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事
从孩子们记事的那{yt}起,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父母在他们的脑海里就留下了{yj}的烙印。一种是使孩子们懂事、聪慧、活波、随意、敢想、敢说、敢爱、敢恨、敢为的父母,孩子们在父母的心里是欣慰与幸福的依托,无论吃、穿、住、行或说、做、玩、闹及缺点、过错、祸事等都是父母为之高兴及可以理解的好事,每当谈起自己的孩子时那心气十足的精神头、那眉飞色舞的表情、那第六感官发达的程度好像是在抒发自身经历中最精彩的篇章,愿意去为孩子做一切可以做或可能做到的事情。再一种是导致孩子们担心、忧虑、胆怵、还怕、恐惧、自私、顽劣及作孽的父母,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竟是毛病、说的竟是孩子不成器的缺点或顽症、想的竟是孩子天天让人犯愁的事情,对孩子们的成长及琐事轻则不关心、不过问、不引导、不帮助、不理解、不支持,重则天天责备、严厉训斥、连损带骂甚至抬手就打。这两种类型的父母不论是在城里还是在乡村自古以来都天经地义地存在着,只是在范围和程度上有所不同。
他是在本分厚道勤劳朴实的父母耳濡目染下长大成人的,虽然家徒四壁但父母为了他和妹妹上学不惜杀猪卖羊供他们念书,身体再不好农活再忙父母也不轻易地叫他们当帮手,每次只要他们提出想要什么书父母肯定找遍书店及其角落也一定要为他们买到;每年不同节日的到来父母都会刻意地买些用品或是新衣服给他们作为对特殊日子的纪念;要是平时生病了父母着急和心疼的背着他们就往卫生所跑、一连好几天轮流护理、精心呵护直至康复。对他们的学习父母从没有过强制性要求或提出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父母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时能弄明白所学的东西就好。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意见甚至过而不及的要求如尊重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一样,并经常鼓励、支持和表扬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爱这个家,他更爱他的父母,想通过行动改变家境,使父母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他停止念书、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将要实施的食用菌项目的每一种选择都获得了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他为父母的爱而感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开始了食用菌—针蘑项目的运作。
在选址上,他心里有底。在距离村子6公里的西面有高低连绵起伏的四五个大小山头叫西山,山下不远处是通往县城与省城的国道,山与山之间的山凹连接着山架和山脚,这一带长满了柳树和已经变成小老树的杨树,在雨水季节这里有涓涓细流,雨水多了从这里流出的山水就变成了山洪,小的时候他经常和同学来这里扣鸟和挖蚯蚓,每年的清明节都到这儿来采乃好拿回家挂在门上以示香火不断与驱邪,他对这里太熟悉了,他感到在这里建食用菌培植与生产基地要比家里的自留地强多了,交通还便利,于是他在心里确定就是这里了。
他分两次每次用三四天的时间到乡里和县城反复进行了市场调查,走访了经销蔬菜的商场、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零售摊位,对当前的价格行情(包括进价、批零差价、损耗)、每天的大致销量、进销货渠道与方式、人们的需求因素与潜力、周边县市需求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记录,掌握了现阶段针蘑市场状况,得出了让他信心倍增的结论。
接着他到农行了解扶贫xx的信贷情况开始张罗资金。在县里他了解到了xx的理由(项目报告)、程序、担保及xx潜规则等事宜,在乡里他通过熟人以很少的担保费承诺确定了担保人乡砖厂,回到村里很快就谈妥允许他在西山脚下建设基地,沟通办事效率极高都出乎人的预料。回到家里打了两个夜作,写成了《食用菌—针蘑栽培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间断地进行了填写xx表格与xx协议内容,相关方签字盖章后报批,很快他就拿到了期限为三年的10万元扶贫xx,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
春夏之交,天高气爽,云淡风轻,是人们释放精力一展宏图的大好季节。他开始了项目的组织实施。在厂子建设上,完成了院内一间菌种培植室、六间针蘑生产室、两间产品成型包装室、一间仓库和一间办公室的建设,他对前期雇佣的几名本村农民工进行了技术培训,完成了菌种的引进与培植。不知不觉间他已转身变成了营销员,开始了本县及其周围县市的宣传与营销活动,坚持不懈地开拓客户市场,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如大海捞鱼一样捞上了一串确定的客户名单,初步搭建起了自己的客户网。
到了中秋季节,他的{dy}批批量产品顺利地推向了市场,质价双优,产品很快获得了消费者的欢迎,接踵而至的是产品的供不应求,扩大生产成为了必然。
在这大半年的建厂与生产时间里,他基本吃住在山上,每天不间断的进行着确保菌种的成活率、针蘑的生长护理、原病的预防与治理、保持规定的温度与湿度等工作,夜间还要查看相关资料,时常还要外出联系与回访客户,家里农活忙不过来时还要抽时间回去帮父母赶农活,他变的黑了、瘦了、言谈举止更加沉静了,可他的事业成功了。年底核算扣除人工、原料、营销费、管理费、固定税费和xx摊薄后,获净利润4万多元。父母看到儿子心里那个欣慰和高兴的劲就别提了,村里人提起他都说那可是个小能人。
第二年,他在扩大针蘑产能的同时,他又发现和找到了柳编产品的用途、价值与销路,为村里建起了柳编厂,把西山自然生长的柳树利用了起来,村里那些闲着和没有太多事情的妇女进入了柳编厂,使村里有了收入,村妇也赚了一些孩子念书、打针吃药和改善生活的零用钱。
他在往前走,他开始带着这个村往前走,他的脚下还会有什么样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