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端砚_老土大红_新浪博客

                                          一方端砚

    今年与开古玩店的两位朋友,只通过一次电话,还没有时间聚首。在上次通话中,一位朋友告知,店里新收几方砚台,都是普普通通的、不贵重,有空过来看看。

    星期日上午,吃过早饭,我与妻上街,先闲逛了一阵,然后蹀躞进入朋友古玩店。小店是两位朋友合伙开的,他们是同事,都是工程师,在私人公司上班,收入都还不错。这个小店,他们业余经营,主要出售些名家字画、明清瓷器、紫砂壶、老家具等,东西xx的不多,但大都货真价实,年代到位可靠。他们开店,主要也是由着兴趣爱好,经济回报还在其次。

    我们进了店门,朋友葛君正与他的两位朋友打牌,中年男子是做古玩生意的,30岁左右年轻的也是常客,在为他姑妈家企业跑业务。见我们来,他们牌也不打了。闲聊几句,中年男子就走了。葛君打电话,叫丁君过来。

    刚进门,在葛君与朋友打牌之际,我已扫瞄过店中陈列。最吸引我、让我心动的,是靠近门口桌上,放着的一方硕大砚台。这个砚台呈梯形状,大约长25厘米,小头宽10厘米,大头宽15厘米,高8厘米,重6千克。砚墙上方,雕刻了精致生动的几朵流云,一对飞龙舞凤,一只布雨龙,以及12个石眼组成的珠球。砚堂浅灰色,与黑色的砚石形成一定色差,上面还密布11个石眼,其中有2个靠砚壁的,与砚墙等高。砚背也有16个石眼。砚墙外壁,突兀不平,斧砍錾凿,是有意为之。整个造型,浑朴大气,精致与粗犷,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一定要拿下!”我已下定决心。“什么价?会不会很高?”我心中没底。

    这时,丁君过来了。外面下起了阵雨。今年的春雨,似乎比往年多,三天两天下,断断续续,没完没了的。

    我们喝茶,寒喧,交流收藏心得。自自然然,也就聊到这方砚台。丁君说:“这块端砚,块头倒不小,但砚材不是很好,因为它既不是紫端,也不是水坑里的,年代大概不出国民。”并随口报了个价钱。

   “我要了。”听到这个报价,我心里的石块落地了。如果是精明的买家,哪怕是能够接受的价格,往往也要压个价。我觉得丁君没有乱开价,而且这个价还远低于我的心理价位,所以也就没有再还价,爽快地答应了!

    我买东西,只看大方向。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甚至让对方无利可图,我做不出来。我认为,一个人太精明了,脸上聪明毕现,肯定会让人家多个心眼,提防着。人要有大智慧,不要玩小聪明。吃点小亏,往往是好事,会让你捡大便宜。你好我好,各得所需,何必争得面红耳赤,坏了大家的兴致呢?收藏,玩的是快乐。况且以后还要打交道,你价格适当高点,人家有好东西,才会首先想到你。

    我猜测,丁君对这块端砚,要么是认识不够到位,要么就是购入价,实在太低,利润的空间,已很可观了。对方“疏忽”,你“捡漏”;对方“忽悠”,你“吃药”。捡漏也好,吃药也罢,你得承受,怪人不得。这是知识的打擂,这是眼力的较量,公开公平公正,输赢转瞬之间,你不服还不行。收藏的乐趣,收藏的魅力,也就在这儿。

    中午丁君硬是要请客。我们五人在附近小酒馆,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谈兴甚欢,酒足饭饱,不亦乐乎!

    结完帐,到古玩店。我和妻包好端台,带上,告辞,回家。

    在家里,我仔细研究,审察确认后,才告诉妻,这方砚台,是上好端砚。

    首先,石品是名贵的蕉叶白。砚堂蕉叶白处细嫩,石质较软,易于发墨。砚墙左右两旁,还有明显的火捺纹饰。凡端石是蕉叶白的,周围必有火捺。

    其次,石眼如此众多,十分罕见。这方端砚,砚堂、砚墙、砚背共有39个石眼,这些高眼、低眼,活眼、瞎眼,像天上的星斗,装饰着美丽的天空,具有较高的欣赏审美价值。古代文人以石眼为宝,有石眼的端砚价高一筹。

    再次,年代不应低于民国。观其雕工纹饰,更可能是清代中晚期的。

    端砚是我国四大砚之首。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端石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石发现于唐代武德年间。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端砚制作过程复杂,工序繁多。主要分采石、维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上蜡等工艺过程。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一方端砚_老土大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