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5 16:22:38 阅读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文/图 张琴
戏曲图像是各种民间工艺在纹样上的{zg}成就,也是中国工艺区别于其它国家的鲜明标志。纵观雕塑、剪刻、印刷、染织等门类,无不如是。也因此,各种民间工艺的传世作品,保留了大量的戏曲图像,为今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左图:民国-蓝夹缬-白兔记-出猎;右图:民国-蓝夹缬-白兔记-岳赘)
蓝夹缬是流传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传统蓝染织品,戏曲图像是它的主要纹样,数量惊人,流传地的永嘉昆曲占据相当部分,如永昆的传统剧目《白兔记》、《杀狗记》等。永昆的发源地是南戏的故乡温州,在我国的昆曲大家族中,永昆是比较特殊的一支,其声腔、身段等,粗犷直率,保留着浓郁的民间色彩,因此被谑称为“草昆”。
本文摘自作者专著《蓝花布上的昆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论述蓝夹缬的工艺渊源、相关民俗及戏曲纹样剖析、传承现状等方面内容。
一、童年看到的蓝花布
蓝夹缬是温州地区的婚用被面。直到我母亲那一代(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女孩长到13岁,家里的长辈还要手捧黄历,挑选“黄道吉日”,将家织坯布送到染坊,印制蓝夹缬。做好的蓝夹缬精心保管,至女孩出嫁前夕拿出来,由女伴们帮忙,在蓝夹缬的下面衬上一层青蓝大布,缝成蓝夹缬被套。被套的四角要订上红绿小被栓,讲究的人家还要往被栓里装上谷粒或米粒。再用双股红线在被面四周缝上一圈,用胭脂把被面上的人物图案涂成红唇,使素净的蓝夹缬在大喜的日子里显得红艳。
迎亲路上,伴郎们抬着嫁妆前进时,蓝夹缬或是摆在显眼位置,或是挂在伴郎的肩上,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这是告诉一路观看的人们:新娘备有蓝夹缬,礼数已到。因为当地风俗认为,新婚夫妇盖了蓝夹缬,才能和睦齐寿。温州地区埋怨人家嫁妆羞涩的谚语,就是“嫁囡儿连一床双纱被也没有”。这个双纱被,指的就是蓝夹缬①。
家织棉布耐用,一床蓝夹缬被面,一般可用数十年。随着被面的渐渐磨损,蓝白图案虽然依旧分明,但新婚时缝上的红双线,在洗洗刷刷的过程中,已逐渐退成水白色。等到边角破损,蓝夹缬已变得非常柔软,撕成碎片是很好的小孩尿布。听母亲说,我儿时的尿布,就是蓝夹缬碎片。当然,这些最初的人生体验,来不及保存到那太幼小的脑袋。对蓝夹缬比较早的印像,是邻居家的奶奶去世时,三位嬷嬷为一床旧蓝夹缬争吵斗气,两位大的嬷嬷一人撕了一半,走了。最小的嬷嬷没分到,捧着老奶奶的一双旧鞋子,坐在门前大哭。那个时代经济困难,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后来生活宽裕了,前人遗留的旧物,晚辈不是随手扔掉,就是一把火化在先人的墓前。
等我稍大时,家里就不用蓝夹缬被面了,换了更舒适的机印花布。母亲的蓝夹缬,做为她的嫁妆,珍藏在柜子里,只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和所有的衣服被子一起抱出来过太阳“晒霉”。在那{yt},老家的大院子里,一床接一床地铺着妈妈婶婶们的蓝夹缬,连绵成片。阳光下,沉静的蓝与白图案十分清新悦目,常常引诱我赤了双脚,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地在上面跑几个来回。
长大后,曾经翻出母亲的蓝夹缬,铺在席梦思上做床单,但没有想像中那么漂亮,用了个把月,撤了。这些年天天伴着蓝夹缬,拿了几件挂在窗上,居然很出效果,就正儿八经地摆着了。(图前-02,蓝夹缬窗帘)
二、蓝色的昆曲图卷
蓝夹缬是蓝花布的一种,也是唐代复色夹缬技艺的遗存。
我国织品印花的历史较为悠久,有实物可据的上溯可至西汉。至隋唐,各种利用花版或其它介质来完成的印花技艺纷纷成熟,如夹缬、蜡缬、绞缬等。此时的承印材质主要为丝织品,在色彩方面,有单色,如绞缬,但传世夹缬以复色居多。(图前-03,唐花树双鸟纹夹缬;图前-04,唐山水纹夹缬)“缬”是古汉字,指在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也指染制了图案花样的织品,现代汉语常用“染”来替代。
到元末黄道婆成功改革棉纺织技艺后,棉织品取代丝织品成为应用最广的服饰用料。就印染来说,棉织品对染液的消耗大大超过丝织品,由此造成印染成本剧增。在此情况下,印染行业必然重新选择染料,普遍种植的靛青成为{sx},复色印花技艺逐渐向单蓝色转变。各种蓝花布正是在此后大量涌现,如蓝夹缬、蓝印花布、蓝蜡染、蓝扎染等。而蓝夹缬在传承复色夹缬技艺的同时,纹样发生变化——从传统的花鸟造型,变为戏曲人物造型。这种变化,一般解释为和传承地的戏曲渊源有关。
因此,从工艺的角度出发,可将夹缬划分为古典和传统两个阶段。古典夹缬遍布全国,承印材质主要为丝织品,复色,单元纹样多方连续,造型以花鸟动物等大吉祥为主,在唐宋两朝达到{df},余绪至明清;传统夹缬即蓝夹缬,是前者的遗存和发展,在地域分布上仅流传于中国东南部的温州及周边地区,承印材质为棉织品,单蓝色,单元纹样独立隔断,造型以戏曲人物为代表,在晚清和民国前中期达到高峰,至1975年后基本退出生活范畴。(图前-05,蓝夹缬流传地域示意图)
蓝夹缬是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惟一孤例。根据现有实物考察,蓝夹缬的戏曲纹样数量庞大,剧种以留传地的永嘉昆曲为主,涉及乱弹。这些图像资料整理面世后,将大大丰富我国的民间戏曲图像信息量。其纹样断代如下:
表前-1,蓝夹缬纹样断代:
三、蓝夹缬的传说和歌谣
蓝夹缬在流传地的相关传说不多,我仅记录到两个。
一个记录于乐清市,是关于蓝夹缬的工艺起源。说是很早很早以前,乐清有用乌桕树叶染蓝布的习惯。后来有个姑娘,人很聪明,但家境贫困,临出嫁时,没钱置办花花绿绿的嫁衣,全家人都为此发愁。
姑娘家的院子里有个废弃的石臼,边上种着乌桕树。秋天的时候,乌桕树的叶子掉在石臼里,和着雨水积了满满一臼。姑娘在石臼里染了几片蓝布,心想,如果能在染的时候弄出一点花色就好了。恰好石臼旁边丢着两片破搓衣板,姑娘随手拿来,试着夹住一片白布去染。结果出来的蓝布上带着几个圆骨朵,像是染了几朵花,漂亮多了。姑娘受此启发,就去找村里的木匠,雕了两块有花朵的木版,果然染出了蓝花布,大家叫它“夹白花”。
据讲述人说,“夹白花”最早的图案只有花朵,是做衣服。后来花色越来越多,有了人物,除做衣服外,还用来做帐子、被子。再到后来,就只做被子了,名字也改作“方夹被”,只有很老很老的人们,有时候还叫它“夹白花被”。
另一个传说记录于玉环县,是关于蓝夹缬四角的红绿布袋。蓝夹缬被面上缝着的四个红绿小被栓,有的里边还装着谷粒或米粒,究竟有什么含义?使用者已很少能说清楚。台州市玉环县的这个传说,是这么解释的:
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老是踢掉被子,睡不好觉。后来虞姬得高人指点,在被子的四角缝上四个小袋子,果真项羽就睡上了安稳觉。民间知道后,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没涉及小袋子的色彩和内容。结合浙南一地的习俗,新房上梁,或新娘落轿时,均有洒米粒、挂红绿布片等驱邪纳彩举动,民间谓之“破煞”、“映红”。蓝夹缬的红绿袋含义应该基本相同。至于为什么攀上和台州关系不大的项羽、虞姬等人,可能和浙南民间形容体格魁梧的男性像霸王等习惯用语有关。
相关歌谣五首,拙著《中国蓝夹缬》120页、131页曾涉及。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夹被”歌:“四角四耳朵,四四十六堂。堂堂放八仙,嘴嘴放横胭。”短短四句,概括了蓝夹缬的外观形状、图案特色、婚俗讨彩等内容,以谜语的形式,留传在温州市的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及瑞安市等。
流传在乐清市的两首蓝夹缬民歌很动听,内容和婚俗有关。一首《娒娒,勿心焦》,是哥哥嫂嫂们跟小妹逗乐,许给她诸般嫁妆,其中大嫂许诺的是蓝夹缬(方夹被):
……大哥许你一担箱,
二哥许你一担笼,
三哥许你尿盆脚盂桶。
大嫂许你方夹被,
二嫂许你花被单,
三嫂许你金打戒子银丁香……
另一首《喜鹊叫》,诵唱当地花烛之夜的洞房摆设——“花亭床”(千工床)、“方夹被”(蓝夹缬),和夫妻恩爱:
……上轿囡,哭啼啼,
落轿新妇笑眯眯。
吃了交杯和同饭,
坐落床杠两夫妻。
花亭床,方夹被,
一夜讲到鸡头啼。
流传在温州市文成县畲乡的两首蓝夹缬情歌,一首是《莲花连连莲花》,其中两句为:“要睡就去睡,床上夹被花里郎。四角被头塞紧紧,也无半点寒着郎……”另一首是《哥妹团圆入洞房》,细细例举畲乡婚俗及结婚必备品——饭桌、眠床、蓝夹缬(夹被)、篾席等:
哥妹团圆入洞房
饭桌四脚蹲厅堂,眠床四脚在间房;
夹被四角四个耳,篾席四角光淌淌。
饭甑圆圆炊饭香,盘碗圆圆盛菜汤;
锣鼓圆圆做喜事,哥妹团圆入洞房。
四、蓝夹缬的制作工艺
从工艺流程来说,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以及夹缬印染,其中花版雕刻最为关键,优秀的蓝夹缬花版艺师往往身兼民间戏班班主,他们对戏曲的体认是构成蓝夹缬纹样特征的重要因素。
1.花版雕刻流程简述:
1)平木版。在枫树、杨梅树、栎树等适用树材里选定木料,请木匠锯成约17cm×42cm规格的17片木版,刨至平整密缝,浸泡于小水池约一周。
2)贴粉本。将粉本贴于木版,用刷子刷平。
3)刻纹样。执各式刀具按从外到里、从轻到重的法则,分三次雕刻。
4)通水路。雕刻完毕,用特制工具沟通花版的各路明渠暗道。其中,人物脸部的小水路难度{zd0}。
5)拓粉本。取白纸贴于已完工的花版,拓回一张纹样,留作下次雕刻的粉本。
2. 靛青打制流程简述:
1)浸泡。将蓝草枝叶浸泡于地缸约5-6天,每天至少搅拌3次,使其充分浸泡。一口深1米、直径2米的地缸,约可浸泡150公斤的蓝草枝叶。
2)加灰。按50公斤枝叶加5公斤左右石灰的比例,往地缸里添加石灰,并xx拌匀。
3)打花。两人合作打靛约半个多小时,直至坑水翻起成堆的靛花。时间以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为佳,因为此时光线反射不强烈,便于目测靛水成色。
4)沉淀。朝靛坑洒入几羹匙菜籽油,消散靛花,沉淀3-6小时,放掉上部薄水,将下部浓汁过筛,再沉淀约一周,至汁水分离,得到的稠糊状积淀物就是成品靛青。
3.蓝夹缬印染流程简述:
1)坯布准备。取长约1000cm、宽约50cm的坯布一匹,浸泡后晾至半干,对折宽度,铺于工作台,用尺子测定16片纹样的间距,在坯布的左右两边点上记号,然后按一定顺序卷于木棒。
2)染料准备。将染缸里的水加至能浸没雕版组的高度,并使靛青染液xx发酵。
3)坯布上版。将木棒上的坯布按顺序逐一铺排于17片花版间,完毕后,用框架固定花版组,再用小木片塞紧缝隙,力求严密。因为蓝夹缬的纹样是依靠花版紧夹坯布防染而得到,即夹紧的部位,染液进不去,保持坯布的白色;花版上的明渠暗道,是染液畅通无阻的水路,这些部位的坯布,接触染液而呈蓝色,蓝白结合,得到预设图案。
4)下缸上色。将装好坯布的花版组浸入染缸,撑开布间皱褶,使染液充分进入,平缓放下花版组,直到被染液浸没。约25分钟后,将吊离染缸,使靛青在空气中进行氧化作用。约5分钟后,再浸入染缸。重复此步骤2-4次后,上下翻转花版组,同样重复前步骤,浸染2-4次。
5)漂洗晾晒。将完成染色过程的花版组放于地面,取水冲刷,然后拆开框架,卸版取布,晾于染布棚。
五、对蓝夹缬“申遗”的几点看法
蓝夹缬是唐代复色夹缬技艺的遗存,是我国古老的雕版印染活化石。蓝夹缬的戏曲纹样,是我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wy}孤例,在品种和数量上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戏曲图像的传世存量。在流传地,蓝夹缬在人生礼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研究当地民间文化圈的理想标志物。
在工艺流程上,蓝夹缬技艺由雕版、制靛及印染三环节组成,温州地区尚完整保存,但已处于濒危状态。如雕版技艺,历来由瑞安市(县级市)的两大花版家族制做供给,此两家族现仅余一名艺师真正具备操作能力;制靛技艺,原来的种靛区有乐清市(县级市)中雁山麓、文成县玉壶山区、平阳县腾蛟片区等,目前只有乐清中雁山麓的十多位老靛农还在种靛、打靛;印染技艺,历史上的蓝夹缬染坊遍布温州城区、乡镇,不下二百家,于上世纪70年代后基本歇业。现有的两家染坊,一家在苍南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蓝夹缬染坊经历,于1988年新设,初期得到日本商人的资助;一家在乐清市,是四代家传的老作坊,停业已逾二十年,赶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好时光,于2007年在当地管理部门的帮助下重开。
上述价值及濒危现状,表明蓝夹缬具备申报{gjj}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浙江省有关部门已把蓝夹缬公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gjj}名录。这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但在申报过程中,出现了激烈争议,直至发生多起进京告状事件。综观这些争议的焦点,集中于两部分:
{dy},对项目名称的争议,是夹缬还是蓝夹缬?
历史上的夹缬技艺是复色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复色制作法已失传,温州及周边地区保存下来的,是单色(蓝色)技艺——蓝夹缬。除工艺特征不变外,蓝夹缬的外观、纹样及使用功能等,都已和历史上的复色夹缬有了很大的区别,已别有天地。从这点来说,项目名称以蓝夹缬比夹缬确切,也更有利于流传地区特有文化内涵的挖掘。当然,这并不排斥有关单位或个人对复色夹缬的研究恢复,但那属于另一范畴,和“申遗”无关。申遗,申报的是现尚存的活态遗产,而不是早已消逝、将来有可能研究恢复的固态遗产,这是常识。
第二,对申报单位的争议,是苍南县还是包含苍南县在内的单位?
浙江省公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蓝夹缬的申报单位是苍南县。浙江省推荐蓝夹缬项目申报{gjj}名录的,申报单位也是苍南县。
这里牵出一个关键问题,即:做为本项目的申报单位,苍南县是否具备典型性、代表性?
如前所述,蓝夹缬制作流程的刻版、制靛及印染三道工序,苍南县仅有一道印染。此仅有的一道工序,还是1988年由外商资助新设。并且乐清市也有。而乐清市除印染外,还保留有制靛技艺。至于蓝夹缬项目最重要的刻版技艺,在有据可查的150多年历史里,仅存传于瑞安市,根本和苍南县不沾边!
至于某些人所称苍南县“完整保存着”蓝夹缬技艺,并且为了使这个“完整”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将温州市的县级市瑞安市,也“造成”了温州市苍南县的“瑞安乡”,就更是违背起码的真实了。(图结语-01,“苍南夹缬”之“瑞安乡”图例)
当起码的真实也被违背时,上级管理部门的把关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zh1}说几句题外话。
“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对基层管理部门来说,要达到更好保护的目的,全面了解自己区域的文化遗产资源,并且正确了解这些文化遗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价值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盘掌握情况,才能申报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地区,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从而取得良性效应。
以蓝夹缬为例。在相关技艺尚存传的几个市县,如瑞安市。该市的蓝夹缬花版雕刻是国内一绝,而更绝的是,蓝夹缬花版家族的聚居地,紧邻该市的另一项重要文化遗产片区——木活字印刷村落。世代传承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是王氏家族。这个王氏家族,和花版家族施氏,自唐朝以来,一路结伴迁移,自河南光州,至福建泉州,至浙江平阳,{zh1}在瑞安高楼毗邻落户,一家独掌蓝夹缬花版雕刻,一家专事木活字雕版印刷。一千多年的迁移路线,典籍、文献历历可查。相关部门如能通盘统筹,制订整体规划,在传承技艺的前提下,开辟主题博物馆、文化旅游保护区等,那么,保护的成果应该相当可观。
又如乐清市。该市的靛青村和印染作坊均分布在中雁荡山麓,风景如画,存在整片保护的前提。此外,蓝夹缬分布线横穿乐清境内(参见图前-05,蓝夹缬流传地域示意图),形成南部流传蓝夹缬、北部流传蓝印花布。靛青、蓝夹缬、蓝印花布,三种资源加在一起,使乐清市具备了做成中国3000多年蓝染文化研究基地的先天条件。现在三种技艺的传人、工具均尚在,相关部门在“申遗”的同时,如能挖掘、整合这些资源,前景值得期待。
对文化遗产的传人来说,在这场举国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中,他们是主角,是被保护的对像。但保护终究是有限度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遗产泱泱大国,国家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供养起来,这不是国力所能达到的。文化遗产要得到真正的传承,归根结底还是要培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衷心希望蓝夹缬的艺师们,及早抓住政策给与的好时机,摆脱“坐、靠、等”的幻想,以自己的辛勤才智,使美丽的蓝夹缬青春再发,回到生活中和我们亲切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