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做饭,儿子拿着一本书,忘记什么名字了,好像是《自然与科学》。他给我看一幅图,说老师让做一个反射镜,老师说用牙膏盒做就行。我看了一下,是那种类似叫做潜望镜的一种东西,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是关于平面镜的反射原理的。我想这得需要材料啊,牙膏盒现成,可是小镜片去哪儿找啊,而且还得把镜片裁成一定尺寸,需要玻璃刀的,这样的手工我们在家根本做不来。因为我当时正在做饭,而且也不愿打击儿子的积极性,所以就顺口说了句“好的,一会儿妈妈做完饭,我们一起研究研究”。他听我这么说,赶紧跑去卫生间拿了两个装牙膏的空盒子,坐在旁边等我。 我一边做饭一边想怎么才能告诉他我们做不了这个反射镜。我试着跟他说,我们在家做不了,没有材料。他说老师说谁不做就不是听话的学生。我想,老师一定不会这么说的,因为制作这个实验的材料不是每个家庭都具备的,这样岂不是难为孩子和家长吗?但是我并没有给儿子点破。因为我知道他想做这个手工实验,而且他想做个好学生,而且他内心觉得如果说老师让做,妈妈一定不会不同意,而且妈妈会想办法帮他做出来。或许老师在课堂真的说了,比如老师可能说,今天咱们讲的这个反射镜,你们回到家可以让爸爸妈妈帮着你们做一个,看看是不是像我们课堂讲的一样云云。老师也就这么一说,并没有做硬性规定,但是孩子也许记下了,即便孩子心里知道老师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一个出来,但是至少他可以以此为借口,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要求妈妈来做,更何况他的妈妈一贯教育他要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他更会这样想这么说。所以我觉得孩子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关键是如何给孩子讲,让他能够接受“我们没有材料做不出这个反射镜”的现实。 吃晚饭的时候,儿子心急地催我什么时候给他做反射镜啊。我说,妈妈先给你讲个故事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把这几个字给他写在纸上,并且给他解释是什么意思。我说,如果咱们家没有米,妈妈能做出米饭来吗?他说不能。我又问他,像是跟他闲聊,我问,老师让做反射镜,咱们想想都需要准备什么呀,我们已经有牙膏盒了,还需要什么呀?他说需要玻璃。我说不是玻璃,是需要镜片,可是我们家没有镜片啊。他说有,你不是有一个小镜子吗?我说妈妈的小镜子是圆形的,可是我们需要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怎么才能把它裁成方形的呢?他说用剪子吧,我说剪子不行,他说用刀子喇吧,我说也不行。他不信,去问爷爷,爷爷说剪子刀子都不行,得用玻璃刀。他半信半疑,我就还让他亲自试试剪子和刀,结果真不行。他说什么是玻璃刀啊,咱家有没有玻璃刀。我说玻璃刀是专门裁玻璃用的,是用金刚石做成的,金刚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矿石,这种玻璃刀我们家没有。他一听最坚硬,以为很贵,也就没有要求我去给他买一把。然后我就说,我们家有镜子,但是没有玻璃刀,所以做不了方形的小镜片。他说那我们就用锤子砸吧,我说你想想锤子砸到镜子或者玻璃上,会把玻璃砸成什么样子啊?他一边说,我就在纸上给他画,他说妈妈你画得不对,应该是这样的,然后他拿过笔,画下玻璃被重物击中碎裂的样子,的确比我画的形象得多,我还顺势夸奖了他一番。我说,你看我们没有玻璃刀,所以我们裁不成方形的小镜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所以我们做不了反射镜。我们做不成,也不代表我们不听老师的话,是因为我们“无米”呀。儿子听了哈哈大笑,就没再坚持要做。 至于老师说没说过那句话,我觉得就不必对儿子再深究了吧。他学会了一句“谚语”,懂得了一个道理,已经很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