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简介》_灵枫的空间_百度空间

                               

                       

                

                

                 

             

         

  拼音:Shanwei

  英文:Shanmei(汕美)

  区号:0660

  代码:441500

  邮编:516600

  市人民政府驻城区

  2009年现任市委书记 戎铁文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东连,西接,北靠、,南濒南海。东西相距132千米,南北相距90千米,总面积5271平方千米。总人口359.23万人(2008年)。居民主要为汉族。初看到“汕尾”的名字,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和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实不然。在地区,很多地方都是以“X尾”命名的。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为商埠,曾经是“舟楫云集”之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小东京”之称。汕尾市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形成了“神、海、沙、石、”多姿, “湖、岛、湾、岬”独特,“峰、泉、岩、洞”迥异,历史古迹和革命文物辉映的旅游资源特色。汕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贝雕场产地”之一。

  汕尾市地处粤东沿海,位于东经114°54′至116°13′24″,北纬22°37′40″至23°38′35″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南濒南海的红海湾和碣石湾;北接河源市,与紫金县相连;东邻汕头市,同惠来县交界;西靠惠州市,跟接壤。这里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1℃。水陆交通方便,广汕公路横贯境内,市区距广州市316.5公里、汕头市207公里、深圳市224公里;海运四通八达,往返快捷,汕尾港距香港仅81里,往广州、汕头、厦门港也十分方便,成为粤西与粤东、香港与内地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汕尾市居住人口分属于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2%,其他21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08%。在各少数民族中,超过50人的有畲族、壮族、侗族,其余少数民族人口甚少;其中,畲族属本地世居,聚居在海丰县鹅埠镇上北村委会红罗村,其余各少数民族均属省内外迁入,省外迁入者居绝大多数。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镇、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

  汕尾市(海陆丰)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海丰沿海一带聚居生息 。公元前221年,海陆丰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始建海丰县,陆丰属海丰县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从海丰县析出陆丰县。明朝之前广东海陆丰地区没有闽南人,几乎全是客家人。明末清初时期这一带的客家人几乎全部移民迁走,迁往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客家人迁走后闽南人才开始迁移进海陆丰地区,今天海陆丰地区主要都是闽南人,仍有部分海陆客家。清初以来,汕尾开埠,沟通海外,逐渐繁荣,曾有“小香港”之称。海陆丰是彭湃烈士的故乡。本世纪二十年代,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在这里开创了中国{dy}个苏维埃政权。

  汕尾市依山面海,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对虾拥有闻名全省的波罗基地、红椎林基地、毛竹基地基地、原盐出口基地。渔盐业资源取之不尽。全市长达302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十个渔港九个海湾。中深海渔场35万平方公里,鱼品种达14类107科、173种。浅海滩涂面积18万亩,适宜开展对虾、鳗鲡、石斑、牡蛎、江蓠、等海水养殖。盐田总面积17.5万公亩,年产原盐6万多吨,是该省主盐区和{zd0}原盐出口基地。矿产、水力资源潜力很大。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计93处,主要有锡矿、硫铁矿、高岭土稀土、石英沙、花岗岩、矿泉水等。水力资源装机容量可达14.34万瓦,尚有6万多瓦未开发。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常见植被种类110多科、400多种,主要有松、杉、红椎林等。野生动物有穿山甲、白鹤、山猪、红脚水鸟等。旅游资源颇具特色,开发前景广阔。

  汕尾市,依山傍海,风光旖旎。最为xx的风景区首推陆丰县——海滨旅游区,以其“神、海、沙、石”兼备的风韵,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50万人次前

往观光。从沿海的玄武山、观音岭、龟龄岛、得道庵,、沙舌摊,到腹地的莲花山、准提阁、上护温泉,象颗明珠,串成神奇瑰丽的旅游热线,被誉为粤东旅游的“黄金海岸”令人流连忘返。这里,还有纪念抗元英雄、护宋少帝的待渡山,纪念民族英雄的“方饭亭”,纪念农民{lx}进行革命活动的、,以及xxx、叶挺抢渡碣石湾遗址等,各具特色。目前,主要旅游景点已建起了一批宾馆、商店,配套设施初具规模,为游客吃住玩乐、避暑度假,提供周致的服务

  

  汕尾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南海郡下设四个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海陆丰地区(汕尾市)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

  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公元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方动乱波及岭南,于是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汉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南越国的管辖权,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在南越国境内建立小诸侯国名南海,其国境在秦龙川县东境,相当于揭阳戍管辖的范围。南海国却因联合闽越与西汉政府对抗,而被南越国收复,南越国更因胜战,将都城 以南武侯之名号定名“南武城”,即今广州市。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闽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请求内附。南越平定后,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今潮汕梅榕一带)、中宿县(今清远一带)。在汉代,海陆丰地区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安怀县(今东莞市);同年,原揭阳县拆为、潮阳县、绥安县(今福建省)、海宁县等四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府初辖循、潮、韶三州;析海丰县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安陆县,复并入海丰县,仍隶属循州;循州总管府裁撤,并入广州总管府。

  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广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民国19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粤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

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墘、、遮浪7镇建置市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墘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

  今日汕尾 ,工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资源加工工业和现代化电子工业并举、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全市工业总产值2008年工业总产值570亿元,比增24.0%,目前,全市形成了以电子、家俱、饮料、服装、制鞋、化工、工艺等多种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拥有投资2.5亿港元的信利电子工业城等一批主要工业项目。

  今日汕尾 ,农业依靠政策和科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了农业化进程,创建了粮食、林、果、菜、水产、畜牧、蔬菜等"xx"三高农业基地,新办了农副产品流通市场65个,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5亿元,比增18.0%。合同吸收外资4.14亿美元,比增3.0%,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56亿美元,比增2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比增24.0%。农业总产值106亿元,比增6.0%。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7年的18.5∶46.5∶35调整为18∶47∶35,全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63.7%和3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0元,人均消费支出8247元,分别比增15.6%和6.8%。农民人均纯收入4790元,比增12.1%。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546吨标准煤以内。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交通、能源、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已有长足的发展,改变了过去"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饮水不清"的落后状况,交通方面,新建一批地方公路和上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2165公里,通车密度为46.1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 和95%以上管理区通汽车;新建和扩建了两个5000吨级泊位码头,港口码头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通信方面,全市现有电话交换机32万门,比建市前增加了22倍,开通了10万多户移动电话和12万多门无线寻呼通信终端,1994年底,该市已进入全国邮电通信先进百强市行列。

  能源建设方面,新建扩建一批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厂,全市发电装机总量1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9亿度。全市日供电量比1987年增长6.1倍。市政建设迅猛发展,从过支仅有3条马路、住宅多为无规划私建,到一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拥有汕尾大道等27条(段)高级道路。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汕尾市城乡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建市之初,市区建设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现在市区建设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11年间市区从一个沿海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一座初具中等规模的滨海城市。一批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在市区和重点镇拔地而起,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已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城镇居民住上了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与功能齐全的购物广场、娱乐设施相配套。农村里大批优雅别致的小洋楼正在悄悄地代替昔日破旧不堪的农村平房,村容、村貌也了发生了xxxx的变化……

  基础建设长足发展

  汕尾交通、通信、能源、供水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特别是建市11年,市区自来水日供能力由建市的0.6万吨增至9.5万吨,县城和主要城镇的供水能力也都大大提高;市年供电量从1988年的1.5亿度增至1998年的7.3亿度;全市现有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32万门,移动电话10万多户,邮电通信进入全国通信"百强市"行列;改建和新建地方公路、上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165.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6.1公里/平方公里,市至县、县至镇、镇至管区的通车率达100%;建成一批1000---5000吨级码头。

  工业经济欣欣向荣

  汕尾市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和加速了工业的发展。汕尾建市以后,以"三资"、"三来一补"企业、乡镇企业为突破口的工业建设全面拉开。从此,汕尾的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稳定发展的时期。目前,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项目已在汕尾扎根、开花、结果,形成了以电子、家电、服装、食品、饮料、制鞋、化工、工艺等多种行业的工业体系。1998年,全市工业产值103亿元,比1987年增长16.8倍。

  海洋经济方兴未艾

  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内陆江河纵横,塘库密集,各类xx水域面积1.39万公顷,其中可供淡水养殖面积1.30万顷。有碣石、红海两大海湾,海岸线长达302公里,大小岛屿92个,岛岸线长45公里,面积2.92平方公里,大陆架内海域面积2.39平方公里,是海捕渔船的主要作业场所。10米深等深线内浅海、滩涂6.96万公顷,其中可供海水养殖面积3.30万公顷,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2.11万公顷。主要的海洋经济水产品种有20种。海洋渔业是汕尾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全市拥有10个港 口,其中汕尾、甲子港是国家外贸口岸和国家一级渔港,碣石、马宫港是国家二级渔港。汕尾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开发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水产养殖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初具雏型,经济实体迅速发展,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20个海水养殖基地和18个淡水养殖基地,基地面积2.3万公顷。

  海捕业发展迅速,年平均投入更新改造渔船等项目的资金近1亿元,渔船功率、吨位逐年增加,捕捞技术不断改进,捕捞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渔港后勤配套不断完善,渔港功能进一步得到改善,为渔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海洋综合管理也取得了较大突破,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农业经济硕果累累

  汕尾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以农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才得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尤其是1988年以来,汕尾市按照"农业要增产、农民要增收、农村经济要发展"这个目标,紧紧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这一主题,加快了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建成了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果、 "两鱼"(甲鱼、鲍鱼)、禽畜、蔬菜等集约化、规模化"三高"农业产品基地,形成了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摸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1998年农业总产值比1987年增长183.3%,每年平均增长9.9%。

  对外经济迅速发展

  汕尾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实行"让利招商、优惠招商、以商招商、服务招商",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至1998年,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2164宗,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是建市前历年总和的22倍;外.贸累计出口总值14亿美元,是建市前历年总和的18倍;全市批准成立"三资"、"三来一补"企业1490家,外贸企业38家;巩固发展了130多个出口生产基地;利用外资的产业已由加工工业拓展到"三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外贸出口市场由 港澳地区扩展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加强了该市对外交流和合作,提高了 汕尾 知名度,促进了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

  个体经济蓬勃发展

  以来, 汕尾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1988年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有关决定,加强了组织、引导和扶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放宽限制,并从公开办事制度、简化xx登记程序、优化经营环境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大大促进了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个体私营经济在 汕尾 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汕尾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汕尾市个体私营企业由初期的商饮服务业、手工业、资源型加工业逐步向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运输、建筑、房地产、“三高”农业领域拓宽,而且还延伸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告、信息等领域,并在竞争中规模日益扩大。截至1998年底,全市有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 3.05万户,注册资金3.64亿元,私营企业1580家,注册资金10.06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职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211家,1998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20.2万人,全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8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2.21%,缴纳税金占税收总额的26.1%,经济总量已成为汕尾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汕尾市一批个体私营大户立足海洋、山区资源办实业,尤其是发展了“两鱼”养殖这一特色经济,建市10多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4.5亿元,发展鲍鱼养殖水体1.7万m3,投入甲鱼养殖资金4.3亿元,养殖面积293.3公顷。在“两 鱼”生产中80%以上属个体、私营成分。还有海产品加工、山区种养等个体私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都非常可观,如目前利用海藻工业有限公司,其设备生产能力可达1亿元,是国内同行业中姣姣者。以造渔轮为主的万聪实业有限公司,首期投资2000万元,能建造500t以上渔轮,成为汕尾市{zd0}的确良私营机械制造企业。

  许多个体私营企业日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上水平、上效益、逐步由资源粗加工向科技型、外向型转变,向省外地人、国外市场进军。有相当一部分的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采用不着先进技术,使产品达到国内、国际水平。如陆丰甲子海产速冻厂原只是个粗放型的海产加工作坊。近几年来,企业加大投入,引进美国、日本先进设备,采用“高压、真空、快速、xx”等先进技术,聘请专家当顾问,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产品远销国外市场,近5年来,年均产值分别在1亿元以上,每年缴纳税金近500万元,年均创汇1257万美元。同升鞋厂的运动鞋被指定为24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专用鞋,大哥大西装被指定为26届奥运会中国记者团“{wy}指定着装”。华帝山矿泉水成为首届世界女足赛{wy}指定矿泉饮料,汕尾市陆洋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镍合金玻璃船获得国际帆联国际OP级帆船的技术认证。据1996年调查,汕尾市个体私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占其从业人员的24.7%,科技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2%。1998年月日,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中,已有6户被科技部门认定为科技企业。

  汕尾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和地方拓宽了财政收入。1998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向国家交纳税金8976.8万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26.1%,其中每年交纳税金100万元以上的有10多户。广大个体私营业主致富不忘国家和人民,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据不xx统计,从1988—1998年,汕尾市个体私营企业捐资社会公益事业达数千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6.73万个别,其中1996—1998年3年就为社会待业下岗职工提供了超万个就业岗位,从而大大减少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为汕尾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在北纬20.27—23.28度和东经114.54—116.13度之间。东邻揭阳市,同惠来县交界;西连惠州市,与惠东县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县相连;南濒南海,与香港隔海相望。陆域界线南北最宽处90km,东西最宽处132km,总面积5271km2,(不含东沙群岛1.8km2)占全省总面积2.93%。大陆岸线长302km,占全省岸线索长度9%;辖内海域有93个岛屿、10个港口和3个海湖。汕尾市沿海200m等深线内属全市所辖海洋国土面积 2.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国土的14%。

  汕尾地貌区域为华夏陆台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侏罗纪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地区现代地貌的轮廓。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使汕尾地区表现为断裂隆起和平共处塌陷,产生了侵蚀剥削和堆积,北部上升,南部下降。以后的新构造运动继续抬高,使花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广阔的花岗岩山地,丘陵及台地。

  汕尾地质年代最早是三叠系上统,继而侏罗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列化冲积砂砾层出不穷等组成。经过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构成复杂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多种土类,40多个土属,70多个土种。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全区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zg}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3m,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在,约占总面积的43.7%。

  汕尾境内主要河流有螺河、黄江河、乌坎河和赤石河4大水系,总长252公里,流域面积3613.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9.2%。汕尾境内河水流量大,汛期长,平均径流深1495毫米左右,全市年均产水量达78亿立方米。汕尾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海洋性明显。年均降水量2000毫米。年均温21.8度。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多种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气候·水文·灾情】

  气候 汕尾市地处祖国大陆东南部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秋冬春旱,常有发生,夏涝风灾,危害较重。

  汕尾市气候温暖,多年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平均{zg}气温26℃左右,年平均{zd1}气温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长期约260天左右。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2400mm,最多年的年降雨量可达3728mm。雨热同季是汕尾市气候特点之一,雨季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终于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热量最多的季节,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节,占全年总降雨量85%左右。全市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21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48%,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120千卡/c㎡以上,光合潜力每1/15公顷约7400kg。

  “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也是汕尾市主要气候特点之一。市内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14℃左右,≤5℃低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2.9天,≤2℃低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0.1~0.3天,极端{zd1}气温仅-0.1℃;而最热月7月份的平均气温28℃左右,≥35℃高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0.7~1.5天,极端{zg}气温仅38.8℃,名副其实的冬不寒冷、夏不酷热。据统计,汕尾市夏季长达183天左右,而冬季只有10天左右,真正是夏长冬短。境内春早秋迟,初春在2月初巳经来临,而初秋至10月底才姗姗来到。(气象局)

  由于秋冬春期间的10月至来年3月的平均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5%左右,秋冬春连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由于地形的影响和海岸线较长,汕尾市既是广东省三大中心之一,又是热带气旋影响较多的地区之一,所以夏涝风灾是汕尾市的最主要气象灾害。据统计,汕尾市多年年平均暴雨日数12天左右,最多达23天;另外对汕尾市有影响的热带气旋多年年平均为4.5个;有严重影响的热带气旋多年年平均为0.8个;正面登陆汕尾市的热带气旋多年年平均为0.5个。达到影响标准的多年平均初日为7月4日,最早出现于5月1日(1999年)、最迟出现于8月14日(1975年);多年平均终日为9月22日,最早出现于7月10日(1955年)、最迟出现于12月2日(1974年)。热带气旋带来的狂风、暴雨和海潮,往往酿成风、涝、潮灾害,但其丰沛的降水可缓和干旱,增加水库蓄水,为次年的早稻等农作物生产蓄备丰富的水源。(气象局)

  水文 全市境内集雨面积100k㎡以上的河流有螺河、螺溪、南北溪、新田水、乌坎河、长山河、水东河、龙潭河、鳌江、赤石河、明热河、黄江、西坑水、吊贡水、大液河等15条,其中直流入海有螺河、乌坎河、鳌江、黄江、赤石河等5条。螺河和黄江是汕尾市两大河流。螺河发源于莲花山脉三神凸东坡,自北向南纵贯陆河、陆丰两地,流域面积1356k㎡(本市境内1321k㎡),全长102km,于海陆丰交界处的烟港汇入南海碣石湾。黄江发源于莲花山脉上腊烛山,流经海丰16个乡镇场,流域面积1370k㎡(本市境内1357k㎡),河长67km,年均径流量19.35亿m³,在马宫盐屿注入红海湾。(水利局)

  雨情灾情 2005年进入6月份后,由于受高空槽和强西南季风的影响,汕尾市局部地区出现强降水过程。6月17日8时至24日14时止,海丰县城降雨900mm、公平水库892mm、赤石镇715mm,551mm,陆河县新田镇813mm。其中,20日8时至23日8时72小时间发生了海丰县南门水库降雨612.2mm、公平水库554mm、青年水库539.5mm的特大暴雨。受连日暴雨的影响,造成局部地区山洪暴发、村庄受浸、房屋倒塌、农田受浸、农作物大面积受灾,一些道路和桥梁被洪水冲垮,部分通信、供电、水利设施受破坏,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全市20宗大中型水库中有5宗超防限水位、排洪的有7宗,25宗小型水库超防限水位排洪。其中海丰县海城、城东、赤石、梅陇、公平、平东,陆丰市大安、西南以及陆河县河口、新田等镇受灾比较严重,特别是海丰县赤石、梅陇等镇22日8时至23日8时,降雨234mm,导致赤石镇5个村委22个自然村、鹅埠镇5个村委18个自然村、海城镇莲花山区7个自然村上水受浸,水深达2.6m。海丰县红花地水库(中型)主坝左坝靠近山体结合部第二级平台排水沟左测出现管涌一处,直径20~30公分;红阳水库主坝体出现牛皮涨、新填筑坝体接触面出现裂缝;平东镇九龙背水库(小二型)出现牛皮涨等险情。其中21日凌晨,海丰县平东镇日中居委陈塘村一间无人居住的旧房屋突然倒塌,压倒相邻的另一间村民新房屋的东墙体,导致屋内2死2伤的事故。据统计,受大暴雨的袭击,全市受浸村庄77个,受洪水围困群众2.5万人,受浸农田2.4万公顷,受浸水果面积1.58万公顷,受浸养殖面积1266.67公顷,房屋受损865间,倒塌344间,受损水利设施202宗,受损道路12宗,受损桥梁9宗,受损输电线路38km、通讯线路30.5km。全市直接经济总损失3亿元(其中:农作物损失2.23亿元,水利设施损失2527万元,交通、供电、通讯设施、水产养殖、房屋倒塌等损失5882万元)。

  除陆河外,通用海陆丰话,属闽南次方言。其中海丰和城区口音基本一致,但与陆丰口音有所区别。陆河大部分地区,陆河以外部分地区使用客家话,属客家方言粤台片新惠小片。文化方面既受港澳大都市文化影响又保持着海陆丰传统习俗。

  戏剧: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

  民间文化:滚地金龙、陆丰皮影戏;

  * 5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舞:、、、陆丰皮影戏、河田高景、陆丰甲子英歌舞

  * 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炉 汕尾9项目全入选

饮食习俗


   海陆丰地区的饮食习惯与闽南接近,同时又受广州地区的影响,渐渐地汇两家之所长,风味自成一格。近年来新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华,声名大振,成为闻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调技艺以焖、炖、烧、炸、蒸、炒、泡等法擅长。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zj1}特色。味尚清鲜,郁而不腻。爱用鱼露、沙茶酱、梅糕酱、红醋等调味品。风味名菜有烧雁鹅、护国莱、清汤蟹丸、油泡螺球、绉纱甜肉、太极芋泥等...

通用译名


   汕尾是侨乡,汕尾籍侨胞,主要旅居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但凡侨乡,总有侨社通用英语译名,比如福建的侨社英语译名为 Hokkien、为 Teochew、客家为 Hakka、为 Fuichiu等。一般在海外国家的侨民,会以自已的家乡口音来拼写家乡译名,但是侨民在上海、香港、麒麟这种华人为主的地方,则变成以上海、香港、麒麟当地的方言来译写乡名。台湾省有为数不少以为母语的客家人,一般被认为是台湾的本省人,不算汕尾侨民。台湾省祖籍海陆丰地区的,大多为客家人,几乎没有鹤老人。

  祖籍汕尾的华侨,对家乡的通用译名包括:Shanmei、Hoifung(海丰)、Lukfung(陆丰)等三个单词。如果按汕尾原乡的主流语言福佬话来拼,汕尾海陆丰的地名会被拼成:Soaboi、Haihong、Liokhong,但是这些纯粹是假设性拼写,并没有被真正使用。这是因为大量旅居香港的汕尾籍华侨,影响了其它各国的汕尾籍华侨。海外的汕尾籍华侨,常常加入惠州十属会馆,包括海丰、陆丰、归善、紫金、龙川、连平、河源、博罗、新丰、龙门等十个县。但旅港的汕尾籍,则被认为是潮州人(Chiuchow Hoklo Clan)。

  流行于海外汕尾籍华侨社会的故乡译名,没有使用故乡主流的乡音福佬话,而是采用了广府话音译,这与海外广肇帮(Canton)、福建帮(Hokkien)、帮(Teochew)是不同的。与此类似的有北缘的丰顺,当地主流方言是客家话,但丰顺籍华侨通用的译名为潮州音的 Hongsoon,而不是客家音的 Fungshun,因为丰顺籍华侨多数旅居潮侨为主的泰国,并加入当地的潮州会馆,受影响大多能讲潮语。

  虽然不是汕尾当地主流方言译音,但粤语不算汕尾的外来语。市区红卫管区以及城区,有一大部分深海渔民操粤语。其实,由于汕尾毗邻珠江三角洲,又毗邻香港,加之香港电视节目的影响和省内人口流动,当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一辈,大多具备粤语交际能力。

  水产、矿产、水力和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

  汕尾水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广东省xx的渔场之一。龙虾、膏蟹、鲍鱼、鱿鱼等名贵水产种类繁多,渔业产值居全省之首。境内鱼、虾、蟹、贝、藻类齐全,渔业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 一般具有捕捞价值的鱼类达200多种。大量生产的有蓝园参(池鱼)、海鲶(赤鱼)、竹夹鱼、鲇鱼、大眼鲷 (目鲢)、大甲参、石斑等。甲壳类有墨吉对虾、近缘新对虾等。贝壳有近江牡蛎(蚝)、翡翠贻贝、蓝蚣等。藻类有广东紫菜、鹅掌茶等。

  主要有花岗岩石料、石英玻璃砂、高岭土以及硫铁矿、铁、钨、锡、铋、铜、铝、锌、硅石、水晶石等。高岭土储量达8000万吨,其三氧化二铝含量大于 40%的约4000万吨以上。优质石英砂资源更为丰富,储量达 2000万吨以上,含硅量达98%,均具有开发利用的良好条件。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莲藕、茨菇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桔等29科 42种。香炉桔是汕尾市特有的优良无病苗木材料。

  造船、轻工业和手工业发达,鱼钩畅销国外。市区三面临海,依港而立,海运四通八达,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口岸之一。具有亚热带海滨独特风光,有“广东沿海旅游黄金海岸”之誉。

  土特产品 [汕尾市区] 海鱼、海盐、龙虾、膏蟹、鲍鱼、鱼钩 [陆丰市] 海鱼 [海丰县] 海鱼、海盐 [陆河县] 柿饼、青梅、黄榄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汕尾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0个街道、42个镇。

  汕尾市 面积4838平方千米,人口359万(2008年)。

  城 区 面积 421平方千米,人口 12万。邮政编码516600。区人民政府驻香城路。

  陆丰市 面积1681平方千米,人口194万。邮政编码516500。市人民政府驻东海街道。

  海丰县 面积1750平方千米,人口 102万。邮政编码516400。县人民政府驻海城镇。

  陆河县 面积 986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516700。县人民政府驻河田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8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8年底。*

  名胜古迹

  

  旅游区

  

  碣石玄武山

  海丰

  

  旅游区



郑重声明:资讯 【广东省《汕尾市简介》_灵枫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