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6 16:22:54 阅读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社会观 察
|
前一段时间,海南毒豇豆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后不久又有报道说,广东中山市菜农使用高毒农药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安全吗? 前不久,南方一位菜农向半月谈记者讲述了他种菜的用药情况。可以说,就算大部分蔬菜达不到毒豇豆的程度,但农药残留的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了。 请看这位刘姓菜农的自述: “如果不打药,什么都得不了” 说起打农药,我们菜农有点难为情,但是不打真是不行。 比如豇豆,苗长到一尺来高的时候,就要开始打药,要不然叶子就会起卷、发黄;到了开花的时候,必须打稳果药,要不然豇豆结上了也会掉;等豇豆一长出来,又必须马上打杀虫药,要不然豇豆全是虫眼,根本卖不掉。因为豇豆长得快,两三天长大了要摘一次,所以两三天就要打一次药。 又比如茄子,它的虫害比豇豆少,但是病多。茄子一栽下去就容易烂根,要打药防治;再长大一点,又要得锈病,叶会黄、杆会掉皮,必须打药,打一次药管几天,然后又打,直到开花,这时候就跟豇豆一样,要打稳果药,等茄子长出来,再打杀虫药。一茬茄子怎么也要打十几次药,一点不比豇豆少。 那么其它青叶菜是不是打药少一点呢?也不是。 像莴笋、白菜都要长青虫,如果不打药,就全是虫眼,没人买。所以还得打药,低浓度的药一般7天打一次,高浓度的药可以维持10多天。一般一茬白菜下来,少则打三四次药,多则打六七次。 总的来说,只要开花的菜,都必须打稳果药,然后打杀虫药。当然我们都遵循一个原则:只要能把虫杀死,不要让吃菜的人中毒就行了。这个所谓的中毒,是说看得出来的那种。换句话说,只要没人因为吃了我的菜跑来要我赔钱就行。 我也知道,不是说吃了没反应就一点问题没有,农药用多了会有残留,长期食用对人体肯定有害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现在不像从前,我小时候种菜虫害少,有的菜只需要撒点石灰就可以了,现在不行,如果不打药,什么都得不了。 “为了捉虫,我还被蛇咬过” 当然,有的菜不打药也可以,就用人工捉虫。我和我老婆以前也干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这个办法累得很呀,每到这个时候,我俩就打着电筒,到菜地里去捉夜蛾。白天我们要卖菜,夜蛾也只有晚上才出来,这一捉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一次,为了捉虫,我还被蛇咬过。当时我的菜地旁边有个水塘,我们头天把离水塘较远的那块菜地的虫都捉得差不多了,我就卷起裤子跑到水塘里,想把边上的菜也弄一下,结果刚一下去,就感觉腿肚子被咬了一口,我一下就反应过来是蛇,拿电筒一照,果然是一条一米多长的菜花蛇。这种蛇在农村我们见得多,虽说没毒,但被蛇咬的感觉还是很不好。 这都不说了,关键是人工捉虫成本非常高,跟打药比起来,至少高出5倍。如果一直都采用人工捉虫的话,那肯定是捉不过来,产量要下降一半。那么靠物理防治的办法行不行呢?也不太可能。比如用防虫网,由于遮光,会导致蔬菜减产20%~50%,而且蔬菜长得不健壮。所以还得打药。 从我本身来说,打药并不是我的初衷。没种过菜的人可能不理解,有时候看着地里的菜,感觉就像是自家的崽一样,何况还要给人吃。我也听说过别家的菜因为农药残留太多,吃坏了人,心里面总觉得不是个滋味。 “就这样,种菜经常还不赚钱” 打农药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节省成本,增加收益。 比如除草,xx可以用人工,这样效果更好,但现在基本都是打除草剂,因为用人工成本太高,速度太慢,而且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很多时候想找人干都找不到。又比如西红柿,很多时候要打催红剂,这样西红柿在没有软的时候就红了,便于运输,又可以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我以前算过,如果上市期提前半个月,至少可以增加20%的收入。 同样的道理,黄瓜、丝瓜、豇豆等条状的蔬菜要打拉长剂,西红柿等圆状蔬菜要打膨大剂,茄子也可以打药,使它看起来又黑又亮。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增加产量,使菜的模样好看一点,从而增加收益。以豇豆为例,打过拉长剂会使它的色泽更亮,同时产量提高10%~20%。 这些药多半属于xx类的,长期食用对人体没有好处。可我们菜农也有苦衷,种菜不容易,种菜要赚钱更不容易,不用药,产量上不去,卖相不好价格也上不去,我们菜农很难有收益,就这样,种菜经常还不赚钱。就说去年我种的白菜,自己拉到市场,批发才1角3分一斤,还要给市场交管理费,实在没有什么利润,{zh1}我几吨菜就让它烂在了地里。 与菜贩子比起来,菜农承担的风险大得多,种下去的菜,到时候不管什么价格你都得卖。菜贩子不同,什么菜赚钱他就卖什么,把利润的大头都拿走了。所以今年我打算少种点菜,多种点毛豆、玉米等省事的作物,腾出时间来搞零售,收入还会多一点。(周勉 周楠)
编后: 保障农产品安全,光靠监管还不够 每过一段时间,食品安全、农产品安全的问题就会跳出来撞击我们的神经,前不久有海南毒豇豆,再早有毒奶粉、毒大米。这些极端事件的责任人,毫无疑问应该接受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然而,对于像老刘这样的菜农,我们能指责他多少呢?如果不打农药,老刘很难种菜,蔬菜的价格也不知道会上涨多少。 我们可以看一看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玉玲提交的《关于改进农业技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提案》,其中分析了如今农药越打越多的原因: {dy},蔬菜病虫种类迅速增加。据调查鉴定,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蔬菜病虫不足500种,90年代初发展至900多种,到90年代末病虫种类已超过1500种,其中常年发生300种左右,每年农民必须防治的病虫达50~70种。 第二,强化生产、反季节生产、设施生产迅速增多,降低了蔬菜本身的抗病虫能力,加重了病虫的发生与危害。据北京大面积调查,每年叶类蔬菜施药12~23次,果菜16~35次,最多达70多次。农药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2~4倍。 第三,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准确识别病虫的能力较差,更缺乏“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意识,多把打农药当作惟一有效的防治措施。据调查,北京从事一线蔬菜生产的生产者年龄普遍老化,约80%农户在40岁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0%左右,意识观念相对落后,实际掌握技术的能力较低,强烈依赖化学农药。 对此,有人呼吁加强监管,确实应该如此,但还远远不够。病虫这么多,菜价(农民批发蔬菜的价格比菜市场里便宜太多)这么低,这些问题监管解决不了。要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持、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规范、认证识别体系的建立完善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成效。而且这种努力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