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及结构——魏晋南北朝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

时代特点:分裂;民族融合

一、经济:

  特点:1、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达

        3、江南得到开发

  1、江南开发:

⑴开发区域: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扩展到岭南和闽江流域

⑵特点: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是重要产量区

⑶影响:使得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⑷原因:主要是因为北民南移。

  2、北方经济的恢复:

三国时期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灌溉工具,使用人力。

  3、造纸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取代了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二、文化

(一)科技:

     1、数学:祖冲之——圆周率成就

     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⑴记载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经验。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⑵其作品中不记载商业,说明其有重农抑商思想。“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通“缺”)而不录。”

     3、地理学:裴秀——确定制图原则;郦道元《水经注》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1、道教:成于东汉,原为民间宗教,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改造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

        ⑴葛洪:利用儒家思想改造

        ⑵陶弘景:结合佛教和封建等级制度,创造出道教神仙体系。

     2、佛教的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西汉传入)

       ⑴一位突出的高僧:法显

       ⑵佛教危害:对人民:消磨人民斗志,浪费社会财富。

                   对统治者:占田夺人,与统治者争夺财源和兵源。

       ⑶灭佛、反佛斗争:

          原因:维护封建统治。(与兴佛是一样的)

          范缜《神灭论》:针对佛教的生死轮回、精神不灭。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与东汉唯物思想家王充要区分)

 (三)文学:(略)

     建安文学 南北朝民歌

 (四)艺术:

     1、书法:三国时曹魏的钟繇把隶书发展为楷书。

     2、绘画:曹不兴为佛像画始祖。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石窟:云冈石窟还带有古印度的特点

              龙门石窟明显带有中原特点。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及结构——魏晋南北朝】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