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第二节笔记_老马_新浪博客

第二节  分工与机器

在第二节中,需要注意的是分工和机器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与本节对应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选集{dy}卷第56-68页)的相关内容,及《共产党宣言》{dy}章的内容。

    “在 蒲鲁东先生看来,分工是一种永恒的规律,是一种单纯而抽象的范畴。所以,抽象、观念、文字等足以使他说明各个不同历史时代的分工。种姓、行会、工场手工业、大工业必须用一个分字来解释。如果你们首先将‘分’字的含义好好加以研究,将来你们就不必再研究每个时代赋予分工以某种特定性质的无数影响了。”在xxx看来,情况则相反。恰恰是分工的历史发展决定了人们所理解的,必定是特定时代的分工。

分工与工厂结构和社会结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和工厂的内部结构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社会也有它的分工。如果我们以现代工厂中的分工为典型,把它运用于整个社会,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为了生产财富而组织得最完善的社会,毫无疑问只应当有一个起指挥作用的企业主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将工作分配给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可是,实际上情况却xx不是这样。当现代工厂中的分工由企业主的xx详细规定的时候,现代社会要进行劳动分配,除了自由竞争之外没有别的规则、别的xx可言。”

分工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分工:“在宗法制度、种姓制度、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下,整个社会的分工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这些规则是由哪个立法者确定的吗?不是。它们最初来自物质生产条件,只是过了很久以后才上升为法律。分工的这些不同形式正是这样才成为同样多的社会组织的基础。至于作坊内部的分工,它在上述一切社会形态中很不发达的。”

“甚至下面一点也可以确立为普遍的规则:社会内部的分工越不受xx的支配,作坊内部的分工就越发展,越会从属于一人的xx。因此,在分工方面,作坊里的xx和社会上的xx是互成反比的。”

“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各阶级的社会地位的改变、被剥夺了收入来源的大批人口的出现,这就是工场手工业形成的历史条件。……工场手工业并不发生在古老的行会内部。主持现代作坊的是商人而不是从前的行会师傅。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之间几乎到处都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积累与积聚,发生在作坊内部分工发展以前。工场手工业不是将劳动分解并使专业工人去适应很简单的操作,而是将许多劳动者和许多种手艺集合在一起,在一所房子里面,受一个资本的支配。”

“手工作坊的益处并不在于真正的分工,而是在于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费用等等。16世纪末17世纪初芬兰的工场手工业几乎还不知道分工。”

“劳动者集合在一个作坊是分工发展的前提。”

“真正的机器只是在18世纪末才出现。”

“机器是劳动工具的集合,但决不是工人本身的各种劳动的组合。”

机器发展的历史:“简单的工具,工具的积累,合成的工具;仅仅由人作为动力,即由人推动合成的工具,由自然力推动这些工具;机器;有一个发动机的机器体系;有自动发动机的机器体系——这就是机器发展的进程。”

“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割的,正如政治领域内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私人利益的分化不能分离一样。”

分工与机器的相互促进:“工具积聚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并且反过来也一样。正因为这样,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使分工加剧,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剧也同样引起机械方面的新发明。

“在英国,机器发明之后分工才有了巨大进步,这一点无须再来提醒。例如,织布工人和纺纱工人过去多半是至今我们还可以在落后国家里看到的那些农民。机器的发明完成了工场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前结合在一个家庭里的织布工人和纺织工人被机器分开了。由于有了机器,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例如:英国加工的羊毛,德国加工的是麻,法国加工的是丝和麻,东印度和黎凡特加工的则是棉花等等。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xx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zh1},机器对分工起着极大的影响,只要任何物品的生产中有可能用机械制造它的某一部分,这种物品的生产就立即分成两个彼此独立的部门。”

“在英国,当市场扩大到手工劳动不再能满足它的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于是人们便想到应用18世纪即已充分发展的机械学。”

分工的历史作用:“总之,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简化了作坊内部工人的职能,集结了资本,使人进一步被分割。”

“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

“自动工厂中分工的特点,是劳动在这里已xx丧失专业的性质。但是,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自动工厂xx着专业和职业的痴呆。”

“蒲鲁东先生连自动工厂的这{wy}革命的一面也不懂得,竟倒退一步,建议工人不要只做别针的十二部分中的一个部分,而要顺次做完它的所有十二部分,据说,这样工人就可得到做别针的从头到尾的全部知识。这就是蒲鲁东先生的综合劳动。进一步和退一步也构成一种综合运动,这一点谁也不会表示异议。”

“总括起来说,蒲鲁东先生没有超出小资产者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除了让我们回到中世纪的帮工或者至多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师傅那里以外,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曾(P170)经谈到:人生在世,只要有一部杰作,只要有一次感觉到自己是人也就够了。无论就形式或实质来说,这难道不正是中世纪的手工业行会所要求的一部杰作吗?”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第二节笔记_老马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