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览中国服装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简单点,可以用十二字来概括:“有没有、好不好、值不值、愿不愿”。
在“有没有”时期,服装产品极度短缺,消费者对服装的款式没有特别的要求。流通渠道单一,主要是摊档式的小商品市场及农贸市场,服装企业只要能够生产出产品,拿到市场上就不愁销。
市场上服装产品的不断增多,极大满足了市场需求,企业间的竞争开始进入“产品质量竞争”阶段,“好不好”成了制胜市场的关键要素。这一时期,批发市场成为中国服装产业{zd0}的枢纽,其标志是“广州白马”和“武汉汉正街”。
后来,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质量、功能等因素,开始关注服装的款式、花色等价值体验,“值不值”成为关注的焦点,服装企业间的竞争重心转向“商业价值竞争”,众多服装企业开始自建终端、特许经营、连锁加盟。这一时期的标志是以“雅戈尔、金利来”等为标志的专卖店的兴起。
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和扩大,这部分高消费群体更多追求的是服装的附加值,希望能在精神、情趣、品位上获得满足,“愿不愿”成为抓住这些人的关键。服装企业间的竞争向金字塔的顶端位移,进入“文化价值竞争”层面。这个时期的标志是“上海外滩三号”,许多{sjj}xxxx荟萃于此,如:迪奥、阿玛尼、古奇等。
20多年来,纺织工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使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营销方式发生了广泛的变化。纺织行业信息化起步早,应用面宽,有广泛基础,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但其间随着企业效益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很大起伏,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一、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978-1985年)
纺织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上海手套一厂手套机计算机群控。1978年,我国纺织业就开始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如上海国棉22厂、上海织布六厂部分机台使用国产计算机进行织机监测。1980年,国外微型计算机(如Z80微机)用于北京国棉一厂库存管理、北京国棉三厂实验室数据处理。
随着PC机、单板机等技术的出现,一些试点企业开始建立整个车间的监测系统和单项管理信息系统,如京棉一厂与北京纺织研究所、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设计院等单位合作,开发了织布车间监测系统、细纱车间监测系统,后来开发了基于微机局域网的管理系统,在“六五”期间影响很大。
在此期间,国外服装CAD系统开始引入,自动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始在化纤和印染企业应用,与其他行业相比,作为制造业的纺织行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早,应用面涉及管理、辅助设计、自动监测和自动控制,为后来的应用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应用推广阶段(1986-1995年)
“七五”、“八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应用得到普及推广。据1990年和1996年行业管理部门的两次调查,开展信息化项目的企业占当时企业总数的25.8%,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达到52%-56%,遍及棉纺、化纤、纺机、印染、针织等行业,几乎全部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近60家,约70%的项目属于管理信息化,形成了一个高潮。MIS取得显著效果的有棉纺行业的山东临沂棉纺厂、山东曲阜棉纺厂、上海十二棉、石家庄一棉、石家庄四棉、湖北蒲圻棉纺厂、沙市棉纺厂、郑州五棉、郑州六棉、洛阳棉纺厂、大连金州棉纺厂、青岛六棉、邯郸三棉、西北四棉等;针织行业有北京三针、天津针织厂、上海十二针等;化纤行业有仪征化纤厂、营口化纤厂、鞍山化纤厂;纺机行业的经纬纺机厂、上海二纺机、郑州纺机厂、纺科院化机厂;以及北京毛巾厂、包头鹿苑羊绒厂、常州东风印染厂等。项目一般采用微机局域网或多用户小型机模式,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应用软件。国内财务管理软件逐步为企业所采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MRP、MRPII等软件产品首先进入纺机企业,其中经纬纺机厂应用较为成功,棉纺厂也实施过一些试点项目,但未得到推广。自动监测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进展,但未能形成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技术和产品。
纺织CAD的应用体现了明显的行业特点,除了机械设计外,还开发出了提花纹织、织物组织、印花图案设计和分色描稿、电子绣花、服装设计和排料、电子测色配色等多种技术。特点是应用面广,普遍投资不大,但效益最显著。如北京长城风雨衣厂的服装CAD和排料系统,无锡人造毛皮厂织造准备CAD,陕西第二棉织厂的提花纹织CAD,杭州丝绸印染厂的印花花型CAD,大连印染厂的测色CAD等应用较好。自动控制方面一直稳步开展,尤其在生产过程连续性的企业,开始开发和使用小型集散式控制(DCS)系统和可编程控制器(PLC)。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兴起的微机技术普及推广的热潮,对行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应用领域和项目之间缺乏联系,系统之间信息很难共享。更深入地分析,由于缺乏先进成熟的管理思想指导,企业需求不明确,总体规划未受重视,许多项目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转变阶段(1996-2000年)
纺织工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九五”以前一直是国家立项,和企业一起投资,企业实施。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逐渐过渡到企业成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根据自身的切实需求,自主选择项目,完成了变被动为主动的根本性转变。据一次不xx调查,xx约占整个项目投资的38%左右,拨款只占2%,绝大部分是企业自筹。
在此期间,由于纺织业连续6年全行业亏损,企业资金困难,因此和其他行业相比,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信息化进程。这种情况从1999年开始出现转变。值得一提的是,纺织CAD的应用,“九五”期间得到大面积推广。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占大多数,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价格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其产值达到1.8亿元。纺织行业作为国家CAD推广的四个重点行业之一,建立和扶植了7个推广中心和15个示范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些MIS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观念和认识的问题、选择开发商和软件的失误、企业的技术人才流失等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很好的系统,经过验收鉴定后,却停止了运行。随着ERP概念的引入和普及,新开的项目注意到这些问题,开始采用商品化MRPII、ERP软件,如山西三维集团、北京李宁服装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好经验。
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纺织行业信息化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1997年,纺织信息中心建设了“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向全行业提供信息服务。据2000年底统计,纺织生产企业建立网站的有6000多家,提供行业信息服务的网站有100多家。由于出口占据了整个纺织行业相当大的比例,电子商务的运用将为广大纺织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因特网技术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开发工具,逐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问题,使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4、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在2000年纺织全行业整体扭亏之后,尤其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九五”期间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家用纺织品)、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
最近两年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很快,尤其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据不xx统计,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实施ERP系统,遍及棉纺、毛纺、针织、化纤、纺机、服装等各个行业,系统的开发方式正在从自行开发、合作开发逐步转向购买商品化软件。黑龙江龙涤集团ERP系统,紧密结合了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再造和业务流程重构,建立了有效的制约制衡机制,取得了两千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保定天鹅化纤与国内厂商密切合作,在信息高度共享和集成的基础上,达到了全面统一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整体管理决策水平。山东德棉、深圳中冠、深圳捷德纺织、杉杉服装、安徽飞亚、无锡一棉、江苏利泰、厦门翔鹭、北京绅士等数十家企业都搞了MIS或ERP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仪征化纤、上海三枪、洛阳白马等也正在实施。
目前的监测系统普遍与管理系统结合,更有效地利用实时的监测数据,收效更好。发展方向是建立集管理与监测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一些化纤企业广泛应用了集散式过程控制系统,如连云港氨纶、丹东化纤、吉林化纤、山西三维等,显著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其中国产化装置和组态软件的比例正在提高,有利于小型化纤厂的应用。
二、2010年我国的纺织品市场现状
由于市场的开放,出口纺织品数量的增加,现行标准已不能满足产品质量和市场变化的要求。大多数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以及有出口任务的企业,采用协议标准,按供需双方的协议合同考核和验收产品。而习惯于依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声称没有标准制约了企业的产品开发。
纵观国内纺织品市场尤其是制成品和服装市场上涌现出的很多被消费者认可的xx产 品,其生产企业无一不是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检验制度,无一不是采用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xx产品是以优良的产品质量为基础,以高水准的标准为支撑,这些共识和实践对促进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纺织工业的发展相适应,我国纺织标准化工作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取得不小的成绩,纺织标准化工作为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表现在:
1、从纺织材料到制成品和服装的标准已形成体系和规模。截止2002 年底,共有纺织品和服装标准885 个(不包括纤维原料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83个,纺织行业标准502个,形成了以产品标准为主体,以基础标准相配套的纺织标准体系,包括术语符号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物质标准和产品标准四类,涉及纤维、纱线、长丝、织物、纺织制品和服装等内容,从数量和覆盖面上基本满足了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和贸易需要。
2、纺织品标准的采标率列为前位,基础标准与国际接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对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国内平均水平约为44%,而纺织品的采标率达80%。ISO中有关纺织品和服装的标准约有280多个。纺织行业对这些国际标准进行了研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或已列入年度采用计划。除采用国际标准外,还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标准、英国标准、德国标准和日本标准等。特别是基础的、通用的术语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使制定的国家标准达到了国际标准或相当于国际标准的水平。
本文出自武汉文化衫http://www.11efu.com/武汉海通常年备有大量空白汗衫,文化衫制作、广告衬衫 企业宣传衫 空白广告衫。现货供应。信息发布:huayishuma11efu
3、各类标准发挥了巨大作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标准,对统一纺织工业科技术语、统一纺织材料和产品的检测手段、统一规范产品的性能指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依据这些检测方法试验出具的数据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而且也得到了国外客户的认可,对纺织品贸易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制定的大量的纺织产品标准,适应了产品的发展和需要,解决了无标生产的问题,为企业的大量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技术依据。
4、企业的标准化理念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从1989年《标准化法》实施以来,企业的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参与标准化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但是,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标准体制和标准内容逐渐显现出了其弊端,具体表现在:
1、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纺织产品标准是生产型的,标准的制定以指导生产为主要出发点,技术要求与生产工艺紧密相联,指标定的过细过死,特别是标准的制修订速度滞后于产品的开发速度。有些企业认为标准水平太低,而有的企业却认为标准指标过高,形成了对标准的不同要求和评价。
2、随着纺织制品的成品化成为趋势,消费者对服饰和家庭装饰水平要求的提高,原料质量与制成品质量不配套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面料标准的色牢度差,水洗尺寸变化率大,缺乏实用性能考核指标等,由于标准不衔接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消费者的投诉难以得到解决。
3、以前采标的指导思想是结合中国国情,考虑到国内现有设备和工艺条件,因此使我国采标的多数标准为“ 非等效”或“参照”。除基础标准接轨程度较高外,尽管有不少的产品标准前言中写明是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但仅有少数指标甚至个别指标与国外标准一致,或采用的试验方法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因此,大多数产品标准的指标和水平没有真正与国外接轨。
4、由于市场的开放,出口纺织品数量的增加,现行标准已不能满足产品质量和市场变化的要求。大多数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以及有出口任务的企业,采用协议标准,按供需双方的协议合同考核和验收产品。而习惯于依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声称没有标准制约了企业的产品开发。
5、与国外标准水平有差距。由于标准的职能不同,标准技术内容,如在考核项目的设置上,在性能指标的水平上等均有一定的差距。
三、我国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服装行业目前已经呈现出整合、调整和提升的趋势,进入更加复杂的经营竞争格局,已进入产业、品牌、商务、文化、社会以及资源价值、商业规则和社会责任的系统复合经营的深度竞争时代。传统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经营、配套服务以专业细化形态继续发展;而品牌经营使服装制造商和经营商将淡化传统的设计、制造和销售模式,品牌复合运作和品牌商业模式将成为品牌运营的轨道。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趋势:
(1)产业转型加剧
服装行业作为传统产业,近年来淘汰率明显上升,企业数量增长时代已经基本结束。服装市场升级对产品供给数量的要求大大降低,大多数企业已经从产品营销转向商品营销,个别企业已经走向文化营销,即强调产品的形象,品牌口碑和附加值。众多品牌服装企业在一线城市、省会和重点城市开设了专卖店、商场专柜,占据稳定的市场,但仍需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渠道的纵深延伸。
(2)品牌和市场细分时代到来
伴随着新一轮国内服装市场重新“洗牌”,品牌和市场细分已不仅仅局限于品种、档次、区域的细分,更表现在以产品风格和消费群体的深度细分,深度细分的竞争焦点是文化、创新和研发,市场细分不仅仅为品牌生存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也为企业的多品牌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国际品牌加入竞争队伍,市场细分也成为民族品牌生存发展的迫切需求。
(3)服装品牌商业发展活跃,国内外品牌商业竞争全面展开
服装品牌是整个服装行业的风向标,也是服装商业金字塔的塔尖。服装品牌的商业表现,往往带动整个行业的商业潮流;服装品牌的高商业价值,给具有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通常服装加工环节,只能获得服装品牌10%~20%的商业价值;商业渠道运营,能够获得服装品牌的30%~40%的商业价值;而品牌运营,则可拥有40%~50%的商业价值。
中国的服装品牌多以生产制造为主,少数基于商业流通起家的服装企业,给中国商业资本带来了新气象。目前国外一线品牌已进入中国,国际二、三线商业品牌通过开设大型自有品牌专卖店的模式抢占市场,国内外品牌的竞争全面展开。
(4)产业供应链发展趋势更加成熟
21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强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世界性企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供应链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并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活动加以协调和整合,使企业能以最快的速度将设计由概念变成产品,及时、高质量、低成本满足用户需求,从而增强各企业的供应能力和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性壁垒的减少,国际运输和通讯成本的持续降低,使得世界各地的市场变得更加容易进入,供应链管理的条件更加成熟。许多公司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积极联络上下游企业,整合、协调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不断扩张自身的供应链环节,增强企业和供应链竞争力,寻求更多新的收入来源,占据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在我国服装行业内部,很多企业也在努力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营造电子商务环境,增加新的业务能力,外包非主导业务,整合、延伸供应链,大大增强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5)中国大市场与市场多元化
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地大物博”。对于许多没有本土化的跨国公司来说,却是噩梦开始的地方。从北京,到杭州,到南京,到武汉,到西安,到兰州,到银川,{zh1}到西宁,这八个省会城市基本代表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八个不同的市场层次。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状况,跨国公司制胜全球的“品牌模型”、“赢利模式”和“营销策略”根本无法快速复制。
如果将中国大市场模型化,那么,从横向来看,根据城市的经济水平、需求层次、成熟程度等要素可以简化为四大板块:一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二是以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三是以兰州代表的二、三线城市;四是以西宁为代表的四线城市。
从纵向来看,根据气候、人文、饮食、环境等要素也可以划分成四个板块:一是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寒冷城市;二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部干旱城市;三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四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南方湿热城市。
华夏子孙另一个可以傲世的地方是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消费习惯、需求状况大不相同。在中国,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各年龄段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在一些象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青年人的比重较大,而一些象四川等相对人口众多,还较贫穷的地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流动性很大,各年龄段的比重变动很大。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人口构成的复杂性。如果从人均收入上来结构中国市场,那就更加复杂了,在中国相当一部分收入都处于边缘地带,隐性收入的比重较大。东部与西部,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巨大,三倍、五倍不稀奇,有些城市甚至相差十几倍。
(6)国内市场成为企业发展重点,竞争加剧
受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服装出口数量增速明显放缓。据海关统计:2007年服装、梭织服装、针织服装出口数量增幅分别较2006年同期回落了约9.74%、8.49%和10.65%,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2007年比重下降至41.33%,5年内下降了10%,内需增长已经超越了外贸增长速度,国内需求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较2007年下降10.7%。由于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2008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受阻,上半年的个别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全行业约2/3的企业一度出现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资金紧张、产品积压等问题较为严重。2009年1-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呈现下降趋势,同比下降10.88%。
2007年我国服装内销市场活跃。2007年我国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继续保持较高幅度增长,销售额较2006年增加了23.26%。服装零售的年度总量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同比增长率继续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年度增长率,说明纺织品服装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是稳步增长的。2008年纺织服装外销市场需求变脸,内销市场平稳走强。我国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服装类产品同比增长25.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8月,国内纺织零售额累计298.6亿元,同比增长11.09%;服装零售额累计1,999亿元,同比增长21.28%。除2月外其余月份的零售都保持了正增长且逐月扩大。8月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23.96%,创下了2008年10月来的{zg}增速。来自全国规模以上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的零售数据表明,5月份以后,服装零售额增速达到25%以上,特别是10月份以后是服装业的传统旺季,服装内销增速继续攀高。
(7)中国服装产品与经营的一体化
“中国是服装大国,却不是服装强国”已成各界共识。“大”的意思实指中国只不过是个“服装制造大国”罢了,这也点透了中国服装行业深层次的结构缺陷。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九成以上的服装企业都是产品、经营一体化的推动式经营,一味地追求销量,势必会造成成本费用上升、利润下降、库存增加的恶性循环。许多服装企业的发家史也极其类似,利用国家、当地政府提供的好政策,抓住机会快速发展,这从国内服装产业的区域板块分布上可见一斑,譬如,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派服装、以杭州为中心的杭派服装,还有以深圳为中心的深派服装。
在销售手法上,多数服装企业都是采取“大流通”模式,一批、二批、三批,层层加价,节节压货,批来批去,许多产品并没有转到消费者的手里,而是滞留在各级流通环节,这种迟缓的产品消化能力,导致厂家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麻木迟钝,日积月累必然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深层次的恶性价格竞争。
在经营思路上,因为长期注重产品,形成了产品思维惯性,一旦现有产品销不动了,就开始研发新材料、新款式、新花色,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线越拉越长,其直接后果就是新产品很快过时淘汰,旧货库存压力加大,促销力度随之加大,反映到市场层面又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的价格战。
(8)加工企业与经销商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中国服装企业纷纷实施了“耐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即借力于广阔的产业资源,将产品制造业务外包,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该模式既可使品牌在短期内实现销售收入的高增长,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同时又可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该模式加速了专业加工企业与经销商的分化,促成了“职业经销商”的诞生和成长。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加工队伍,经销商队伍也在迅速发展壮大。
(9)主题经营与特色经营
微软追求的是希望“世界上每台个人电脑用上微软的软件后变得更加简单、容易、轻松”,福特追求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迪斯尼追求的是希望“每个儿童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蒙牛追求的是“用牛奶强壮每个中国人的体质”,这些国内外xx企业的共同点是用造福人类的“价值观”作为动力源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中国是服装大国,也必将成长为服装强国,但是没有强势的服装{lx}的xx,那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而已。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家中国服装企业能够将这个“服装强国梦”转化为企业的“价值观”,那其中蕴含的巨大推动力必将无坚不摧、无往不利。“神州五号”不是已经载人航天了吗?这在过去,难道不是一个梦吗?服装行业制胜的关键已不再是简单的开个店,因为大家都在那样做了,难道还要继续同质化的老路吗?
服装企业竞胜的关键在于“主题经营”和“特色经营”,这需要把握三个主要节点:
一是独有终端模型的构建,并设计与之相匹配的独有赢利模式,充分发挥模型的张力;
二是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价值{zd0}化运营;
三是用定位、模型、价值、整合的系统结构打造核心竞争力,融产品组合、品牌集成、终端模型的合力攻城掠地。
中国服装产业已经进入“建模时代”和“战略营销竞争阶段”。
本文出自武汉文化衫http://www.11efu.com/武汉海通常年备有大量广告衫,文化衫制作、T恤文化衫、空白广告衫。现货供应。信息发布:huayishuma11e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