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的单色釉_广西博物馆_新浪博客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而单色釉又与我国古代道家所推崇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关。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xx。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其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

    单色釉的种类很多,包括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的色釉都是在以上色釉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青釉:是我国最早的釉色,从商代中期已经有,主要以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钙为助溶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宋瓷中官、哥、汝、龙泉、越窑、耀州窑等都烧出了不同程度的青釉。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

黑釉:釉面呈黑色,主要色剂为氧化铁和少量的锰、钴、铜。黑釉在南方从汉xx始,北方从唐xx始烧制,在清代康熙年间,又发明了乌金釉,通体乌黑,亮处闪金光。黑色釉有黑彩、墨彩、乌金等。

绿釉:以铜色为着色剂,以铅作为化合物的助溶剂,低温烧成。绿色釉包括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宋代瓷器上的绿釉多为较深的青绿色,磁州窑还烧制了孔雀绿釉,这种颜色到了明代正德时期达到了很高水平。明中期出现了瓜皮绿。水绿色是康熙时杰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白釉:釉内含铁少,高温烧成,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

红釉:主要以铜为着色剂,因此有的也叫做铜红釉,是高温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红色釉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娃娃脸”等颜色。红釉瓷早在北宋初年就开始出现了,到了北宋末年钧窑烧出了铜红、海棠红和火焰红等色。到了元代出现了朱红色,但产品不多。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烧出了鲜红色,又称为“宝石红”,明代皇室用来祭祀的红釉瓷称为“祭红”。明代中期烧制红釉的技术失传,到了清康熙后期红釉色才得开始恢复,其中以督窑官郎廷极监烧的红釉瓷最为xx,称为“郎窑红”。同时期xx的红釉品种还有豇豆红,高级的称为“大红袍”。康熙时还新创了胭脂红,这一时期还烧造了珊瑚红、盖血红和抹红等瓷器。

黄釉: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也称铁黄,它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低温黄釉即铅釉,唐三彩中有很多低温黄釉。黄色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黄釉瓷始烧于唐代,主要的产地有安徽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河南郏县窑、密县窑,河北曲阳窑,山西浑源窑。明代宣德至弘治年间的浇黄釉(俗称“鸡油黄”)较为杰出,明嘉靖、万历年间黄釉颜色比较深,釉色肥润,黄釉中多有暗刻花纹或含有“血丝痕”,在明代黄色是宗教祭器的重要颜色。清代的黄色釉主要有鳝鱼黄和蛋青釉两种,蛋黄釉是康熙时创烧,黄釉微重,到了雍正和乾隆时,釉中掺有玻璃白,颜色浅淡。

蓝釉:属于高温石灰碱釉,掺入适量xx石料做着色剂。蓝色釉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最初的低温釉出现于唐三彩当中,到了元代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代宣德的蓝釉主要有宝石蓝、祭蓝等。清代除了仿烧祭蓝外,还烧造了洒蓝、天蓝釉,洒蓝始烧于宣德,到了康熙才得以成熟;天蓝釉是从天青釉演变而来的,始烧于康熙,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时期。

紫色釉:紫色釉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xx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现的,以后历朝历代均有烧造。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瓷器中的单色釉_广西博物馆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