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前,建筑物的高度一般多为二十几米高,施测时采用经纬仪方向线法在建筑物的外部传递竖向轴线,受传递方法的限制,在传递时需将经纬仪安置在距建筑物要有一定的距离,要求水平距离要大于传递的高度,施测时需要围建筑物绕一圈,每次都必须拆解施工层的安全防护,防止其阻碍视线,所以施测很费时间,而且每次至少需要投测四个点,需要用时两个小时以上。从90年xx始,高层建筑动辄几十米、上百米,原有的轴线传递方式极大地制约了测量工作。随着激光铅直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轴线传递方法,它在建筑物内部直接从首层的控制点将轴线传递到施测层,一次传递的高度达100米,传递时间只需十分钟,一次施测可节省测时两个小时,按一栋建筑二十层,每层四个流水段计算,共计可以节约160个测时(20个工日),所以说激光铅直仪的出现对建筑施工测量具有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
30年来,测量计算工具的改进也是超乎人们的想象,最初由于建筑物大多为火柴盒状的简单几何体,计算工作比较简单,计算量也不大,所以一般都采用笔算。到了80年代后期,大量非矩形的几何形态复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测量数据计算不再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器的出现使各类函数计算变得简单、容易。随着建筑物的造型更趋复杂,只靠计算器进行测量数据的计算已跟不上形势变化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计算机CAD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我们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在电子版图纸上获得任意一点的测量数据,测量仪与计算机之间实现了数据通讯数字化。
过去的30年,建筑施工测量经历了经验型、技术型和科技型三个阶段。{dy}个阶段经历的时间最长,约有两千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结束,那时人们的文化基础都很低,技术的传承全靠老师傅口传心授。在人类科学技术大发展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测量迅速转变成为技术型,人员的文化素质也大幅提高,变为以初中、高中学历为主。但是仅仅经历了二十多年,建筑施工测量就从经验型转变为科技型了,同时为了能够掌握新仪器、新技术,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具有测量大专学历成了测量队伍的主力。过去测量只是一个配合工种,属于二线工作,直到90年代初,建筑业才正式有了测量放线工这个工种,建筑技术的发展越先进,对测量控制工作的要求也就越高,事实上建筑施工测量人员的工作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工人的范畴,它对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当今建筑业的高级技师大多出于测量专业就是这个原因。
30年来,建筑施工测量一直保持与建筑技术同步发展,它与建筑技术翻天覆的变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新的建筑技术需要新的测量技术加以支撑,同时也为新一代测量仪器提供了市场。记得1982年我参观一个测量新技术会,{dy}次见到了全站仪,标价25万元人民币,当时我对它的先进性和价格的昂贵感到惊叹。传统的测量基本工具有经纬仪、水准仪、钢尺和计算工具,全站仪集这些工具于一身,一台仪器就可以完成全部的测量工作,真是神奇!90年代末,在高精度水准测量中也出现了高科技含量的数字水准仪,它摈弃了传统的靠人眼读数的观测方法,自动读取条码尺的数据并加以记录,它与传统光学水准仪比较,无论在施测速度还是在实测精度上,都具有跨时代的飞跃。随着全站仪、数字水准仪等高科技测量仪器普及程度的扩大,其价格也大幅度下降,现在与我在1982年看到的同等精度的全站仪,进口的只售4~5万元,国产的仅售3万元,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新一代数字化测量仪器的普及速度。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