借钱给董事从事地产投资。这法例引起一连串震荡,很多市民担心银行没法符合新法例,银行挤提相继出现,1965年1月份,明德银号首先出现挤提,2月份广东信托亦出现挤提,后来伸展到恒生银行,浪潮度卷华资银行,结果恒生将大部分控制性股权售予汇丰银行,希望藉此平息事件。但不幸地,市民仍然杯弓蛇影,挤提潮没有停下来,连汇丰、渣打亦出现挤提。当时的港英政府强势领导,宣布每个储蓄户每日只可提取100元,同时在英国运来大量英镑,以防港币不敷应用时可用英镑代替。同时报章大肆宣传,指必要时可使用英镑,市民无需恐慌,终于令市民安心下来,事件得以平息。
  
  七十至八十年代香港已经成为金融中心,除了本地的华资银行,英资、美资、日资及欧资银行都纷纷在香港设立办事处,经营银行业务。1981年香港有123家银行,将分行计算在内共有1,301家,即有1,178家分行。八十年代日资银行最为活跃,当时日本股市强劲,日本成为资金出口国。日资银行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以离岸中心性质提供服务。日资银行借出的xx在香港签署,香港变成这些xx的入数中心(Booking Center),好处是这些xx在香港完成,但使用者不必身在香港,所以日本银行不必缴付香港的利得税,同时不需要缴交日本利得税,变成日本银行的海外收入,八十年代可说是香港银行业务发展的高峰期。自从1990年日本本土的地产及股市泡沫爆破后,日资银行出现很多坏帐,本身资金干渴,再无法成为资金提供者,最终,日资的离岸中心服务逐步由香港撤出。
  
  八十年代初香港外汇买卖也十分活跃,外汇市场比新加坡更大,但到了九十年却被超前了,新加坡不惜用低税率,吸引国际性银行在新加坡进行外汇买卖。
  
  1982年,佳宁集团出现财政问题,牵连其他地产公司如益大及侨联等相继倒闭,再加上当时中英谈判,人心惶惶,利率上升,市民忙于将港元转换为外币。大来财务公司(Dollar Credit)的倒闭,拖累了恒隆银行,后者在1983年亦因挤提被政府接管,风潮波及新鸿基银行,后来新鸿基银行的股权亦转手了。1984年银监加强银行的监管,英伦银行派员到香港,协助改善银行制度。无奈挤提的风潮持续,1985年,海外信托、嘉华、友联及远东等银行相继由政府接管。经过1982-1985年的大清洗后,香港银行的监管机制日趋成熟,银行的业务亦踏上轨道,从此平稳发展。1990年,国商银行(BICC)倒闭与本港的监管无关,主要原因是该银行的总行在外地出了问题,香港现是世界上xxxx的金融中心,良好的监管基础可以说是在八十年代建立起来。
  
  金融业之财务公司
      
  1969年香港股市开始蓬勃,股票经纪行成立财务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股票按揭服务,这些财务公司并不受银行法例监管。所以在七十年代发展迅速,1976年,政府颁布新法例规管财务公司。在1981年,香港共有350家财务公司可以接受存款,有96家是附属于银行的。
  
  八十年代大来财务公司(Dollar Credit)将其67%资产,大约6亿港元,借给一家由John Mao控制的公司。John Mao利用这些xx发出很多美元支票,利用兑换时差来套取利息。这些在港签发的美元支票,要在美国纽约市的银行xx。美元支票和电汇在时间上是有分别的,电汇只需12小时,而用支票则要一星期多的时间。John Mao接受港元兑换为美元,在香港以美元支票支付,于是他便有一星期多的时间,将港元在香港套取利息,一星期后用港元转为美元,用电汇将美元汇到纽约的银行户口,应付美元支票的xx,做到无本生利。由于银行拆息上升,优惠利率曾经在1981年10月时升至{zg}的20%,当日香港的银行拆息,长时间在10%-20%之间上落。以6亿港元,在香港套息一星期,按15%计算,每星期可收取168万港元的利息。John Mao的生意愈做愈大,在{zg}峰时他所xxxx总额达到217亿美元。结果在1982年出现退票问题,John Mao终于倒闭,大来财务也倒闭了。1985年,再有多米尼加财务公司倒闭,政府于是致力收紧财务公司的监管。自此以后,财务公司大部分并入银行运作。
  
  金融业之投资银行
  
  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投资银行业务例如收购、合并和新公司上市(IPO),都是由英资所垄断;本地的有怡富、获多利及宝源;后来有更多英资投资银行如罗富财(Rothschild)、霸菱(Baring)相继加入竞争,提供相关服务。业务范围亦扩充到股票经纪及基金管理服务。1986年,随着英国Big Bang的改革,投资银行亦起了很大的变化,英资的投资银行,陆续被欧美银行或投资银行所收购或合并。现时投资银行业务已由欧美机构所垄断。美国的有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及所罗门美邦;欧资的有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dy}波士顿及德意志银行等。这些欧美银行或投资银行主要业务已非局限于香港,而是利用香港的股市,替中国的企业进行上市(IPO),除了在香港以H股形式上市外,亦协助企业在美国及伦敦上市。

 

郑重声明:资讯 【《投资王道》(15):香港经济起飞特色- 虚怀以待- 虚怀以待-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