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最近东南亚地区的严重干旱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粮食问题的关注。粮食将是继石油、铁矿石之后新的全球性战略资源。中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却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需要在这些大宗商品领域体现出“中国定价”。
亚洲诸国被迫限农出口
亚洲粮食价格继续高于2007至2008年上涨之前的价格。更糟糕的是,有迹象表明粮食价格将会继续呈上升之势。
为回应2007至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作为亚洲主要大米出口国家,印度和中国对大米和其他农作物出口进行了限制。目前这种出口限制仍未解除,但两国家粮食价格仍出现令人担忧的上涨态势。亚洲其他大米出口国家,如越南和柬埔寨,也采取了出口限制。而另一方面,主要粮食进口国——印尼去年的粮食补贴增加了2.8亿美元。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南亚国家则采用定量配给制度并以补贴价在城镇地区出售。
尽管这些行为导致的连锁反应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但这些决定也表明亚洲国家对粮食净消费国的意义越来越大,价格上涨使粮食净消费国的负担更加沉重。随着亚洲的粮食净消费国大于净生产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增长,净消费国的数量还会增加。2008年2月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新饥荒区’,在这些地区,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甚至连中产阶级和城镇人口都正在‘被挤出粮食市场’”。
亚洲国家选择通过保护措施来控制粮食价格,这说明它们不相信市场能够通过刺激更大的粮食生产和稳定价格来实现自身调节。由于大多亚洲经济体的批发零售价格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亚洲经济体中的粮食净销售国能否从提高价格中获益也尚未可知。市场价格信号本应刺激农业生产,但亚洲农业体系中的大量中间商则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ABCD”操纵全球粮市
那么,全球农产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据了解,目前全球农产品定价都是以几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价格指数作为基础的,这其中尤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最为xx。美国是世界上{zd0}的农产品出口国,加上它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历史悠久,CBOT价格不仅是美国农产品价格制定的基础,也为全世界农产品市场提供了价格标准。CBOT目前每年成交的农产品期货合约金额约为14万亿美元。说“CBOT主宰着全球农产品价格”并不夸张,因为世界60多亿人吃的面包有多贵、奶油有多便宜,全由CBOT的数百个交易员说了算。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中,从表面上看,国际粮食的价格是xx由市场的供求决定的。但是,美国等国家的农产品市场是高度垄断的,美国农业部与跨国粮商之间的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些跨国公司事实上主导了国际农产市场的定价权。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ABCD”所控制,即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这四大跨国粮商常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这些国际巨头凭借资本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jd1}控制权。
跨国粮商加速全球渗透目前,全球前10位的谷物出口国中,四大粮商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有9个。它们从种子、饲料、化肥这些最初环节直到产、供、销xxx经营,在市场几乎每一个层面都占据{jd1}优势。由于四大粮商在农产品领域都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一旦在目的国站稳脚跟,就很容易打破该国原有的经营链条,使之由自成体系变为依附于四大粮商的一个“细胞”:种子要用ABCD的,否则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化肥农药要用ABCD的,否则伺候不好它们的作物。在一些国家,ABCD向农民发放小额xx,使之产生更多依赖性,种ABCD的作物,有人提供资金,有人负责收购,这样一来,其他本土企业自然很难应付。
不仅如此,一旦出现粮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ABCD可以通过期货交易平衡盈亏,甚至反过来顺势打击竞争对手,这更让中小粮油企业防不胜防。可以说,中国大豆和植物油市场就是以这种方式被跨国粮商攻陷的。由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ABCD热衷于搜集各国农产品基因和专利,同时自己也不断研发新的专利,并屡屡xx农产品开发的新潮流。
除了跨国粮商,华尔街金融大鳄也是国际农产品价格背后的重要推手。以2009年3月为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掌握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5亿蒲式耳玉米的交易合约,占全部合约数的99.27%,其他所有投资者掌握的还不到1%。这样,垄断成为少数金融机构操纵市场价格、谋求暴利的工具。《华尔街日报》表示,商品投机在高盛集团去年134亿美元的纯利润中占据了1/3。
中国应争全球农产定价权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农产品上还没有参与定价权的主体。跨国粮商从经营战略策略上非常注重对整个产业价值链重点环节的掌控,比如拥有大量优质农场,同时,使用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控制粮食的海运,在劳动力密集型的新兴市场兴建附加值高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独立的营销渠道。与中国普通的食品企业不同,跨国粮商注重研发,通过独特的专利营养配方,给原材料增加高附加值,而中国的企业还大部分停留在手工作坊与价格战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上。中国大豆市场的集体沦陷被认为是定价权缺失的典型案例。中国的大豆市场已经基本掌控在国际粮商手中,可以说在大豆这个细分市场上,中国已经丧失“粮食主权”。更严峻的是,大豆的“悲剧”有向棉花、玉米等农产品蔓延的趋势。
不过,中国政府在调控国内粮食市场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中国的粮食价格在国内市场上保持“稳定”。中国的粮食安全的最核心政策目标是维护“粮食主权”,保持主粮自给自足率达到95%以上。
美国的CBOT成为农产品定价中心与当时美国农业的发展相关,伦敦金属交易所成为有色金属定价中心则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有关,纽约商业交易所成为能源定价中心也与当时美国成为全球能源的加工消费中心有关。随着中国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大国,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大宗商品尤其是农产品定价中心。
与此同时,由于粮食价格上涨,亚洲地区主要经济体正在重新定位其粮食管理政策。这种动向可能是该地区国家在多哈贸易和气候变化问题中采取更加强硬态度的先兆。
作者是淮安市发展改革研究会金融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