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写春秋_欧阳运森_新浪博客

厚积薄发写春秋

——谈谈我22年的政研工作生涯

欧阳运森

    我大学毕业后,从1975年到中共宜昌县委办公室搞调查研究工作,1983年赴县档案馆任职,1990年又回中共宜昌县委政策研究室直到2004年退休,从事政研工作22年。与同仁们合作,先后参与为县委、县政府起草过《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定》、《关于建设经济强县、流通旅游大县、文化名县和开放先进县的决定》等重要文件20多份;为领导撰写讲话稿和内部参考信息材料100多份;参与组织了1994年8月的《农村改革与发展》、11月的《90年代扩大对外开放对策》、1995年11月的《迈向21世纪的宜昌县》、1996年12月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经济强县》、1997年12月的《发展外向型经济》、1998年11月的《转变领导和指导方式》等重大课题研究10多次,担任责任编辑內部出版调研论文集8部,收集、整理和修改调研论文稿500余篇,150余万字。编辑《西陵通讯》、《夷陵通讯》68期,处理文稿1500多篇,280余万字。

    《西陵通讯》杂志每期的扉页都有“卷首语”,文章对全县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事件作指导性的论述。其刊物的栏目设置和稿件内容系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县内的具体情况而决定,每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栏目设置主要有:卷首语、专论、战略谈、改革之声、工作研究、理论角、党的建设、干部之页、农村发展、企业天地、它山石、西陵风景线等。

    1987—1993年,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推进山地开发,发展农业企业。即借助国家的扶持政策和三峡工程上马的机遇,实施“一个稳定(粮食稳定增长),两个主攻(多种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开发战略,制定了“872243”工程开发思路,即完成山地开发资源87万亩,实现人平一亩当家田,人平一亩多经园,人平2亩用材林,人平产粮400公斤,村村实现电、公路、广播三通。这一时期,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利用《西陵通讯》这个阵地,出刊24期,发表指导性理论文章300余篇,共100多万字。县委书记高秉琔亲自在《西陵通讯》杂志上撰写文稿19篇,其中被中共中央党校采用1篇,《科技日报》采用1篇,《湖北日报》采用2篇,省委政策研究室采用3篇,《宜昌日报》采用5篇。1992年10月,他将在《西陵通讯》杂志上发表的这些文章进行整理补充后,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5.6万字的理论专著《三峡门户开发之路》。县委副书记文成国、朱吉荣,县长邹学勤、陈华远也都先后在《西陵通讯》杂志上写出了许多有分量的文章,对振兴县域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4——1998年,县委书记李德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华远等领导同志和县直各战线各单位以及各乡镇的广大干部职工一起,结合县情,经过调查研究,在《西陵通讯》杂志上发表一系列研究文章进行反复论证后,拟出了“建设经济强县、流通旅游大县、文化名县、开放先进县”的“四县”战略方针,并逐步付诸实施。由于全县上下一起共同努力,1994年宜昌县跃居湖北省山区县五强xx,从1995年开始至2000年,连续6年跻身湖北省经济xx县市行列。本人于1995年被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评为全省党委政研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9——2001年,县委书记赵举海、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斌、县委副书记熊伟等领导同志亲自带头写稿,县直各战线各单位以及各乡镇的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继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西陵通讯》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拟出了“特色经济立县、科技教育兴县、走向市场活县、优化结构强县”的“四县”战略方针,积极开展讨论,采取得力措施,继续保持了湖北省经济xx县市的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科技、体育工作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县委书记赵举海亲自在《西陵通讯》杂志上撰写文稿15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27篇,还有8篇接受记者采访讲话。2000年5月,他将这些文章进行整理后,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25万字的理论专著《县域经济市场化探索》。2001年,《西陵通讯》改为《夷陵通讯》。我继续任执行主编直至退休。

    每当我看到自己和同志们一起共同的劳动取得了收获,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味道一应俱全,这些都源于我和政研工作的不解之缘。可以说,我的政研之路,既是对我人生的总结,又是我{zh0}的归宿。我没有天赋,没有捷径,只有四个字:埋头苦干。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抓住重点,广泛收集,厚积薄发,多出精品。本文仅就如何广泛收集调研资料,特别是抓住重点做好散存在民间的历史资料的收集,保护好民间文化遗产,谈谈个人一些粗浅的认识。

    注重地方文献的收集。对于工作在基层的地方干部来讲,收集地方文献十分重要。这是关系到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开拓未来的重要一环。因为地方文献具有其他文献所不能具备的特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区域性,参考价值极高。我先后在社会上收集到在档案馆、图书馆和资料室得不到的明弘治九年(1469)版《夷陵州志》、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和同治三年(1864)木刻版《东湖县志》等明清时期的地方古籍文献共1500余册。

    2000年,我在北京琉璃厂收集到明万历辛卯(1591年)七月由江西高安吴守忠编纂、湖北黄冈卢国桢校次的《三峡通志》线装书(手迹)一函。全书共5卷,分上、下两册,约30万字。这是近30年来我收藏诸多古籍善本中,{wy}能较全面系统反应长江三峡地区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地形地貌、人文景观的一套不可多得的地方性古籍文献。

    宋代xx文学家欧阳修曾于景祐三年(1036)任夷陵县令,但是在夷陵却长期找不到《欧阳修全集》。作为欧阳修的第38代孙,我深感不安。经过多年寻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我收集到的《欧阳修全集》,名为《欧阳文忠公全集》,共36册,153卷。嘉庆己卯仲冬友善书屋藏版,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澹雅书局刊,27世孙欧阳衡校刊,木刻本。包括《居士集》50卷、《外集》25卷、《易童子问》3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8卷、《表奏集》7卷、《奏议集》18卷、《杂著述》19卷、《集古录跋尾》10卷、《书简》10卷。《欧阳文忠公全集》766篇诗文中,直接涉及夷陵的达140篇之多,占全集篇目的20%。其数量之多,文笔之美,是所有生长或光临过夷陵的文化名人均不可与之匹比的。其中在夷陵贬所写诗歌近50首,文章近30篇。朝廷关于夷陵县令欧阳修的任免文书,弥补了夷陵档案文献资料的不足。

    我收集有光绪癸卯年(1903)上海锦章书局和民国九年(1920)武进唐驼署石印本《曾文正公大事记》各一套,王定安著,他采用编年体,起嘉庆十六年(1811)曾国藩始生之岁,讫同治十一年(1872)病亡之岁。除首尾略叙曾氏家世,曾国藩释褐服官履历与身后荣典外,皆专记其治乡团,创水师,督率湘军出援各省诸战功,及其在两江直隶总督任内之政绩,故以大事命名。与所撰《求阙斋弟子记》体例互异,别为一书。王定安,夷陵龙泉镇人,曾国藩的幕僚。

    姓氏族谱是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现将30年来我收集的20多套谱牒家乘介绍如下:《潘氏族谱》:咸丰八年(1858)平江魏十思堂梓,木刻本,潘崑主修。—4册,书名据版心题,版心题“毕采堂”。始迁祖潘子安,明洪武末从江阴寓居监利,正统初落籍监利,载《监利志》。此后郝穴、沔阳、湘阴、溢阳、巴陵、慈利、澧州、宜昌、巴东、利川、长阳、房县、四川都有潘氏后裔;《潘氏族谱》: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岳阳李寅阶梓,潘寿南等主修。—4册,书名据版心题,版心题“毕采堂”。系续修咸丰谱。《易氏宗谱》:存6册,民国年间石印本,由易氏宗谱续编会编修,始迁祖易亮,南宋时由星沙(长沙)迁峡州(宜昌);《宜都易氏族谱》:存11册,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易子才篡修,书名据版心页和封皮题,宜都西正街廖昌记石印纸号代出版。始迁祖易钧玉,元末由江西迁宜都。《朱氏族谱》:共10册。民国十年(1921)岳阳东陵中山堂梓行,朱玉轩主修,版心题“沛国堂”,元末江陵都路总管朱万舞世袭清浪卫指挥官,籍监利,为监利始祖。后转让给原宜昌县人大主任朱吉荣。《黎氏族谱》:共6册。光绪八年(1882)许崇文刻字店木刻本,黎大炯纂修,版心题“载酒堂”。始迁祖黎节杞,明季由江西迁至枝江。原宜昌县农业局副局长黎泽钰为其后裔。《覃氏族谱》:共4册。民国十一年(1922)宜都章文伯石印,覃达夫主修,版心题“普舍堂”。始迁祖覃伯川(妻黎氏)明初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太平街大花栗树土地迁湖广荆湖北路夷陵县黄牛铺黄牛庙,与僧相善,遂痘医于此。覃伯川第十世孙覃添玛“入佷报垦”,徙长阳贺家坪三友坪,为贺家坪覃姓始祖。二房覃添珊,后代分住红花套、松滋、枝江。三房覃添珠,世居夷陵。《欧阳氏谱》:1册,光绪癸巳(1893)澹雅书局木刻本,记欧阳自亭侯受氏起至宋嘉佑止。(宋)欧阳修编。此谱被誉为谱学范例,世称“欧谱”;始迁祖景达,赵王伦之乱后,南迁长沙,后作官吉州;《枝江欧阳宗谱》:1册,民国十三年(1924)姚星吾主笔,手抄本。始迁祖欧阳普诚,明成化年间从江西吉安迁枝江;《欧阳宗谱》:1册,族谱叙述从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支脉起,至上世纪80年代止承传之历史;《广东欧阳氏族谱》:1册,欧阳氏族修谱理事会编篡,书名据书皮所题。始迁祖欧阳泳夫,元朝进士,官任广东按察司签事,携眷由赣迁粤,定居河源,是元代槎江派欧阳氏族始祖。《郑氏支谱》:共2册。民国三十八年(1949)手抄本,郑家海篡修,书名据封皮“郑氏支谱”题。始祖郑逢春,明季由金陵直隶嘉定州迁秭归。后裔续迁东湖县纸坊铺(邓村)。《萧氏家谱》:1册,始迁祖萧乃富,清同治年间从宜都萧家岩迁至枝江安福寺。夷陵区有许多萧氏居民。《袁氏宗谱》:存1册,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袁益先等编修,书名据版心题。始祖袁玺,明末清初自江西迁松滋。有宜昌县长罗良经写的墓志铭。《林氏宗谱》:存3册,民国十二年(1923)宜都丁吉皆刻,林正得编修,书名据封皮所题。始迁祖林自选,于明末清初洪化二年(1679)由江西迁宜都(后划归枝江)安福寺,后迁夷陵。

    注重乡土资料的收集。乡土资料是反映本地民间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习惯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应该常抓不懈,认真收集。

    一是注意收集乡村已故名医或其他散存的医学古籍。乡村已故名医或其他散存的医学古籍,有些是已经失传或者即将失传的民间中医刻本和抄本。我收集有《本草纲目》共52卷,23册,4函。明李时珍著,光绪十一年(1885)上海锦章书局印行,有宜昌中医张定春藏印。这本,不论从它严密的分类,或是从它包含xx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补图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硖川蒋氏藏,休宁汪昂撰,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民国版本,原为宜昌城区县府路一居民藏品;《诸症汤头》1册,光绪34年东湖县纸坊铺医生郑燮堂手抄。郑燮堂,谱名郑家海;《注图八十一难经》4卷,2册。战国秦越人(扁鹊)述,晋王叔和注,清张世贤重注,蔡伯遴识,木刻本,有宜昌陈天镇藏印;《脉诀》1册,民国丙寅年(1926)手抄本,宜都县中医张汉卿录;《难经脉诀》1册,宜都中医王子英手抄本;《图注难经脉诀》1册,战国扁鹊著,西晋王叔和撰,清沈微垣删注,康熙三十二年(1693)文光堂梓行,宜昌老中医使用;《校正图注难经》1册,战国扁鹊著,鸿宝斋书局印行,民国石印本;《张氏咽喉总论》1册,嘉庆二年(1797)丁巳编,手抄本,宜昌老中医使用;《南雅堂医书全集》10册,嘉庆八年(1803)闽长乐陈修园(念祖)撰,光绪元年(1875)二月刊,木刻本,善成堂藏板,封面有“马先芝、马明臣记”;《神农本草经读》四卷,共2册。嘉庆八年(1803)闽长乐陈修园(念祖)撰,橦葩书屋重镌。光绪元年(1875)二月刊,木刻本,善成堂藏板。封面有“马先芝记”;《时方妙用》四卷,2册。存2卷,1册。嘉庆八年(1803)闽长乐陈修园(念祖)撰,橦葩书屋重镌。光绪元年(1875)二月刊,木刻本,善成堂藏板。封面有“马先芝”;《医学从众录》存卷一、二。嘉庆八年(1803)闽长乐陈修园(念祖)撰,橦葩书屋重镌。光绪元年(1875)二月刊,木刻本,善成堂藏板。封面有“马明臣记”;《新方八症》2卷,1册。嘉庆八年(1803)闽长乐陈修园(念祖)撰,橦葩书屋重镌。光绪元年(1875)二月刊,木刻本,善成堂藏板。封面有“马明臣记”;《灵素集注》全书12卷,共6册。存10卷,5册。嘉庆八年(1803)闽长乐陈修园集注,光绪元年(1875)二月刊,木刻本,善成堂藏板。马先芝、马明臣记;《南雅堂医书全集·陈修园医书48种》,存24种。嘉庆八年(1803)闽长乐陈修园(念祖)撰,清末民初上海锦章书局印行,石印本;《珍珠囊》(药性歌括),李东垣著,据九思堂校刊本录,手抄本,宜昌老中医青松、茂林录;《舌诊》1册,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手抄本,封底写有“宜都县安福寺”款;《眼科杂症方》1册,1册,宜都县xx中医张汉卿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手抄本;《妇科四十二症》1册,手抄本,内页盖有“宜都县第四区第七十八保第十甲”印章;《张氏类经》存13册,明张介宾类注,明万历(1573——1619)天德堂印,木刻本(如图),宜昌老中医使用;《六经病症》:1册,手抄本,宜昌老中医使用;《病症xx》1册,江陵张鉴波编,手抄本;《妇产科》1册,手抄本,宜昌老中医使用;《伤寒杂论》2册,当阳慎鼎三著,1951年手抄本;《精校伤寒论》1册,高世栻纂集,清末民初石印本,宜昌老中医使用;《医林改错》上、下2卷,共1册。玉田县王清任著,道光二十年(1840)庚寅十月手抄本,序言说这是首次出版前的抄本,宜昌老中医使用;《医学源流论》:共2卷,2册,徐大椿撰,乾隆二十二年(1757) 丁丑七月木刻本,宜昌老中医使用;《御纂医宗金鉴》存22册,乾隆五年(1740)二月吴谦等辑,木刻本。该书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最初刊行;《御纂医宗金鉴外科》共16卷,全4册。乾隆五年(1740)二月吴谦等辑,木刻本,宜昌老中医使用。3条巨龙封面,封面封底完整,内页干净整洁;《医宗金鉴外科》存6卷,1册。吴谦等辑,清末民初上海华文书局石印,宜昌老中医使用;《云林神彀》1册,明·龚廷贤撰。综合性医书,四卷,此为明刻本;《幼幼集成》存5册,宝华顺梓行,木刻本,道光八年(1828年)印,儿科;《幼幼集成》:1册,令德堂梓行,道光八年(1828)印。清·陈复正撰。陈复正,号飞霞,广东罗浮山的道士,惠州府(今广东省惠阳县)人,乾隆时(1736年——1795年)人;《验方新编》3卷,2册。善化鲍相璈编,善成堂书坊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二月印,木刻本,盖有“安(福寺)镇杨钰典药号”印章;《验方新编》1册,善化鲍相璈编,广益书局飞行,光绪辛巳年(1881年)石印;《嵩崖尊生书》:存2册,宗高景日诊岳生堂纂著,撰于康熙三十三年(1695),属于综合性医书;《医方捷径》存1册,明太医院罗必炜编著,梓潼会校正。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木刻本,是各种疾病实用秘方;《仙拈集》存1册。毓桂堂印,清光绪(1875-1908)木刻本,李文炳辑;《幼科铁镜》,存1册,宏道堂板,夏鼐著,清代木刻本,宜昌老中医使用。系清康熙年间世代中医儿科专家夏禹铸所著儿科专著。

    二是注意收集乡村散存宜昌版的宗教古籍。乡村散存宜昌版的宗教古籍如宜昌公善堂、龙玉华刻字社的刻本、东湖县水府庙僧周学山嘉庆戊寅年(1818)的手抄本,兴山县广福堂、多善堂、十二甲佛堂、天池头的刻本和抄本,秭归县草坝乡龙门观等书坊的刻本。《太上感应篇》,1册,版存(宜昌)公善堂,咸丰五年(1855)木刻本,道教经书。《太上感应篇》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始获官方重视,宋理宗在卷首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此后,为之作序、作注者代不乏人,影响十分广泛,乃至日本、朝鲜等国,皆有此书的流布。书中大义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若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书中还列举了诸善与众恶条文,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文昌圣训》,1册,版存宜昌城内龙玉华刻字店,光绪丙戌(1886)木刻本,儒、道经书;《蚕姥经》,1册,东湖县丁太玄抄本,道教经书。《蚕姥经》,又称《太上蚕母妙经》。《蚕经》是《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有记载,但已经失传的古籍文献。这部《蚕姥经》是否古人寻找的《蚕经》,有待学术考证。但在嫘祖故乡出现《蚕经》抄本,确实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经文颂扬了西陵嫘祖如何教民养蚕的动人神话故事;《三教合一文稿》(二利、佛因),1册,同治九年(1870)手抄,东湖县水府庙(今属龙泉镇)僧贤燋法徒心慎记,弟子周学山书。“三教”是指佛、道、儒三个教派。这本经书是名叫二利和佛因的两个和尚使用的。《三教杂览》(宏道、二利),1册,东湖县水府庙僧周学山书,嘉庆戊寅年(1818)手抄;《十王济度真经》,1册,泗海堂,同治十二年(1873)印,木刻本,(宜昌)执笏山(庙)出录书工钱二千,道教经书;《地母经忏》,1册,光绪九年(1883)木刻本,道教经书,有嫘祖养蚕内容,版藏宜昌县北乡杨柳池德普寺(今属下堡坪乡);《新纂圣教文稿》,5卷,5册。道教经书,同治八年(1869)湖北宜昌府兴山县广福堂藏版。木刻本,其它邻县也发现有此种版本,应为宜昌府范围内道教徒通用的书籍。卷一:春祈、秋赧类;卷二:挽劫、安谢类;卷三:慎终、追远类;卷四:禳灾、削影、祈福类;卷五:赈济类;《xx摘要》(卷二)1册,《上帝宝训》、《上帝新训》、《上帝宝章》、《至圣孝经》、《至圣忠经》、《武圣忠孝经》、《武圣救世经》、《文帝孝经》;《xx摘要》(卷四)1册,《天律经忏序》、《天律宝经》、《天律法忏》,天律,天界的律令;《xx摘要》(卷十一)1册;《大洞经》、《玉枢经》、《玄天报恩经》;《xx摘要》(卷十三)1册,《古佛宝经》、《正气宝忏》、《玉枢宝忏》;《xx摘要》(卷十四)1册,《玉皇三教忏》、《古佛宝忏》、《觉世宝忏》、《阴陟忏序》、《阴陟宝忏》、《至圣宝诰》;《xx摘要》(卷十六)1册,《太上感应灵忏》、《道荫修真仙忏》、《观音百佛宝忏》、《桓侯忠勇宝忏》;《xx摘要》(卷十七)1册,《灶王宝忏》、《三官宝忏》、《北斗宝忏》、《男女报恩忏》;《xx摘要》(卷十八)1册,《金刚宝忏》、《女忏请神》、《女忏疏文》、《女忏灵诰》、《悔罪忏》、《报恩真忏》;《xx摘要》(卷二十一)1册,《桃园宝忏》、《观音救苦忏》、《火神宝忏》、《日月宝诰》、《眼光真经》。以上均为兴山县广福堂藏版,同治十一年(1872)木刻本的道教经书。《老母经》,1册,宣统二年(1910)五月刊,木刻本,版存湖北宜昌府兴山县十二甲丰邑坪佛堂,道教经书;《祖师经忏》,1册,宣统三年(1911)兴山县天池头杨钦善印,木刻本,版存秭归草坝乡龙门观,道教经书;《女娲经忏》,1册,宣统三年(1911)兴山县天池头杨钦善印,胡良缘传,木刻本,版存秭归草坝乡龙门观,道教经书;《桃园经》,1册,乾隆丙辰(1736年)木刻本,道教经书,相传书于当阳玉泉寺内。《桃园经》又名《桃园明xx》、《关圣帝君应验桃园明xx》、《武帝明xx》、《明xx》、《明圣桃园经》、《盖天古佛应验明圣桃园经》、《古佛应验明xx》等。

    三是注意收集散存在民间的历史名人在夷陵撰写的古籍。如我收集晋郭璞注于夷陵的《山海经》,就十分珍贵。《山海经》共2卷,2册。清乾隆间天都黄晟槐荫草堂刻本。此本用康熙时项因群玉书堂本覆刻,字体版式悉同。框高18毫米,宽137毫米,细黑口。一般认为《山海经》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物产、巫术、、古史、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注重相关资料的收集。一是民间读书人的xx、教材和练习簿等。有《江汉炳灵集》2卷,4册。同治九年(1870)湖北学政张之洞序,木刻本,有东湖、宜都等县考生xx。这套《江汉炳灵集》曾为东湖县学生卢开甲用。张之洞(1837-1909)督两湖时,把科岁考秀才们作的八股,命樊樊山选集而成。张之洞,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樊樊山,名樊增祥(1846~1931),恩施人,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有一席之地;《选读议论》1册,郑燮堂手抄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郑燮堂,谱名郑家海,东湖县纸坊铺(邓村)人,会中医。这是郑燮堂在会试赶考时,精选抄写而汇集成册的历代文论。如夷陵县令欧阳修的《朋党论》等;《全国高等国文成绩》1册,新学生文库,民国丙戌(1946)宜昌籍学生邓礼忠抄本。这是当时全国高等国文优秀成绩集萃;《寄岳云斋诗》1册,绣谷书屋印,清代木刻本。这是从聂藻庭的xx中选出优秀诗歌作品,汇编而成的集子;《算法统宗》1册,成文信藏版,光绪二十五年(1899)印,木刻板,宜昌籍学生使用教材。全称《新编直指算法统宗》,是中国古代数学名著,程大位著。程大位(1533-1606),字汝思,号宾渠,安徽省休宁县率口(今属屯溪区)人。少年时代就喜爱数学。20岁左右随父经商,有感于筹算方法的不便,决心编撰一部简明实用的数学书以助世人之用。该书又传入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习作诗》1册,清代抄本,宜昌籍学生邓礼忠诗歌作文练习;《习作文》1册,道光丁丑年(1877年)抄本,宜昌籍学生邓礼忠散文作文练习;《论说入门》1册,民国丙戌(1946年)宜昌籍学生邓礼忠论文习作抄本。

    二是工具书之类的资料。有《古文笔法百篇》2卷,1册。木刻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昭陵经元书室重刊;《字汇》共12册,存6册,按十二地支排列。华国堂藏版,明万历四十二年乙卯(1615年)编印,梅鼎祚撰,梅膺祚音释,长阳覃氏原藏;《考正字汇》1册,石印本。这是一部对《字汇》进行考证和修订的书籍;《康熙字典》共40册。道光七年(1827)奉旨重刊,启元堂木刻本。东湖儒生张起荣置;《康熙字典》存4册,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称祖本;《康熙字典》共40册。道光七年(1827)重刊,巾箱本。这是张玉书、陈廷敬等30多位xx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中国文法要略》,3册,吕叔湘著,1943年商务印书馆铅印。盖有“湖北长阳县立初级中学”篆体方章;《字典》,1册,上海天宝书局藏版,光绪石印本。长阳覃氏原藏。

    三是民间打官司的法律文书、婚丧嫁娶的日用帐簿和实物等。如我收集的东湖县纸坊铺(邓村)东皋源拟写的法律文书,反映了民国时期夷陵民间纠纷的调解等方面的信息。

此文获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庆祝建国60周年《我的政研工作生涯》征文优秀奖

 

 

                                     图为表彰大会盛况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厚积薄发写春秋_欧阳运森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