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十八堂,只是一直未能成行。8月中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位于蔚县城东南方20余里的十八堂。
多云对于登山者来说,{jd1}是好天气。载着我和几位同事的吉普车下了高速路连接线,穿过一个涵洞,驶上一条沙石小路。车不停地颠簸,人不停地摇摆。巍巍大南山此刻就横亘在眼前,这里属恒山余脉。平坦的山脚下生长着一簇簇矮小的墨绿色的野草,平踏踏,圆蓬蓬,其间或纵插或横卧着一块块白色的石头。当听说上山要从两山夹缝的洪水冲积形成的碎石堆上攀爬后,司机说什么也不去了,开着车一骑绝尘而去。看着车尾扬起的飞尘,我心里暗自思忖:没那么难走吧?
真是无路可走。眼前只是一堆高大的白花花的石头,从山间一泻而下,堆积成一个锥状的大石坡,夹在耸峙的两峰山涧之中。要想到十八堂,就必须从这个{wy}的口子爬上去!在和向导的交谈中,我得知,前些时候县领导到十八堂进行旅游考察,就是从这儿爬上去的。我到过号称“北方九寨沟”的云台山、“佛教圣地”五台山,登上过北岳恒山和西岳华山,这些山虽然山路或崎岖或陡峭,但都是有路可循,拾级而上,并不觉着有多困难。现在可倒好,手脚并用,真是名副其实的“爬”山。一脚踩上去,石头硌得脚板痛,石块哗啦啦作响,一不小心就会打滑,出溜下去。不一会工夫,自己就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幸好此时的太阳正躲在云层里,要不然可有的受了。
经过艰难的攀爬,终于爬上了碎石的顶端。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拽了拽已经湿得贴在身上的衬衫,山风轻拂,带来一丝清凉。回望山口,薄雾中,盘旋的张石高速公路呈一条黑色的带子从山脚下穿过,绿色的田畴平展展地铺延着,绿树环绕的村庄有炊烟袅袅升起,一派平静祥和。
再往里走,是一条比较平缓的山路,依稀可见光滑的石阶,想来这条路修的时间已经相当长了,也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修路工程是何等艰辛。经过刚才的爬坡,大家都很累,纷纷从山坡上寻找干枯的树桠枝条,当做登山的拐杖。一路上,不时有一块块巨大的燧石条带白云岩、页岩、泥岩、鲕状灰岩出现在眼前。每绕过一段盘旋的山路后,就会出现一个延伸的冲积平台,从山体上突兀出去,使游人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平台上野草萋萋,盛开着一片片黄色的蒲公英。这个时候,太阳钻出云层,露出笑脸。长势高挑的蒿草成了我们用来编帽遮阳的好东西,头带蒿草帽,身挎干粮袋,手拄拐杖,颇有点大南山游击队的感觉。
两旁的山坡上生长着山核桃、山杏、茨藜、榛子等灌木丛,茂盛的草丛间盛开着黄色的、紫色的、蓝色的、红色的各种不知名的小花,其中也不乏带有毒性的荨麻,行走时需要格外小心。经过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石阶前行,连续绕过几个冲积平台,转过一个山弯,山势变得低缓,脚下的石头路也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砂土路,眼前一片松树绵延成趣。向导说,那片林子边上就是十八堂了。
从静静的松林中穿行,狭窄的小径上落着枯黄的松针,走上去簌簌地响。一棵棵直溜溜的松树,顺着山势生长,参差错落,一层比一层高。其间,有些松树的根系就在外面裸露着,虬枝盘错在石砾杂土之间,枝干却依然挺拔向上。林间铺满了厚厚的针叶,经过风吹雨淋日晒,颜色已经变得土黄、灰黑。一圈青青的细长的牛毛草将松林与小径隔开,泾渭分明。偶尔有松枝从斜刺里伸出,横在面前,使你不得不弯下腰从其下面小心地通过。
一片能没上行人小腿肚子的白色茅草对面,就是十八堂了:大小十八个岩洞------依山势星罗棋布地排列在悬崖峭壁上。这时候,我看了看表,哦,原本以为最多2个钟头就可拿下的十八堂,竟然用了近4个钟头!
踏着用粗细不匀的五、六根并排绑在一起的松木做成的天桥,小心翼翼地往前走,丝毫不敢斜觑身旁那幽幽的深谷。据说,原来通往岩洞处有一座吊桥,不知什么时候毁掉了,只留下雕刻精致的石门柱和石门槛。穿过一个人工开凿的10余米长的铺满羊粪层的岩石隧道,来到一块相对平整开阔的地方,崖边一截截断壁残垣让人感觉到岁月沧桑的嬗变。中间地带杂草丛生,十分茂密,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这悬崖绝壁上,竟然生长着丰腴的田灌草、蒲草和蓝刺头。走进细看,正中草窠翠雀花间,围着一眼青砖砌就的八角井,看上去井深不足2米,井土湿润,已然是一眼无水的枯井。周围几棵山桃、山杏和松树稀疏地挺立着,绿叶婆娑。岩洞前有数级长条形的石阶,上面混杂着枯叶杂土和羊粪。进得一个岩洞内,你会发现,越靠上的石壁,岩石的表层越发黄,石纹越粗糙不明显,为一整块相连的石灰岩,越是靠近地面部分的洞壁色泽就越亮,水溶作用下由于地质变化而形成的一圈方解石呈片状分布,纹理清晰,一层裹着一层,宛若一个个圣洁的莲花宝座,煞是漂亮,无怪乎向导说,这里叫作莲花山。间或,还会有一些纯度较高的方解石出现在眼前,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矾一样晶莹剔透,用手触摸有清凉绵滑之感。岩洞的地面上铺着一层瓷实的羊粪,零星地散落着几块形状各异的方解石,看来这里久已成为牧羊人和他的羊群遮风避雨的好地方了。在另一个岩洞内,靠近东边的地面上,有泥坯搭成的用于取暖的地沟,大部分地段已经损毁,露出乌起码黑的烟垢,断损的泥坯里面可以看到很多酥软的松针,看来是就地取材。一个岩洞里有残破的乾隆年间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关于修缮寺庙的碑文,字迹依稀可辨。一个岩洞里有佛像遗存。同事还从一个岩洞口处找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铜制钱。在一个稍微窄小一点的洞里,地上长出了一簇肥壮的蘑菇,正中间放置着半拉子碾米的设施,独不见上面的石碾子。纵观各个岩洞,大小不一,其中{zd0}的一个岩洞宽约有12米,高约10米,深约35米。拱形的洞壁上涂抹着红、绿、蓝等颜色的彩绘,看上去很壮观,自然天成与人工雕琢相辅相成,得到了xx体现。在那个我不知道有多么遥远的年代,这里的香火应该是盛极一时吧。此刻,站在洞口处向外眺望,对面连绵起伏的山坡上松林葳蕤,苍苍莽莽。两只白色的鸟儿在山谷间自由地盘旋飞翔。
在十八堂下方的土路旁边,有一个看上去并不算很大的旧村落遗址,荒草遍生,只剩下依稀的石头垒砌的地基和零乱的残砖碎瓦,最显眼的就是有一个圆滚的石碾子扎在土中。离此不远的山坳里,丰茂的水草簇拥着一眼山泉,泉水清冽可口。我无从知晓这里当时发生了何等变故,就像这蓊郁无边的松林一样苍茫、幽深。不过,我深信,这里曾经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山岚晨雾伴着鸟语花香,晚霞夕照映着茅屋炊烟,淳朴的山民在香火缭绕中枕山而眠,于木鱼声声中依地而耕,过着“不知蜀汉,无论魏晋”的田园生活!
太阳缓缓西移。就要下山了,回望斜阳下的十八堂,群山起伏,苍松绵延,岩洞高卧,村址静谧。我想,或许过不了多少时日,这里将不再寂静。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