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漆(三)_李一之_新浪博客

漆器的制作,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dy},是要事先具备胎体。这些胎体的型制可以是各种各样:器皿、建筑、家具、礼器、祭器、乐器、兵器、生活用具等,是依其实用功能而设置。胎体的材料有木、陶、瓷、金属、皮、麻、布、纸等。胎体即是器物的物质载体,又是漆器、漆饰施展的实体,没有具体物质的胎体,漆器是无法制作的。

第二漆、油、灰、颜料。其中漆、油是漆器之所以成为漆器的主要承担者。漆在历史上主要是我国xx漆树取出的漆汁,称为树漆,也叫生漆、土漆、金漆、大漆、国漆。漆树是我国原始生态中特有的一种乔木植物,生长在平均海拔1500—— 2500米的温热潮湿的山地。此外还有类似的腰果树,其腰果漆也是较好的漆原料。

另外一种涂料便是植物性油料,基本上是植物果实中提取出来。用以作为生漆调制时的重要辅料。如制作剔红雕漆、剔犀等漆器时的罩漆,其油的比例还往往大于生漆。在许多情况下,油又常常单独使用,并不与生漆混合调制。在古代毎当需要非黒色的彩色、浅色的漆饰时,生漆就无法使用,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没有办法克服生漆自然氧化变黒的状况,那么白色、黄色、绿色、红色便用颜料与油料调合使用。从古至今xx纯粹使用生漆制作漆器的几乎没有。都是生漆与油混合调配而制作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漆器,还是主要采用油质来制作的。仅仅是人们习惯把它们统称为漆器而延用下来了。如今一些人盲目指责没有生漆的漆器不是漆器,其实是对历史漆器不甚了解的缘故,而另外一些人则有夸大的成份,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露清,即罂子桐油。色随百花滴沥后素……油饰,即桐油调色也。各色鲜明,复髹饰中之一奇也。”黄成《髹饰录》。“此色漆则殊鲜妍。然黒唯宜漆色,而白唯非油则无应矣。”杨明《髹饰录》注。因此所谓的“色漆”,其实并非真的漆,而是“色油”。油与漆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从未分开过。从远古到如今,油漆、漆油,始终同进同出,一起称呼。就是在当代,作为极其丰富的现代人工化合涂料,仍是称作油漆,从未改变过。从史料上来析,漆器上所使用的油料品种,也绝非固定为一种。它曾有过荏油(即苏子油)、芝麻油、菜籽油、蓖麻油、胡桃油、核桃油、花生油、桐油等。当今漆器主要采用桐油,是始于宋代,有近千年历史。而宋代以前主要使用芝麻油、核桃油调色配漆,有上千年的时间。春秋战国以前则是采用荏油(苏子油)约有二千年时光。

:是漆器制作必不可少的材料。灰作为填充料与漆、油掺合,用以堆漆刷胎,称为“漆灰”、“油灰”;与血料掺合称为“料灰”。漆灰、料灰、油灰可以用来充当底胎漆,糙漆灰,填厚、填缝、填角和填洞。还可以用来堆塑图案、纹样,那便是阳识、堆起、堆漆、堆红了。灰的种类也较多,如炭灰、土子灰、砖灰、砺灰、角灰、瓷灰、瓦灰、骨灰等。“土厚,即灰。有角、骨、蛤、石、砖及坯屑、磁屑、炭末之等。大化之元,不耗之质。”黄成《髹饰录》。

颜料:现代颜料比较多,甚至从前无法调制彩色、浅色、白色生漆的颜料都已经有了。但是,古代作为调色漆的颜料全是xx矿物,有的经过人工简单烧制而成。主要有“银朱、丹砂、绛矾、赭石、雄黄、雌黄、靛华、漆绿、石青、石绿、韶粉、烟煤之等。”黄成《髹饰录》。

堆漆的浮雕纹样,就是用漆或漆灰堆塑而成的。问题是同是堆塑造型的方式,为何又出来那么多不同的名称。原因就是因为虽然它们都是堆塑方式,而在具体细节上有轻微差别。在实际制作者看来必须加以区别,才易于操作,减少混淆。本来这么做是利于制作,方便施工,也增加了漆器的品种。可是不经意间,也给后来人们严格划定门户,提供了借口。把技艺{jd1}化,否认艺术、技艺之间融会贯通,否认互相补充,互为应用,为保守的行会习气找到口实。这是《髹饰录》作者始料不及的。为了清楚一点,下面把这些漆器技法名称排列出来。

阳识:“凡用漆或漆灰堆出花纹而不再用刀加以雕琢的各种做法,都列入此门。”王世襄《髹饰录解说》。阳识是堆出花纹后经磨平光滑后再用罩漆、罩油或涂彩描绘的漆器。

堆漆:用漆堆起花纹,其漆的颜色与漆底地子不同色,并且堆起要分多次完成,每次都要更换颜色,逐步达到浮雕的高度,类似剔犀的漆器。

识文:与堆漆的方式相同。区别只在于不是用漆而是采用漆与灰调合、料与灰调合成料来堆出花纹。堆成后用漆髹涂表面,乘其未干时,把颜色粉末粘上去的叫“识文描漆”,如果粘上去的是金粉、金浆,又分别叫做“识文描漆”、“识文描金”、“识文泥金”。此法传入日本,经改进提高达到很高工艺水平,称为“莳绘”。

堆起:与阳识几同,都是用漆或漆灰堆出花纹。而堆起是在花纹堆成后,还需加以雕琢、磨平,雕琢后再覆罩涂漆。

隐起:用漆灰堆出浮雕,但高低并不一致,而是依物象的形状来堆出高低。堆成后,或勾划,或雕刻,然后在物象上洒金、泥金,或描漆、描油。洒金的称为“隐起描金”,描彩漆的称为“隐起描漆”,描彩油的称为“隐起描油”。

堆红:“一名罩红,即假雕红也。灰漆堆起,朱漆罩覆,故有其名,又有木胎雕刻者工巧愈远矣。”黄成《髹饰录》。这里堆红是用漆与灰调合,油与灰调合直接堆塑成花纹和物象,经雕琢磨平后,再罩上红漆,与阳识、堆漆、堆起没有大的不同,所不同的只是与“剔红”的区别。堆红的技艺在历史上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不单单是指堆红在实际制作上也把阳识、堆起、堆漆、识文、隐起一并包括在内。(一)漆堆法。即用漆、漆灰塑出花纹、物象,经过少许雕刻和磨平后,罩红漆,或罩彩漆,或彩绘,或罩金银粉末。(二)木刻法。在木胎材料上先用雕刻之法,阴刻剔除无用的,亮出有用的花纹、图案,罩红漆,或再罩彩漆、彩绘、描金银。其实就是木刻加髹漆。这种堆红在日本颇为流行,称为“屈轮”。(三)印模法。换句话讲,就是模压法,借用陶泥印模之法,直接一次模压成型,制出浮雕花纹、物象。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在胎体上先敷着“漆冻子”,再用事先刻好的阴模(陶制阴模或木刻阴模)套印出花纹、物象,经过雕琢、修整、磨平后罩红漆、彩漆。另一种是在事先准备好的阴模上把“漆冻子”压进模内,翻倒出来,再粘贴在漆胎上,{zh1}也是罩红漆,或罩彩漆。

      

                                      屈轮

堆红:“有灰起刀刻者,有漆冻脱印者。”杨明《髹饰录》注。

“假剔红用灰团起,外用朱漆漆之,故曰堆红。”明·曹昭《格古要论》。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即黄成《髹饰录》原文中没有,经过40年左右后,当杨明注解《髹饰录》时才出现了的东西,一是“脱印”,二是“冻子”。

“有漆冻脱印者”,“又有花纹、锦纹脱印成者” ,“漆冻模脱者” ,“漆冻”,“言法絮漆、法灰漆、冻子等”,“冻子胎”,“各色冻子隐起堆团”等。《髹饰录》杨明·注。

也就是说运用木模具、泥、陶模具、石膏模具来制作漆器,在明代天启年间才出现。开始了由手工方式堆漆,变成模具化堆漆工艺方式。利用模具来成批制作器物,始于远古的陶瓷,兴于青铜,到了明代又应用在漆器制造上。到了今天工业模具除了木、陶、石膏之外,又发展为钢铁模、糖塑模、橡胶模、硅橡胶模等。

冻子”为何物?杨明未详细解释。台湾漆艺家范和钧讲是油漆与灰混合物,“冻子,即油漆灰。用快干透漆,加明油,黄土粉、贝壳粉及石粉。” 《中华漆饰艺术》。

漆艺家,四川美院前院长沈福文认为,“漆灰料(即所谓漆冻)……漆料配方:主要为快干漆、明油、石膏粉、滑石粉、蚌壳粉。”《中国漆艺美术史》。

王世襄认为“冻子,可能是一种胶质透明体,干了很坚硬,可以用它来做胎骨,或代替漆或漆灰在器物上做出花纹来,但它的成份及配方尚待考。”“用漆冻子敷著在器物上,拿模子套印出花纹,{zh1}在上面罩覆朱漆……近年中国及日本都有这种做法,但所用材料未必是漆冻,而是漆灰。”《髹饰录解说》。

于是对“冻子”的解释出来三种:油漆灰、漆灰料、胶质透明体。到底指何物,还是不甚明确清楚。

关于“冻”,历史上常把晶莹润泽,又有些微透明的石、玉、珠称为冻,如青田冻石、鸡血冻、玛瑙冻、田黄冻、封门冻、冻珠等。也把蜡制品称为蜡冻。还把鱼汤、肉皮汤、猪鸡血液冷却后形成的凝固物称为“鱼冻、肉冻”“血冻”。再有松树的油脂凝固后,亦有称为脂冻、松香冻、琥珀的。总之,“冻”一要能由液体变为凝固体,二是变固体后,仍有半莹半透之感。鉴于多年的漆艺实践经验,我认为“冻子”大致有以下几类1稠漆冻。2透明漆与灰调合成冻。3漆与油、与灰调合成冻。4油和灰调合成冻。5、血料与灰调合成冻。6、血料与油与灰调合成冻。7胶汁和灰调合成冻,(胶有牛皮胶、树胶、松香、鱼胶、乳胶等)。8蜡与灰调合成冻。9面粉、糯米桨与灰调合成冻等。联系到用冻子可制成胎——冻子胎,那么说明冻子不仅可以附着在器物上,可以堆塑成较厚较高的物象,有泥塑的特性,能够如泥塑,可以堆塑、捏制成器物(胎体)。那么用漆来调合其他材料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而且《髹饰录》中已有了漆、漆灰、油灰、油漆灰的材料配置。补充的“冻子”,一定不在这四种之内,因此范氏、沈氏、所开列出的冻子,并非历史当时真实的冻子。那么杨明所指的“冻子”很可能是后面五种之内。如果考虑干涸、开裂、结实程度等因素,我以为“冻子”,更象胶与灰,或糯米桨与灰调成的材料。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堆漆(三)_李一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