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遗”---温州彩石镶嵌
随类分色,随类赋彩,色泽华贵,光亮照人———这就是鹿城推荐被列为第二批{gjj}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彩石镶嵌。提起它,年龄稍大的温州人并不陌生———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如家里的屏风、挂屏、地屏、中堂、门对、匾额和橱、箱、框、桌、柜等家具,都是人见人爱的“家什宝贝”。但如今,人们却很难能见到这些稀有“宝贝”了。
历史渊源
镶嵌工艺在我国有4000多年历史,温州镶嵌工艺在宋代已达到高水平。温州彩石镶嵌系石雕与木雕相结合的民间工艺美术。它的起源与温州本土一种叫“罗浮石”有关。温州瓯江两岸群山连锦起伏,距今约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到白垩纪,地壳变动,火山喷发,熔岩奔流,促使矿石分解、重新组织而形成叶腊石。“罗浮石”是一种处在永嘉瓯北华严尼寺的适宜雕刻的松软石料,属叶蜡石之一。明代姜准在《岐海琐谈》中提到,嘉靖年间,永嘉主事周尹岱开采罗浮石,以镶嵌器物杂具。
据《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记载,温州彩石镶嵌始于清代。当时,温州市区开始批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花草、虫鱼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前温州形成“五味和”、“美林斋”、“崇林斋”等彩石镶嵌作坊和店家10多家,工艺人员100多人。抗战时上海小东门形成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中心。1950年,温州彩石镶嵌进入香港市场,年产达600多幅,曾有10多位温州艺人定居香港,直接接受客户订单,就地制作。1955年,董定津、王培珍、仇宝弟等8位艺人发起组成温州镶嵌工场,然后又成立温州艺术雕刻合作社。1962年后,彩石镶嵌由市艺术雕刻厂生产,并销往国内外。随着乡镇企业发展,彩石镶嵌得到快速发展,艺人达200多人,成为我市出口的重要工艺品之一。采用的石料从多种xx色彩的叶腊石发展到玛瑙、牛角、人造和xx宝石等。以后,受商品经济等冲击,彩石镶嵌业从艺人到生产、销售都走向滑坡,尤为彩石镶嵌、漆画、夹頶后继乏人,历届温州轻工博览会均无作品参展,成为{zj1}消亡的艺种之一。
工艺技术
传统彩石镶嵌是以xx叶蜡石为材料加工成预先设计好的图案,镶嵌在红木、樟木等上面的工艺美术作品。叶蜡石色彩丰富,石质细腻温润,适合雕刻与制作。它的xx色彩和肌理给人一种古朴、高雅、清纯的感觉。彩石镶嵌可分为浮雕、高浮雕、擎雕、平磨平嵌、黑地平磨镶嵌、浅色地彩石平磨镶嵌等。平磨平嵌类似于印象派绘画的点彩技法,其分色分块基本按照中国画六法,随类分色,随类赋彩。其作品色彩华贵,光亮照人,可登大雅之堂。其制作工序为:把所需镶嵌的图纹形状在板面上刻凿出来,然后把切好形状的彩色石片嵌入相应的凹槽内,在凸出的石片上雕凿或磨平。凸出的工艺叫浮雕镶嵌,磨平的叫平磨镶嵌。经过画稿、勾形、排列、刻线、砑格、配石、框架、填漆、镶嵌、雕刻、粘贴、打磨、上蜡等工序才能完成。使用工具大致有:雕刀、剁斧、凿、铇、锉、锯、尺、钻、钳、锤、镊等。制作工序:稿、形、排、刻、砑、配、木、漆、嵌、粘、雕、蜡、理、描、装等15道。手工制作工艺:木器间段———锯、铇配花板雕刻。间段———用园盘锯把石头锯成石片;剪贴———手工把画稿分色剪开贴开在石片上,然后用铁丝锯切割;凿地———用凿把木板按图形凹刻进去,取平凹进部分;嵌石———把石片和板地的凹形对好嵌进去;雕刻———用手工雕刀雕刻;油漆———砂平、子、底色、油漆打磨、上蜡等;组装———装框、装螺丝、装铜皮等。
大师介绍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