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5 20:43:37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丰子恺的《白鹅》幽默风趣,使人百读不厌。他笔下鹅的形象活灵活现,意蕴更是深刻。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年级特点,设计了《白鹅》的{dy}课时的教学。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认读本课的词语。因为作者是二十世纪初的一位奇人,所以文字表达很明显地带有二十世纪初的语言特点,文中有好多具有文言性质的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如窥伺、侍侯、颇像、xx、净角、供养不周、不胜其烦、引吭大叫等词语不仅很难读正确,而且还很难理解,为孩子解读文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的教学更不容忽视,为了能使每个掌握这些词语,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我先将这些很有特点的词语单独出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认读与强调,接着再来认读课文所要求掌握的词语,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这些词语的认读,学生就会感觉轻松很多。所以我今天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这些词语的教学上,目的就是为孩子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打好基础。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其次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文章的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每一次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获得新理解、新感悟之时;在师生、生生每一次深度对话、交流,获得新体会、新思考之后,我都让学生回头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通过反复品味,反复咀嚼,让学生的理解、感悟、体会、思考逐层升华,并适时内化为渐愈细腻的情感,外化为抑扬顿挫的朗读。
接着让孩子通过解读过渡句,了解到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这四个方面。
然后再xx学生深入学习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姿态、叫声、步态的特点。这些环节教学我主要采用想象、对比等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以期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学生的个性。
如:第1自然段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它伸长头颈,左顾右盼的高傲姿态,在老师的激趣引读之下,马上引导学生看图,想象“瞧,这姿态多像……”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请。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这三个代表白鹅叫声特点的词语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从三个词中感受到白鹅叫声之大,叫声之凶,并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这三个词语,但 在上这课内容时,感觉学生对“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的还不够透彻。灵机一动,我何不让他们比较一下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呢?一开始学生沉默一会,然后面露难色地直直地盯着我,分明在说“老师,这怎么比呀?你这不是为难我们吗?”等了会一点动静都没有,我憋不住了,便提示说:“你们可以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近,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这些词照道理都用在认为不好的地方,这儿是不是作者对鹅的这种做法不满呢?”“当然不是,感谢还来不及呢!它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主人。”我一惊,一语惊人呀!“那鹅要是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我顺势引导到。学生稍加思索就有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近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现在在你的眼里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它是一只忠于职守的白鹅。”“它是一只忠于主人的鹅。”“做事认真的鹅。”“它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真是会读书呀,把作者要告诉大家的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我不禁夸奖起来。“这时你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感情?”“喜爱之情。”孩子们脱口而出。“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呢?”我不满足于这一点了,学生稍作考虑就说:“还有钦佩,佩服。”这些看似贬义的词句,实则夸奖呢!是呀,这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就让我们用喜爱而又钦佩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再往下学,孩子们从鹅的步态、吃相上领会到它做事的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临危不惧,不为周围事物、环境所改变的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等。现在才恍然大悟,难怪作者会说它“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对鹅的褒奖有佳呀!仔细体会让我们感受到这确实是一只令人钦佩的了不起的白鹅。再次回头看这只高傲的白鹅,它是有足够的资本神气的,这是自信的表现,绝不是看不起人这简单的理解。
{zh1}在课堂充分学习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填明星挡案的练习,这种文本梳理的过程,却在“档案”填写的操作形式中有“趣”起来。一为“情趣”,白鹅已不仅是鹅,在作者笔下,在学生眼里,它俨然已是一个极富灵性的可爱的生命;二为“兴趣”,有了“档案”这种形式,使文本梳理的过程也显得趣味盎然。
虽然我在课前预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也努力想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上完了这堂课,自己认真反思,才发现问题不少:一方面可能太想把课上得实在,另一方面,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又不能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更深刻的对话,从而使得自己对教学未能形成一个更清晰、明确的把握,当瞬息变化的课堂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不能灵活引导,智慧处理,再一个就是有些句子的朗读还有所欠缺,要读得妙趣横生才好。 想起在《小学语文教师》中曾看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我觉得真的太难了,也许我一辈子都达不到这一标准,但是,我想,起码我也该以此为目标,尽自己所能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