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号”做的是培训还是圈套?(转自新浪网)

    2009年11月0208:25    


               大一学生交钱给”双引号”,开的不是正规xx,而是收据。

  1030日,在桥南工商所的帮助和记者的陪同下,湖南师大四位大一学生从”双引号”要回了自己的生活费。均为石祯专邬伟摄

                                                                          
在“双引号”的网站上,关于社会实践一栏全部写着“某”公司,而不是他们宣称的“世界500强”企业,让人匪夷所思。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大一新生乖乖掏出几乎全部的生活费交给“双引号”文化资讯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以下简称“双引号”),参加该公司1500元至4000元不等的“能力培训套餐”;等学xx现事有蹊跷想讨回自己的钱时,对方却以各种理由表示钱不能退回,还教学生“借钱补齐学费”、“挪用同学的xxx交学费”,并“不要告诉家长”……

  最近,湖南师大四位大一新生致电本报,质疑位于五一大道嘉顿新天地1915房的“双引号”公司打着“教育机构”的名号忽悠学生,“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长沙高校都有他们的学员”。

  “我身上只剩下这张餐卡了”

  向某(“双引号首席职业规划设计师”):“你如果能在这个星期内凑齐300元钱,你就能去上课,你{zh0}能快点,快点的话就能跟小宇(大一学生)他们同步了。”

  小海(大一学生):“如果我现在身上没钱怎么办?”

  向某:“没钱可以跟同学借,每个同学借50元,借六个同学就够了嘛。你再送些问卷赚点钱还给他们。你身上不是还有100多元钱吗?这100多元钱你得送过来才可以呀。”

  以上是记者1029日接到学生投诉正在采访时,“双引号首席职业规划设计师”向某打给湖南师大生物基地班大一学生小海(化名)的催交学费的电话,刚好被记者的录音笔录了下来。小海告诉记者,向某说的“你身上的100多元钱”,是指她学校食堂餐卡里的100多元钱。“我身上只剩下这张餐卡了,生活费都交给双引号了。”小海显得十分痛苦。

  小海说,自从1023日晚她在同学递过来的问卷调查上按对方的要求留下自己的姓名、专业、年级、电话后,便被双引号“纠缠”上了,在对方的一番说辞下,她将身上仅有的300元钱作为“培训费”交给了对方,但却被告知“300元仅是预交学费,你还不能去上课。”对方催她交清600元钱的“首付学费”。

  她后来才知道,在师大欠下“双引号”学费的不止她一个大一新生,除了和她同去的小珍,商学院的小宇、小阳以及其他学院、学校的多位同学都欠下了“双引号”的学费。

  她们是怎么欠下“双引号”的学费的呢?听完她们各自的讲述,记者发现,这几个同学的遭遇如出一辙。

  接到一个热情洋溢的电话

  据小海介绍,几位同学都是在1023日前后做的问卷调查。发问卷的同学都说自己是在勤工助学,帮一家专业调查公司搞问卷调查的,要求同学填写姓名、学校、专业、年级、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24日早晨,小海等同学先后接到了一位自称是“老师”的陌生女子来电。

  “她热情得不得了,对我在大学里的生活嘘寒问暖,还声称自己也是农村出身,让我觉得特别亲近,没有任何提防。”小海说。“老师”跟小海聊了很久,挂了电话,又发来温馨的短信。“她给了我地址,要我上门找她咨询,说我的生活从此一定会发生转折!”

  同天早晨,商学院的大一新生小阳也接到这位“老师”的电话。“电话里,她对我的专业、年级、个人信息十分清楚,对我们大学生生活十分了解。问我是不是有很多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说她那里有一场公益性的职场规划活动,极力邀请我去听。”小阳说。

  两位同学都说,“老师”声称自己那里能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对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职业规划有巨大的作用,极力劝说同学前往面谈。

  值得一提的是,电话里,这位“老师”一直没提到自己是培训机构的,更没提到“双引号”。她还特别叮嘱学生们,一定要带上学生证、校徽、身份证等能证明学生身份的证件上门。

  “不让喊老师,要喊姐姐或老大”

  由于家在外地,对长沙不熟,为互相照应,小海带着同学小珍、小阳带着同学小宇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前往“嘉顿新天地1915房”。在查看了身份证明、由前台登记进入后,学生这才发现1915房是一家叫做“南京双引号文化资讯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的企业。“墙上挂着很多宣传资料,有一个厅和几个小房间,里面很吵,很多学生坐在厅里的桌子边正在向工作人员咨询。”

  小海、小珍说,“老师”带她们在椅子上坐下,聊了一会学校生活方面的问题后,就把话题转向她们的经济情况。“她问我们开学以来用了多少钱、是怎么用的、有没有记账、一般出门身上带多少钱以及我们的生活费是多少、xxx里还有多少钱、我们的爸爸以后会不会再寄钱给我们等问题。”最开始她们有所警觉,但这种警觉很快被对方的口才给xx了。过了一会,“老师”就将她们分别交给何某、邹某、向某等人,说他们是“首席职业规划设计师”,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服务。

  “我们要喊他们老师,他们说喊‘姐姐’、‘老大’亲切点。”由于涉世未深,几位大一学生并不知道“老师”需要从业资格证书,所以并未生疑。她们告诉记者,“双引号”的员工有两大特点:一是特别热情,“说话时就搭你肩膀”;二是特别会说,“跟他们说话感觉是在被头脑风暴”。

  同学们说,在“一对一”的过程中,“双引号”的员工通过提问以及案例分析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你应该要改变自己,不然你会比你周围的同学差很多”。这番说辞之后,他们就会劝说学生参加“双引号”的培训课程,声称可以提供锻炼口才的机会,还可以带她们到世界500强企业参观实习,提供实践机会。学生们当时都被说动了,但一看那些培训套餐的价格,学生们吓了一大跳,都在1500元至4000元不等。

  步步紧逼学生交钱“改变自己”

  “我觉得好贵,就说身上没钱,不想参加。”小珍告诉记者,可那个接待她的“邹姐姐”说,如果她不参加这个培训,一定会永远是这个样子,永远比她的同学差。又说,如果实在没钱,可以为她开一个特别的绿色通道,让她参加{zpy}的1599元的锦绣前程套餐,而且可以先交640元的首付,其余的分期交完。

  “我说我身上还是没有这么多钱,她就问那你身上还有多少钱?我说我身上就是100元钱。她就说100元钱可能不行,你卡里还有多少钱?我说我卡里只剩下700多元钱了,而且也没带在身上。她就又问,你爸爸还会不会再寄钱给你呢?我说,不会了,这是我这个学期的全部生活费。她没说话,过了一会又说,我现在是在给你提供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如果你想来的话就报名,我们会提供一些兼职的机会给你,去世界500强企业做兼职,还有帮我们公司在学校发些问卷调查。”

  听说到世界500强企业兼职,小珍有点心动了,表示想打电话问一下父母的意见。这时,“邹姐姐”又说:“你都这么大了,不要每件事情都向你爸爸妈妈汇报。”小珍听了就没打。邹让她把身上那100元钱拿出来。小珍拿钱的时候,不小心把和钱放在一起的xxx也带出来了,“邹姐姐”看到了,就说:“咦,你的xxx不是在身上吗?”小珍赶紧说:“这张卡是学校统一刚发的,里面没有钱的。”

  邹将100元拿到手中后才对小珍说:“你现在还没交齐640元,还不能上课。”她进到里间将一位姓罗的经理喊出来。看见小珍还在犹豫,罗经理又开始一番“演讲”,他对小珍说:“像你这样做事情犹犹豫豫,以后进入社会后会一事无成,什么都做不了。”小珍被他说得满脸通红,在他们递过来的一份资料上签下了名字,小珍事后才知道这是一份服务协议书。这时,那个“邹姐姐”又出现了。她对小珍说:“等下老师要顺路到你学校去,你可以顺便把剩下的500元钱交给她带回来。”

  而在另一边,小海也经历了一样的“头脑风暴”过程,被说得晕晕糊糊的她将身上惟一的100元交了上去。在和小珍会合后回师大的路上,那位顺路的“老师”让她们从各自的xxx中取了500元和200元。这时,小珍的卡里只剩下200元,而小海的xxx里已无分文。

  小阳和小宇也是在“双引号”员工同样方式的劝说下,也迷迷糊糊地交了800元和1000元的套餐培训费。小阳说,看她犹豫,跟她“一对一”的何某甚至表示,可以先借钱给她充学费,但{zh1},也是跟她“顺路”的“老师”让她到银行取了生活费交“学费”。

  小宇的交钱过程更是耐人寻味:对方一个劲地问小宇卡里有多少钱,小宇说只有300元,最多只能交给他们200元;刷完200元后,对方又马上好心提醒小宇查看卡里余额,发现里面还有千余元时,对方要小宇又刷了800元。小宇告诉记者,最开始,她以“xxx”是同学的为由拒绝刷卡消费,但对方却极力怂恿她“反正你同学现在不要用钱,你先挪一下。”

  “去了那里能不交钱出来的很少。”几位同学说,后来她们还通过“双引号”认识了来自其他高校的学生,大家的遭遇如出一辙:“感觉交钱的时候,他们逼得很紧。”

  觉得事情蹊跷想退钱却很难

  事后回到学校,几位同学都觉得事情有点不对劲。

  小宇手机和钱包丢了,生活陷入了困境,想去“双引号”退钱,“但一到了那里,他们说钱已经打到了南京总部,要退钱程序很复杂。”

  小海也很惨,对方不仅拒绝退还她300元的预交款,还催她交齐另外300元“首付学费”。

  由于几位同学的生活费几乎都交给了“双引号”当学费,她们不得不接受“双引号”的建议,为“双引号”在自己学校向同学发问卷调查兼职。“小问卷三角五一张,大问卷一元七角五一张。”

  令同学们不解的是,去领问卷时,该公司人员对她们说:“去发问卷时,不许说我们是‘双引号’的,不许找大二大三的,只能找大一的,要严格按照调查表上面的那段话说,说自己是因为勤工助学在帮一家专业调查公司做一份调查。”她们问为什么,对方回答“不然人家会以为我们是传销机构的。”

  “发问卷时要重点找那些性格内向、看上去家境不是很好、但有强烈改变自己意愿的学生。”

  “如果有同学不愿意填写,就说可能有礼品赠送。”“双引号”规定,那些没有留下姓名、联系方式的问卷为无效问卷,不计报酬。

  1027日,她们送回300张问卷到“双引号”,对方说当天不是结算日,而且还必须要有指定银行的账号才能拿到报酬。

  1029日,记者以家长的身份带着学生到“双引号”讨要她们的生活费,对方先后派出两名工作人员与来访者周旋了一个多小时,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答应退还,但必须要等到下个星期,还要扣除30%的费用。

  1030日,几位学生投诉到长沙桥南工商所,在工商所工作人员的责令下,该公司当场退还了四位学生的费用,还结算了她们兼职的报酬。临走时,学生们取回了部分填写着同学个人信息的问卷,“不能再让人被忽悠了。”

  对此事件,天心区教育局明确表示,“双引号”公司没有在教育部门备案,根本就不具备“教育培训”的资质。而长沙桥南工商所上门查看,发现该公司涉嫌超范围营业、虚假宣传等。今天上午,工商部门将继续对该公司进行深入调查。



郑重声明:资讯 【“双引号”做的是培训还是圈套?(转自新浪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