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论砚十二品_御尊观音的空间_百度空间
对于制砚家或收藏家来说,能够正确辨别一方砚台好在哪里,坏在哪里,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试图打破砚艺的纵横关系,仅从艺术的角度谈谈砚台的十二种品相(石质不属此范畴)。十二品相有:一、质朴浑厚;二、玉德金声;三、文心雕龙;四、简朴大方;五、巧借天工;六、大巧若拙;七、清新意远;八、妍秀圆润;九、富丽华贵;十、精工繁绮;十一、唯肖唯真;十二、稚拙乡淳。现分述如下:

一、质朴浑厚
此类砚多以石材本身之造型,在合理的部位刻砚堂、水池,在局部或背、或侧作极简单的装饰,且与砚的其他部位浑然一体,视觉张力极强。这类砚不在大小,小之使人视之大,大之使人视之更大。

明代海天浴日砚(图1)当为此类砚的代表作。此砚仅19.7厘米,视之却如巨砚。材质为端溪子石,就xx石子雕琢而成,全器以正背满刻的海水波浪簇拥的一轮朝日为砚堂,砚首海浪低漩处作墨池。用刀遒劲质朴浑厚,而呈烟霏霞蔚气象。

二、玉德金声
摹刻秦琅琊刻石砚(图2)。长60多厘米,是鲁砚中较大的一方,近长方形。四周有“虫蛀”自然边,在右上角突出部分,摹拟缩刻秦琅琊刻石86个字,左上角低于刻石,刻行书铭文,并署琅琊砚工刻。凿方墨池,随形开长方形大砚堂,刻石、墨池、砚堂三个大小高低不同的方形重叠,端庄而有变化,望之犹如巍巍巨碑。

此砚为石可教授所刻,其砚品如人品,端庄而大气。先生曾受xx考古学家、金石家王献唐的教导,致力于文物工作和金石篆刻艺术,故此作品以“玉德金声”比喻,不为过也。

三、文心雕龙
古代文人用砚,多镌砚铭,形式繁多,有长有短,有诗有赋。其镌刻形式也是各种各样,言志寄情,以物咏砚,或寓事或赠亲友。最多的可刻四五个面,最少的仅刻一个名字或一个印章以作为印记。高凤翰、纪昀、黄易等文人皆擅于此,其中以高凤翰最为xx。高氏本身就是当时的xx书画家,平生喜欢亲自刻砚,以至右手伤残,然其志不改,以左手作书画、刻砚。他的砚铭极具特色,各种书体都有,并富有个性,古拙醇厚,有的竟刻入砚面砚堂。



高凤翰大瀛海澄泥砚(图3正、背)用一方澄泥巨料,借其自然形态顺势雕刻而成,挖环形墨池,凸凹任其自然,正背皆刻有文字,行书、隶书、草书俱有,文字镌刻古拙,内容隽永,观之自然大气,古拙而厚重。

四、简朴大方
所谓“简”就是在简朴大方的前提下,对艺术的高度概括,和取舍得当。没有“简”就很难做到“朴”,更谈不上大方,朴即古雅,淳厚,否则就流于空洞无物。



老坑红丝石云月砚(图4)。作者通过磨成微凹砚池后观察到下半部有紫红地的黄刷丝纹如风起云涌之状,右上角有一云晕,经过反复推敲,采取以少许胜多许的艺术手法,在其上部刻一月牙形墨池。尽量保留周边的自然形态,右下角仅刻一年号,一图章,以与上部云晕和月牙相互映。使人观之少刻一点嫌少,多刻一点嫌多, 无疑是砚艺的亮点。

五、巧借天工
所谓“天工”是xx形成的器物。“天工”可“借”而不可“夺”,即使刻得惟妙惟肖,也难与“天工”媲美。自然之美在于发现,在于“巧用”。因此石可先生有“巧借天工”的妙论。“巧借天工”古代治砚家早已实践,后继者不乏其人。

宋代苏轼从星砚(图5)。作长方抄手式,长15.9厘米,宽9厘米,厚5.6厘米。其墨池中央下方有一石眼,象征明月,周边刻以行云。背有眼六十多个,依眼刻柱。此砚“巧”借砚正面的一石眼,寓为明月,刻行云以增动感,石眼较珍贵,故保留于砚背。此砚庄重、生动、简洁,实为巧借“天工”之代表作品。曾见一些现代端砚,石眼密密麻麻刻留于砚面,给人徒增麻痒之感而不显其贵。

六、大巧若拙
拙首先是设计之巧,境界之高,“拙”是“大巧”的综合体现,没有较高的艺术境界和修养是很难做到的。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用心良苦,惨淡经营”的结果。



高凤翰田田端砚(图6)。此砚随石形,砚额雕琢黄色莲叶三片,筋脉分明,翻卷自如。以砚堂为莲池,雕作随意,不留刀痕,如出xx,浑然天成,极富韵味。此砚不见雕工,而雕工与砚石浑然体,具大家风范,非一般雕龙刻凤者可比也。

七、清新意远
这类砚作者古文底蕴深厚,又有着诗人的优雅和气质,浪漫的情怀及丰富的想象力。作品往往能引起人的共鸣和联想,清新而带有书卷气。
清代高兆赤壁端砚(图7)。此砚随石形,砚面上端深雕一洞为水池。中间平坦为砚堂,周边及背面,按石之自然形态,稍施刀凿,雕成高山、流水、浮云。背下面刻一小舟,形成明月当空、赤壁夜游的意境。构图高雅,意境优美,一派诗情画意。背后砚铭极富哲理,高兆“聊供几案卧游”的砚铭给人无限暇想的空间。

八、妍秀圆润
妍秀华美,自然圆润的设计思想在当代治砚家中普遍采用。
歙石凌云砚(图8)为胡中泰所作,整方砚台上窄下宽,方中有圆,方圆关系处理非常xx。石料的纹理呈左高右低的倾斜状,上有金晕也呈倾斜状,且极有动感,类如古代漆器之纹饰,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从整体出发仅刻一云纹凹进作墨池,其墨池也处理得很有学问。上缘处理成有曲线变化的倾斜边,下缘平衡,逐渐消失于砚堂。不失为自然圆润的成功例子。

九、富丽华贵
清代康乾年以后,宫廷从各地召集了一批能工巧匠,制作各种工艺美术晶。由于皇帝的喜好,他们的作品,追求华美、富丽、仿古、仿真,雕砚也是如此。用料考究,作工规整,富丽华贵,刻工精细,然繁而不俗,精细独到,令人赞叹,不失为砚林佳品。

清代刘源双龙端砚(图9)。椭圆形,砚面上部砚边及背部,雕波涛汹涌的海水。正中一龙转旋盘绕,翻腾踊跃。右侧一游龙突现,昂首仰望,二龙之间,嵌金珠,形成“二龙戏珠”。云水环绕砚背,前后浑然一体,当为宫廷砚之佳品。然砚堂太小,有头重脚轻之感,略感不足。

十、精工繁绮
我们在提倡“简朴大方”治砚思想的同时,也不能排除“精工繁绮”的作品。大写意一挥而就,工笔画反复勾勒晕染,同样能得到人们的喜欢。所谓“繁”只要“繁”得恰到好处,“繁”得有度,也会有好的“繁”例。妍丽华美,文绮风流,各擅其场。



“岁寒三友砚”(图10)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的作品。该砚利用石材的xx形状,运用圆雕、浮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将青松的苍劲、腊梅的怒放、翠竹的挺拔,表现得淋漓尽致。风舞鸟鸣穿插其间,好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此砚构图饱满,刻画生动,线条遒劲,虽装饰丰满,然绝无呆滞、臃肿之感。设计、雕刻都恰到好处。将砚堂中的石品充分展现出来,良材美工,令人赏心悦目。

十一、唯肖唯真
上海制砚名家陈端友,雕刻技艺纯熟,既遥承了古代砚艺传统,而又借鉴西方绘画写实的技法。所刻之砚,章法工艺繁复,雕琢细密,作品惟妙惟肖,显示出其精湛的技艺。

陈端友蘑菇澄泥砚(图11)。砚身以周围集聚的蘑菇组成。砚堂呈一大菌面,柔润光滑,砚缘、背菌菇弯卷翻转,丝纹清晰,自然酷似,极富质感。

十二、稚拙乡淳
制砚艺术自古就分为文人砚、匠人砚。然而一些民间艺人的制砚,乡淳可爱,稚拙朴素。这些民间艺人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有的民间艺人连字也不识,但是,所制之砚乡土气息浓厚,不能不列为砚林佳品。

清代梅花石砚,阎家宪藏(图12)。此砚笔者少儿时曾在乡塾先生家见过一方,是笔者治砚艺术的启迪。我的{dy}方砚作即是临摹此砚,受益匪浅,从此后,方知砚为何物也。
郑重声明:资讯 【【资料】论砚十二品_御尊观音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