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入太空(1)

手头的几本和系列是这几个月的{za}。非常、非常好的内容,由非常棒的写手操作。这几天看完的《Stumbling into the Space》,由加州伯克利分校的退休的新闻系教授Timothy Ferris所写。收入《》。原文见:

2003年2月1号,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执行第二十八次飞行任务完成后重返地球时爆炸。宇航员所在的座舱保持无损约24秒后解体,其间共下落约四万英尺高度。机上7名宇航员在这次共17天的旅程的{zh1}24秒钟全部罹难。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1981年服役,是史上研制成功的{dy}架。

事故的肇事者是一块2.7磅的泡沫绝缘板在升空后第82秒击中左前翼,造成损伤。重入大气层的时候被超高温气体穿透。航天飞机的燃料是液化的氢和氧,必须超低温保存。这些绝缘板就是起这个作用,但把它们牢牢地粘上一直是个伤脑筋的事。88年的亚特兰大号升空时总共被这些绝缘板击打共707次,所幸没有一个致命。

退休的四星上将Harod Gehman领导的调查组的报告指出,哥伦比亚号的悲剧并不是”a random event, but rather a product of … a series of political compromises that produced unreasonable expectations – even myths – about its performance。”这段话颇有点上纲上线的味道:”political compromise”,”unreasonable expectation”等等。Ferris本人读上去是同意要舞这个大棒的。航天飞机的提出是基于经济、省钱等原则的,当时的目标是每周都可以升空,来运送宇航员和设备。Ferris说:”sheer fantasy”。每次航行需要花3亿美元,送一磅东西上去的成本是1万美元。听上去够贵的。但是不是真贵,应该要有比较。文中没有给出其它方案的费用,我们只能存疑。81年到2003年超过二十年,一共飞了100次,平均十周一次,应该不算少了。关键是看干什么。

作为一个Engineer,我觉得航天飞机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合不合算要做横的比较。不过,这篇文章以及Gehman的报告的主要观点是说NASA那帮人脑子进水了。为什么?

实际上,后来的调查表明,数小时后NASA已经意识到出了问题,但拒绝深入调查。美国空军有高精度的地面望远镜,在哥伦比亚所在的那个轨道上,可查看的精度是一个高尔夫球的大小。而后来的估测是,哥伦比亚号上的损伤大概在一筐高尔夫球那么大,因此xx看得出来。但指挥人员死要面子,拒绝工程师的建议寻求美国空军的援助。此是罪之首。

但指挥人员的另一个说辞是:即便如此,我们也无计可施。果真如此吗?Gehman给出了一个方案,看起来很像一个好莱坞的剧本:

1)立刻查看高精度地面望远镜的照片,如果有伤或者无法定论,要求哥伦比亚号的两名宇航员作太空行走去实地验伤,并把结果发回地面。同时立刻取消所有非必要的实验和活动,全体宇航员”冬眠”,保存体力和氧起。这可以使得整个航行一直延到三十天。假定这是第五天。还有二十五天。

2)亚特兰大号立即待命,这时需要组建一个四人梯队:一个指挥官,一个飞行员,两个会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在NASA,一共有23个这样合格的宇航员。向这些宇航员说明援救任务,招募自愿者。Ferris认为,23个宇航员的每一个都会报名。一切准备停顿的话,按NASA的估测,亚特兰大号可以在哥伦比亚号上氧气耗尽的五天前升空。

3)一切如愿的话,哥伦比亚号上的7名宇航员被载回,而自身因为无法远程操作,将被弃。

4)如果亚特兰大无法及时赶到,哥伦比亚号必须孤注一志。指示宇航员找一些工具填到洞里,灌水结冰。这样,至少可以推迟使在重返大气层的时候被穿透的时间。然后,在3万高度的英尺启动逃逸。如果在此之前就被穿透,那就是天命了。

虽然听上去很好莱坞,其实非常合理。{dy}:确定真相;第二:救人——而不是救面子——胜过一切;第三:争取时间,积极救援;第四:做好最坏打算,实在不行的时候再取下策。很紧密的逻辑,将失败的概率一层层往下降。



郑重声明:资讯 【跌入太空(1)】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