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陈静-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财经商业新媒体 ...

  1 .1  中医学

  早在西周时,我国古代医学就已经有了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等科。中国几乎是{wy}拥有连续性传统医学著作的国家。中医经典著作以古代阴阳五行说、气化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其中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是对人类、科学与哲学思想得重大贡献,研究中医哲学,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国哲学思想的真谛。如中医横向地把握生命运动的过程,西医纵向的探究生命结构与功能。

  阴阳、五行——在实践中可视为一种传播符号。阴阳本是古人解释自然现象的一对概念。进入中医学以后的阴阳学说,成为用来解释人体腑脏生理以及诊断、治理和xx用药的一种说理工具。春秋时期的医家认为,人致病原因有“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意思是阴气太盛使人患寒病,阳气太盛使人患热病。这种理论很难用今天的科学原理来说明它,但阴阳学说用到医学理论中,在描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在诊断和用药归类上,起了至今仍然无法否定的作用。人体在生理活动过程中,物质与机能之间,必须经常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如果阳气(如热能)与阴质(如体液)在消长过程中不能保持这种平衡,就会产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从心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化。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这个意思,xx时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理论是阴阳学说具体运用到医疗实践中时,用得最多的理论。

  中医学还把古人的五行学说搬到医学理论中,五行即古人所认为的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分别以肝、肺、肾、心、脾代表之。五行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不乏牵强附会和主观臆造的部分,但其积极意义是,它强调人的脏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这对于医疗实践是有指导意义的。五行之比五脏,只不过是一套新的术语、新的符号而已。甚至于中医学中的肝、肺、肾、心、脾,也分别是人的某些生理功能的符号,它们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肝、肺、肾、心、脾并不xx相同,虽然后来的解剖学证明,某一功能并不是这一种脏器所发出的。因为这个符号标识的是某些生理功能,并不确指某具体的脏器。比如,中医学中的“心”有“主神明”的功能,故有所谓“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的说法。而解剖学证明,心脏根本无此功能。

  1 .2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是世界上{wy}未曾中断的传统科学。2000年前所奠定的理论体系,至今还在医学的实践中发挥作用,历代医学尊为经典的《黄帝内经》,仍然是今天中医的必读教材。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黄帝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它既不属于某一时期的作品,也绝非某位医家的个人著述。其中既有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的作品;既有魏晋以后的新作,更有唐、宋医家的补充,如唐代王冰补入了七篇大论,宋代又增补了两章遗篇。可见它是一部由战国至两汉时期许多不同时代的医家,搜集当时医学成果,分别整理加工和补充成篇后,汇集而成的医学总集。

  《黄帝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xx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涉遍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因而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3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xx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xx的依据。

  1 .4  针灸铜人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根据古代医学经络学说,经络遍布人体各个部位,有运送全身气血、沟通身体上下、内外之功能。穴位则是经络系统的控制机关,刺激穴位可以起调节经络系统作用。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汉晋时逐渐完备,开始用图形表示针灸穴位。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命翰林医官王惟一考订针灸经络,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为了便于该书的长久保存,同时将《图经》刻在石碑上。

  在书成的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件针灸用的铜人,铜人与真人大小相似,胸腹腔中空,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据记载,当考核学生掌握针刺技术的熟练程度时,先在铜人表面涂上一层黄蜡,向铜人体内灌满水,学生用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以此考定成绩。两件铜人一置医官院,一置相国寺。在相国寺内有“针灸图石壁堂”,堂内除针灸铜人外,其后壁上嵌有针灸图经刻石。针灸铜人不仅是实用的医学模型,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北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模型,铜人上总穴位有657个,穴名354个,开创了应用铜人进行教学的先河,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和考试的工具,在医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1 .5  仿古九针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复原。九针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针”经数千年使用演变,其中有好几种针已不为临床所用,现代常用之针具,系古代毫针发展而成。

  1 .6  舌苔模型

  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即“望、闻、问、切”。在望诊中,以对舌的观察为主,舌的色泽、形态和舌苔的颜色、厚度、润、燥等异常现象,与气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病理变化有直接对应关系。

  1 .7  帛书《五十二病方》

  这是现知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卷首列有目录,目录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之体例相同。此书所载绝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xxx儿科疾病。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1 .8  武威汉代医简

  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xx及其炮制、剂型、用xx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针灸内容较少,大约占9枚汉简,自简19至简21,是记录针灸xx腹胀病方法。简文中载有“三里”、“肺俞”的穴名。自简22至25则记录针灸禁忌。简文中写着人从一岁至一百岁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在针灸xx时,应注意禁忌的器官部位。据考古研究发现,简26、27也似属针灸方面的记录。

  1 .9  内经图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为北宗气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

  《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 谁在xx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雷光远
  • 个人名片 雷士军
郑重声明:资讯 【中医学- 陈静-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社会!(财经商业新媒体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