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昌王琦:单士魁与明清档案- 中国档案学研究- 落拓寒儒- 和讯博客
赵彦昌 王琦:单士魁与明清档案 [原创 2010-04-27 07:36:52]   

文章来源: 《山东档案》2010年第1期

 

单士魁与明清档案

赵彦昌 王琦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一、六十年星霜,档案相伴左右

单士魁曾用名单秉彝,北京市人。中国{dy}历史档案馆研究员,中国档案学会顾问,xx明清档案专家,清史学家。生于190564日,卒于19861116日。早年肄业与国民大学国文系,后专学中医。 

1924年对于单老来说是他们命运转折的一年,从此他们的一生便与档案结下不解之缘,并终生致力于明清档案的整理研究工作。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xx,将清末皇帝溥仪驱除故宫,随后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点查清宫文物及公私物品,善委会的成员,均由社会名流及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教授、助教等组成。时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的陈垣先生,也是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了保存清朝的八千麻袋档案及故宫内的大量珍贵档案,找到了一些有志青年到故宫整理这批有重要价值的档案,单士魁及弟弟单士元有幸成为首批接触这些深宫大内皇家档案的平民。1924年底,单氏兄弟一起来到故宫,参加故宫博物院的筹备工作。

192510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下设图书、文物两馆,图书馆又分图书、文献两部。文献部,负责保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档案和其它文献资料。随后,单老到文献部参加明清档案整理编辑工作。1927年故宫文献部改称掌故部,1929年又改为文献馆。在解放前的这段工作期间,单士魁先后任该院总务处书记、事务员、办事员及文献馆科员、科长等职。

“直至解放后,于1950年故宫文献馆改为档案馆。1955年故宫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领导,改名为{dy}历史档案馆。这是我国历史上{dy}个国家历史档案馆。”单士魁曾任故宫博物院档案馆组长,为该院副研究员。国家档案局成立后,任明清档案馆组长,为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副研究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副研究员,中国{dy}历史档案馆副研究员、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初建时,曾为该系授课。

“单士魁是明清档案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参与挖掘、整理这批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人,他的一生与这批档案共命运,历经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整整六十年。”

在中国{dy}历史档案馆举行的祝贺单士魁同志从事档案工作六十年暨光荣退休的茶话会上,前来祝贺的档案界知名人士和{dy}历史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都对单士魁老先生对档案事业六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予以高度赞扬,档案界的老领导曾三同志题字“档案工作者的老师”。会上赠予单士魁先生的山水画上写有“六十星霜,柱下守藏,编纂典籍,后学津梁”,是对老先生毕生工作的精炼概括和莫大肯定。

单士魁为我国档案事业,为保护和整理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明清历史档案,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单士魁先生执着一生的档案工作

单士魁先生说过,整理档案尤其是历史档案比整理图书还要难。而这艰苦的工作单士魁一干就是一辈子,足以看出单士魁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从单士魁的生平我们看到,他在青年时代,没有上过什么正规学堂,但他勤奋好学,在整理编辑明清档案的工作中,学到了大量知识。为了更好的整理清宫档案,他结合档案内容看了很多的文史书籍,无论是官修史书,还是私人笔记,凡有关明清一代典章制度的书,他都多方涉猎。“明清档案中主要是官文书,内容牵扯许多公文名称、职官问题,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他从二十四史入手,上溯各个朝代,直到把公文名称、职官沿革情况作一概略了解为止。”由此可见,单士魁很珍视在{dy}历史档案馆的工作,不断丰富自己,打下了深厚文献知识功底。而单士魁也意外的成为{dy}历史档案馆的旧文典故的“活字典”。一些史学界查阅档案的人遇到旧文典故之处,经常向他请教,他都能比较准确的指出引语出处并解释其含义。

同样这些努力也为他编纂史料、编写著述打下坚实的文史基础。

单士魁参与编写的资料有以下几方面:

1)中医xx面

《清代太医院》、《清宫的太医》、《慈禧太后医方选议》、《光绪帝医方选议》都是利用清宫档案由单士魁编写或参与编写的中医xx面的文章。《清代太医院》一文,对清朝宫廷医疗机构的官署和官职、医疗分科、太医工作情况、宫中药材、医生培养、太医院脉案(即病例)等作了详细说明,是清代太医院的全面解读。其他文章中列举了一些清宫内常用xx,慈禧太后、光绪帝御用xx,这些从清宫档案中整理出来的珍贵xx。这几篇文章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现代中医药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历史资料方面

单士魁与我国一些xx历史学家合编的《中法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第二次xx战争》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普遍重视和欢迎。但他却很少在出版的史料上署名,可见单士魁是一个不求名利的学者。

3)档案专业方面

单士魁先生将毕生精力都用在清宫档案的整理、研究、工作上,他长期负责{dy}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史料的编纂出版工作,先后参加编辑或主持编辑过《文献丛编》、《史料旬刊》、《清内阁库储旧档集刊》、《清三藩史料》、《清代地震档案史料》、《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李煦奏折》、《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等近二十种明清档案史料书刊,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千多万字的{dy}手研究资料。并利用清宫档案写了一些文章,其中大部分收录在他的文集《清代档案丛谈》(后面会单独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中。

在一九八五年以前,国内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档案学专科词典。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这种工具书的需求日益增加,编纂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专业词典势在必行。1985年,国家档案局批准编纂《档案学词典》的计划,单士魁先生也很荣幸成为《档案学词典》编委会六名顾问之一,为我国{dy}部完整系统的档案学专科词典的编纂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单士魁先生既是档案文献编纂专家,又是史学专家。通过多年的档案史料整理研究工作,以及大量档案史料编纂出版,单士魁认为档案编研离不开史学研究,提倡二者同时进行。

“档案编研工作是对历史档案的深层次整理,无论是选题、选材,还是加按、作序,无一能离开历史研究。特别是档案史料的考订加工,其本身就是历史研究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档案馆在开展编研工作的同时,也应适当地进行有关的历史研究。这样,既能为各项工作提供系统的档案史料,较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利用档案史料研究有关历史问题,印证某些历史事实。”

在单士魁之前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也曾极力主张把史料编研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单士魁先生作为一名资深的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搞档案工作要想出名,被人家重视,关键是靠我们自己,你把研究的成果、新的发现提供给社会,人家就会重视,就要向你请教问题。”这不仅适用于单士魁工作的时代,也是现代档案工作提高自身地位应该加强的地方。

单士魁同志作为我国老一辈历史档案工作专家,深知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他一贯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通过亲自讲课、答疑及现场业务指导,培养和指导了一代又一代的明清档案工作人员。尤其是在他的晚年,更为人才的培养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现在中国{dy}历史档案馆的许多业务骨干和中层以上的领导,大都受过单士魁的教益。在培养青年方面,单老甘当人梯。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说:单老对待晚辈真是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当编辑部的青年同志想研究某个学术问题时,他总是加以鼓励,指导研究方向。

单士魁先生说:我们搞档案工作就是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肉”的精神。只有长年累月的刻苦学习,不断研究,甘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专注的事业上有所斩获,出类拔萃,成果显赫,{zh1}吃得上祭祀孔子的“冷猪肉”。

单士魁为人谦虚。解放后,他被授予副研究员的职称,主管编辑档案史料工作,但他不因资历高而倚老卖老,而是同普通编辑人员一起编稿、审稿,从来不摆架子。当有人请他修改自己写好的稿子,他的态度总是很友善,不厌其烦的逐字逐句看完,为了不在别人的文章上涂改,保持整洁,他总是把自己的意见工工整整的写在小纸条上,附在原稿上。单士魁也不喜欢闭门造车,自己写好的文章也总让其他人看,听取别人的修改意见。

这就是单士魁老先生,一个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品德上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学者。

三、单士魁文章集萃中的档案思想

1)六十年研究成果集萃

从事了六十年档案工作的单士魁先生毕生只有一本文集——《清代档案丛谈》,是由紫禁城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的《紫禁城丛书》系列中的一本。这本文集是单士魁多年来在大量阅读、研究清宫档案的基础上,对清宫档案研究成果的汇集,包括已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的及未发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

《清代档案丛谈》一书中的文章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dy}类:对故宫明清档案总体叙述性的文章,包括《故宫档案》、《故宫档案南迁、西运、北返情况》、《清宫档案的价值及其利用》三篇。

第二类:研究明清各类档案及相关问题的文章

①明清档案中的官文书,介绍这一类档案的文章有:《清代题本制度考略》、《题本批红和发钞》、《清代制、诏、诰、敕、题、奏、表、笺说略》、《有关奏折程式的一些问题》共四篇。

②其他种类档案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内阁<满票签部本、通本样式>介绍》、《清内阁汉文黄册联合目录叙录》、《清代黄册与赋役问题》共三篇。

第三类:附录性质的文章。我认为这部分中的六篇文章——《清代军机处沿革、职掌和主要档案》、《内阁大库杂档中之明代武职选簿》、《清代地方文职官概说》、《金匮石室的皇史》、《中国{dy}历史档案馆档案历年利用情况》、《清代历史档案名称简释》,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明清档案而设置,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明清档案的一些情况,置于书的{zh1},给读者以参考。

2)蕴含在单士魁文章中的档案思想

中国{dy}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包括明清两代,其中明代档案仅数千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时期兵部的文件,清代档案则浩如烟海,所以单士魁的文章绝大部分是针对清代档案展开的。这些文章都是单士魁利用所整理档案得来的研究成果。单士魁也正是通过这些文章将自己整理和编纂明清档案的一些思想体现出来。

①对明清档案重要性及其价值的认识

通过参与大量明清档案的整理,单士魁深刻认识到明清档案的重要性,“大凡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刑名、外交、天文气象、山川河流、地震灾荒以及宫廷生活、皇族事务,无不囊括其中,实为研究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宝贵资料。它们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对于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单士魁如此肯定明清档案的重要作用,我们还可以从收录在文集中的其它很多文章里看出来。

单士魁将明清档案的价值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解决历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

2)对文学研究和文艺创作具有参考价值;

3)为研究清代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和佐证;

4)对国家基本建设的推进作用;

5)对水利建设事业的作用;

6)对中国医学、金融等事业的参考价值;

7)为研究清代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阶级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正是由于单士魁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才使在在研究明清档案的过程中更好的利用明清档案,更好的发挥明清档案的价值。

②利用档案史料进行对比研究

在研究有关问题时,单士魁十分注重档案史料的利用,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说明,这种方法在对题本制度的研究中体现的很充分。

“故宫旧藏清代大内档案保存至今者,以内阁大库题本为大宗。题本为内外臣工奉职治事,上达于{zg}统治者之文书,事关国家庶政,内容涉及事项相当广泛”。单士魁多次引用《明会典》、《清会典事例》、《东华录》、《清会典》等档案史料里的内容,对比说明明清两代题本制度与奏本之区别,题本尺寸、书写款式之不同。

③运用分类方法进行档案研究

《内阁<满票签部本、通本样式>介绍》、《清内阁汉文黄册联合目录叙录》两篇文章体现了单士魁整理研究档案时的分类方法,他将所掌握档案(或档案的样式)进行分类,其分类原则是以机构为单位,然后在按具体情况在以机构为{dy}类别下分若干小类,如此一来,在对档案进行研究利用时,其指向性增强,为利用提供便利。

④对档案的xxx研究

对于一种档案,我们不仅要知道它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更要知道它从形成到最终成为档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了解了这种档案,出于这个原因,单士魁对题本成为档案之前的文书运转过程——从形成到御览,经奉旨批示,再由六科钞发有关衙门施行——也进行了研究。

这样,有关一种档案的方方面面全部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单士魁对档案研究的一个特点,全面立体的展示一种档案。

⑤注重非官修史料的利用

在整理明清档案的过程中,单士魁发现仅仅依靠官修书并不能解释清代官文书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研究某些档案问题时,发掘一些非官修史料对解决问题也很有帮助。《有关奏折程式的一些问题》就是一篇代表性的文章。

清代有严格的文书制度,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从文书的外形、名称,到其中的缮写程式以及行文用语,都能体现出来。而这些都是因为它们是封建社会帝制政权的产物,它们一切都以尊王为前提。而关于奏折程式的一些问题,在官修书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条,单士魁通过整理光绪时坊刻本中饶崧生《折谱》一书,发现其内容相当详备,为当时缮折的参考书,因此,单士魁以该书为基础,将其内容其分为形式、衔名、写法、禁令四部分,详细解释了奏折这种官文书是如何表现尊王含义的,形成《有关奏折程式的一些问题》一文。

             

 

郑重声明:资讯 【赵彦昌王琦:单士魁与明清档案- 中国档案学研究- 落拓寒儒-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