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保变:“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条形码- barcode123 - 和讯博客
天威保变:“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贴 2010-04-26 16:03:23]   

  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暮春时节,“保定·中国电谷天威产业园”内,一座座厂房已拔地而起,一个个厂区生产正忙。

  脱胎于保定变压器厂的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在跻身世界{yl}大型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研发企业之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业产品结构,向着输变电设备与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双主业”“两翼齐飞”的格局大步迈进。

  紧盯市场变化,天威集团立足市场前沿延长产业链,占得新能源产业先机

  去年底今年初,天威集团新能源产业连接订单:2009年11月,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CBD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供货合同,将向后者的风电场供应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合同总金额4550万美元;前不久,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也与美国太阳谷公司签订了0.5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组件供货合同。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天威集团已经成为国内大型输变电设备行业的xxx。即便在世界同行业范围内,天威集团也已跻身{yl}企业行列,拥有的核心技术最齐全,产品电压等级覆盖面最宽,品种最多。

  而如今,以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设备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又正在成为天威集团新的增长点。天威集团目前拥有14家新能源企业,2009年,完成销售收入150.6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24亿元。“虽然占的比例还不高,但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国兵装集团总经理助理,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丁强说。

  今天,作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产业的广阔前景备受瞩目。然而,10年前,国内新能源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还鲜有问津者。一次去日本考察,丁强从林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中嗅到了巨大商机,回国后就开始力主进军这一领域。但他的提议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认同。

  “不同的意见主要是由于当时新能源产业的前景并不明朗,在输变电设备行业做好已不易,与其两线出击,不如先保主业。”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边海清回忆说。

  丁强力排众议。他认为,新能源产业与输变电设备产业的未来休戚相关,应该予以xx。进入一个并不成熟的行业虽然有些风险,但成本相对较低,容易占据有利地形,早转早主动;如果不及时跟进,等于将市场先机拱手让出,对保持变压器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未必有利。

  心动后更需行动。2001年,天威集团超越输变电领域边界,参股西藏自治区华冠公司,成为国企中{dy}家涉足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完成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基本布局后,天威集团又立即向风力发电设备领域挺进。

  今天,天威集团已成世界四强之一、国内{wy}具备从硅料、铸锭、切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到光伏应用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企业。11260吨的硅料年产能,相对于众多“两头在外”的国内企业,无疑更有底气。与此同时,天威适时开展了xxx更高的非晶/微晶硅薄膜电池业务,形成了多晶硅、非晶硅“双剑合璧”的力量。虽然进军风电设备领域相对较晚,但天威风电科技顺应世界风电技术发展潮流,坚持xx路线,后劲十足。“今年将是新能源产能释放的一年,预计其销售收入在整个公司的占比会达到40%;到2011年,薄膜太阳能和风电设备的销售收入会占集团的半壁江山。”丁强踌躇满志。 

  他还透露,考虑到新能源对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天威集团已组建专门团队,提前投入了对这一未来竞争热点的研究。 

  不创新,毋宁死。天威集团拒绝“邯郸学步”,以创新突破关键技术谋求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块1.4平方米的玻璃,沉积一层PVB膜,外观并没有发生大变化,却是生产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此前PVB膜生产销售被日本的两家公司垄断,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到货不及时。天威薄膜光伏公司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对引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出了xx可以替代进口的产品。“自主PVB膜不仅使生产成本降低了5%至10%,而且质量更稳定。”该公司首席技术官麦耀华说。 

  不创新,毋宁死!作为“中国工业的国家队”,从1958年建厂时起,天威人就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加快重大输变电设备国产化的重任。这一特殊的身份和使命,使得他们有机会与日本东芝、日立和德国西门子等同行业“巨人”交流合作,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他们也深深地感觉到了压力。一次次与高手的“过招儿”,使他们体会到:如果总是亦步亦趋、邯郸学步,恐怕永远不会摆脱受制于人的命运;拥有核心技术即{wz},必须在大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凭着这股子精神,天威集团一次次赶超先进,创造了变压器行业的多项“中国{dy}”、“世界{dy}”。今天,这种自主创新的基因,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 

  人才制高点成就创新制高点。天威集团求才若渴,敢于给出比国内外其他一些企业更优厚的待遇和更广阔的舞台。天威薄膜公司引进了7名博士,有的是曾经供职于世界知名太阳能光伏研究机构的“海归”,有的是从国内民营太阳能光伏企业跳槽而来。 

  没有创新的高投入,就不会有创新的高产出,尤其是对新能源设备这样的高投入门槛、高技术门槛产业而言。天威集团将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列为对各个子公司一把手进行年薪考核的内容。从2000年起,集团科技开发经费投入就已占产品销售收入的6%以上。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的天威薄膜研发中心投资近2亿元,设施和研究能力“世界{yl}”;天威风电科技在国内风电企业中率先引进全功率、全工况模拟试验台,是目前国内同行业中{wy}具备低电压穿越试验能力的设备。 

  创新赢得市场,创新成就未来。面对目前国内风电设备产业激烈竞争的局面,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会军相信,他们“会很快进入国内87家风电设备企业{dy}方阵”。“我们率先掌握了确保风力发电机根据风场资源情况随时调整工作状态,以达到{zj0}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还将填补国内3兆瓦海上风电设备的空白。”他透露,通过对位于内蒙古、我省张家口的两台示范风电机组和某国际知名产品为期一年的对比观测,天威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高出对照品牌20%。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天威集团努力推进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以期异地快速复制工厂 

  2月4日,天威薄膜聘请专业讲师,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培训。 

  麦耀华说,源自日本xxxx的精益管理模式,倡导以较少投入、人力、设备和较短时间、较小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越来越接近用户的价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太阳能光伏行业引入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原则,无疑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管理出质量。天威集团始终坚持与国际通行的管理体制接轨,先后取得UL、CE、TUV和GB/T19001-ISO9001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引进日本先进企业6S(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质、安全)现场管理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出效率。天威集团实施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形成了通畅高效的生产信息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他们只用5年时间,就赶超了发达国家具有20年发展历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并且有两项技术全球{lx1}。去年,天威薄膜{dy}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透光组件,从产品立项到组件成功下线,仅用了31天。 

  随着企业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异地建厂越来越频繁。为适应新的形势,2009年,天威集团开始打造技术资源管理平台,计划用2—3年打破区域限制,实现异地协同设计。随着这套系统的推进,天威集团有望像麦当劳等快餐店一样,通过复制现有工厂模式实现异地迅速建厂。(记者 叶娟娟 史文通 郭伟)

   

郑重声明:资讯 【天威保变:“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条形码- barcode123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