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政治学习的时候,学校请来了陈震先生给我们做关于“和而不同”的讲座。令大家有些意外的是,先生并没有用多媒体课件,而是引古论今,侃侃而谈。老师们同样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课件的使用对讲座并没有太大效果,我们要克服这种对课件的依赖。
不知陈先生是否知道,我们学校去年花大力气投入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全部安装到位,全校50多个班级,班班成了多媒体教室,全部用上了多媒体投影仪和实物展台,再加上快捷的校园网,教育现代化已基本实现。
但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这看似无可争议的技术时代,先生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大家都不太喜欢的话题,那就是坚守住教育的去技术化。
于是,我想秉承先生的看法,先借用当前最引人关注的“低碳时代”一词,以我们学校为例,来给教育技术化算一笔不太“低碳”的账。
我曾询问过学校电教老师,得知每盏投影仪灯泡是500w,加上实物展台和总控台的种种电器,将近600w(实际操作时,大多还要配上笔记本电脑)。现在,无论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还是其它的如音乐、美术和科学等学科,大多老师上课已经习惯于使用这套设备来进行辅助教学。以每个教室每天使用3小时计算,学校每天仅在这套教学设备上就要耗电近100度。而这样的消耗,还不包括日后的保养和维修(特别是投影仪的灯泡,更换的费用很高。)
仅以此角度来看,教育的技术化似与“低碳时代”背道而驰。
当然,我无意否定教育的技术化,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革命,教育的现代化与技术化无疑也是与时俱进的。而且,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现代技术的运用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是,我想追问的是,如果没有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辅助,我们的教育教学还能顺利进行吗?在如此汹涌的技术化面前,我们还能坚守那些看似陈旧,但依旧散发着无限魅力的东西吗?
比如,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虽然其命运已如中国早期革命的小米加步枪一样,似乎已逃不脱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坚守住它们的阵地吗?我看到很多公开课,板书已经越来越精练,老师课堂上的书写已如昙花一现般珍贵(像我们学校的常态课大多亦如此了)。现在有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写字教学,指导起来显得十分方便,运用多媒体展示每一笔,每一画的走势,间架结构的大小比例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写字教学的任务。就汉字而言,它所蕴含的情趣、情操和意志力等等,无一不体现在我们平时的板书当中,而这都是多媒体无法展示无法替代的。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写出一手好字,一方面却不给学生以示范的机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我们都忘了这句古训吗?
说到写字,我想到了钢笔。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就明确提出来,要求学生用钢笔练字。比如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对本课生字“用钢笔描红”的要求,但实际中,我们有多少语文老师这样尝试过,坚持过,坚守住用钢笔写字的阵地呢?
也许有人会说,用钢笔写字既不方便,又容易带来不整洁的问题。是的,当初我开始实施这一做法时,也曾遇到过这些情况,但这并不能成为学生不用钢笔书写的理由。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便慢慢地适应了钢笔书写:偶尔把本子搞得不整洁了,我也不怪他们,我相信他们比我要着急得多,他下次会更加注意。偶尔笔尖塞住了,我便教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钢笔一点点拆下来去清洗。孩子们当然都挺乐意做这样的事(想当年,我用钢笔写字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最喜欢把钢笔全部拆下来清洗了,其乐无穷也。)练字的乐趣是无穷的,当然也包括在水池里慢慢悠悠地清洗钢笔。
我记不清什么时候水笔开始走进文具盒的,这一崭新的书写工具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令我们失去了很多书写的乐趣,而且无庸置疑的一点是,钢笔写出来的字要比水笔漂亮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以为用钢笔写字要比用水笔高雅得多。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坚守住呢?
还有那书声朗朗的早读呢?曾几何时,早读已成了美丽的空壳。我们敬业的老师占用了学生自由晨读的时间,或检查订正作业,或做练习,或讲班级常规,或干脆上课。东林书院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简单而又生动的画面呢?现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了“晨诵午读暮省”的做法,其实谁都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创新的做法,只是无奈的坚守,坚守住教育的本真,坚守住传统教育中最珍贵的做法。
……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坚守的东西实在太多。坚守平凡的三尺讲台;坚守寂寞和清贫;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坚守自己朴素而真实的灵魂……尽管这些坚守如李镇西所说的那样着实有些悲壮,我们依然要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守住这方精神的家园;埋下头来探寻和坚守教育的真本,摒弃哗众取宠的花样翻新,守住那些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守住教育的根。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