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促成学生思维火花的生成
动手,促成学生思维火花的生成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科学》新课程基本理念。笔者执教八年级科学《大气的压强》时,发现学生对“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大小”体会不深,对“气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难以理解。如何xx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决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让学生自创自演实验。实验内容包括:1.杯中的水会流出来吗?2.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3.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4.气流流速和压强关系。
实验开始了。瞧!一次性纸杯、玻璃杯、纸片、橡皮管、乒乓球……各种自带实验仪器已被摆放在了课桌上。笔者强调实验规则之时,个别学生已经开始偷偷“演练”。可谓是“摩拳擦掌”,争相露一手。
学生杜丽艳{dy}个登台亮相,吸引了众多惊奇的目光。她选择了1号实验。只见她首先将玻璃杯水平放置在讲台桌面上,然后借助烧杯缓缓地向玻璃杯中倒清水,待水正要溢出杯口时,双手将一纸片小心翼翼沿水面平推过去,保证纸片覆盖在整个杯口上。{zh1}左手托住纸片,右手握杯子,迅速将整个玻璃在空中翻转过来。
“可以放开左手了啊!”一部分学生忍不住喊了出来。
杜丽艳的左手缓缓离开纸片。紧张的时刻来临了,讲台下所有的学生屏住了呼吸。
“滴水不漏”的奇迹居然产生了。“啊!”“哇!”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提升到了“沸点”,感叹于实验的成功,感叹于科学的神奇。
紧接着学生马雪玲亮相,手中带着一个有小吸盘的钥匙环。她先向小吸盘内注满清水,然后转身将小吸盘用力往黑板面上按。耶!当双手远离小吸盘时,小吸盘居然紧贴黑板不掉下。学生们一下子惊呆了。
“能否继续往钥匙环上挂物体而保证它不掉下来呢?”我试探性地问。
一只钢笔,又一只钢笔,一个钥匙,又一个钥匙……小吸盘后面排起了长长的“物品队伍”。随着增挂物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同学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小吸盘依然“咬定青山不放松”。
惊呼声一阵高过一阵,实验一个接一个亮相。学生沈挺的实验仪器更是别具一格:一只250毫升点滴xx瓶,一个配套胶塞,一个塞子,一段硬质塑料空心管;一段细长软橡胶管。许多学生纳闷:他葫芦里卖的是xxx。
只见沈挺将点滴xx瓶倒立空中,然后把配套胶塞、硬质塑料空心管塞至瓶口中间,接着通过软橡胶管开口端尽力吸气,保证瓶内空气基本被抽空。{zh1},沈挺迅速将软橡胶管的开口端插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硬质空心塑料管开口端一下子喷出了水柱,飘落的水花似盛开的水仙花,绽放着学生灵动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指尖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自创自演实验正符合了农村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学生说,我们能自己动手做实验,感到很有趣,学习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大气压虽然存在于自然界的众多角落,可是它的“无影无踪”,使学生对它感知甚少。自创自演实验弥补了这一“缺陷”,xx着学生的思维,奔向科学的神奇殿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不断的“动手”实验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争相迸发,极大挖掘了每个学生头脑中潜藏的智慧力量,最终促成了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