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与色彩的运用

光线与色彩的运用

2010-04-24 17:51:14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CBSi中国·蜂鸟网 【合作】 作者:李英杰 李秋弟 2010年04月22日 05:20   

光的原理、光谱、可见光范围

    光是一种能量,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电磁辐射产生一种可以穿过空间的“光子”。光子有能量,但没有重量,大批的光子按一定方向穿过空间,形成光束。光子的能量在其周围产生电磁场,电磁场是看不到的,但通过一些仪器可以测量到。

    光子的运动和产生的电磁场强弱是按正弦波方式变化不定的,这和光子的能量大小也有关系,能量大的光子产生的电磁波频率比能量小的光子产生的电磁波频率要高,光子的能量越大,波动的频率就越高。

光线与色彩的运用

    光的频率一般以单位时间( 每秒) 振动的次数多少来计算,称为赫兹(Hz)。而实际上电磁波频率的范围很宽,我们人类眼睛可以看到的光线在电磁波的家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电磁波每一次振动所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长,这其中包括波长为数百米的无线电波至波长为10- 1 3m的γ射线。人眼只对波长为380~760nm这一狭窄的范围内的光线敏感,而这一部分光即为可见光范围,其频率从低向高依次按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其低端和红外线相邻,xx与紫外线相连。可见光的这种依次排列用色标表示即称为“光谱”。在可见光光谱范围中,不同波长的光所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称之为不同颜色的色光,将全部不同颜色的色光均匀混合后,就形成人们常见的白光。相反,我们也可以用三棱镜将一束白光分解成如同彩虹一般的七色彩光。雨后出彩虹就是这一道理。

色彩的三属性——色别(相)、明度、饱和度

    排列在光谱中的各种色光,在我们的实践中常呈多种变化,为了能了解这些变化,并能科学地艺术地应用这些色彩,我们首先要归纳出决定色彩状况的三大属性,即色别、明度和饱和度。

·色别(色相)

    色别是指各种颜色或色光的名称和属性。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在色谱中,这些色彩之间是渐变过渡的,因而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又可以分出不同色别的不同数量的色彩来。如橙黄、深蓝、浅蓝、紫红……多达无数种,在印刷工人与美术设计师手中,常见一种色谱查阅手册,其分类可达数百种色样。对色彩的这种分辨能力,艺术家与普通人是有很大差别的,每位精通西洋绘画的画家,其眼睛对色彩的识别能力是非常惊人的。而对于我们摄影人,要拍摄出不一般的高水准摄影作品,也需要练出一双高灵敏识别色彩变化的火眼金睛来。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

    按传统绘画理论,明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在不同色相的色彩中可以按人眼感觉到的明暗程度将其分出等级来,如黄色感觉最亮, 橙和绿次之,而紫色显得最暗;其二是指在同一种色相的色彩中,在不同环境与光照下所呈现出明暗不同的差异。须注意的是,这种变化有时光照越强,明度越高, 但色彩有时会感觉更淡,这提示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正确曝光,以及在用电脑调整色彩明度时应注意实际效果。

·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度,也有人理解为鲜艳程度。

    饱和度高的色彩其固有色的特征越明显,鲜艳度也越高,但有时色彩层次会显得不足,明暗变化也会减弱。但饱和度与明度不能同等对待,明度高的色彩,饱和度不一定高。

    在彩色摄影作品中, 色彩饱和度过低会产生昏暗、色彩不明快的感觉,尤其是拍摄出的原始照片,色彩饱和度都不会太理想,需要我们在电脑中适当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将色彩饱和度调得过高,虽然色彩变得xx艳丽,反差也得到增强,但会感觉被摄物色彩严重失真,缺少层次,使画面变得俗不可耐。

色光的三原色

    在对色谱中色光的识别中,人的眼睛生理特点起着重要作用,而人眼对色谱中红、绿、蓝三种色彩尤其敏感,故科学家认为人类视网膜上存在有感红细胞、感绿细胞与感蓝细胞。再通过这三种色光的比例不同混合而又生成其他各种色彩。于是理论上习惯把红、绿、蓝三种色彩称为色光的三原色。色光的三原色混合后呈现出白色感觉,失去这三种色光即感觉为黑色。数码相机中感光芯片(CCD或CMOS)即是根据人眼睛的这一生理特性设计出来的,只有这样拍出的彩色照片才能符合人类的欣赏习惯。

绘画颜料的三原色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以上讲的色光的三原色是从光的透射、反射、直射现象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而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通过对颜料的配制得出另一种结论,他们认为通过对红、黄、蓝颜料的配制使用,可以产生更多的色彩,而这三种颜料混合后又能产生黑色,于是习惯上把红、黄、蓝称为颜料的三原色。如果说色光三原色是从研究光线的直射、反射、透射习性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那么颜料的三原色则可以说是从物体(颜料)对光的吸收习性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理论。但把红、黄、蓝作为三原色也有值得再讨论的地方,我们认为应该先划定对某些色彩的统一称谓,区分品红与红,青与蓝的不同之处,就会认同把黄、品红与青称为颜料的三原色可能更科学。

补色

    从色轮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在环形色轮中相对的两种色彩有一特点,它们如果是色光混合后会呈白色光,如果是颜料混合后会呈黑色或灰色,于是我们就将这样的两种色彩称为互补色,其中一种色可称为另一种色的“补色”。如红和青为互补色,蓝和黄也是互补色。在用彩色负片拍摄时,负片所呈现的物体颜色与实物颜色即为互补关系,如绿叶在彩色负片底片上呈现品红色,人的脸在底片上也是呈现出青色,只有在经过印放照片后才能再一次通过互补色关系在彩色相纸上还原出物体本身颜色。两种互补色在同一画面上出现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也会让人眼看上去有明亮的感觉,这主要是两种互补色在人眼视网膜里有混合后产生明亮白光的效果,我们在实际创作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互补色形成强烈色彩对比,提高画面的明亮度。

消色

    红、绿、蓝三原色色光混合后呈现白光效果;而品红、青、黄3种颜料混合后会形成黑色。但更多情况下含有等量三原色的色光在照射物体时会有不能xx吸收或反射的时候,于是物体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效果,可见黑、白、灰都不含彩色成分,当然也可以说它们包含等量的所有色彩成分。只不过这些色彩都被平均吸收消失掉了一部分,于是我们称黑、白、灰为“消色”。消色本身不带有任何色彩,但它和任何的色彩配置在一起时都会感觉和谐,其本身也显得更加沉着庄重,故生活中成年人都会选择一些黑、白、灰色的服饰装点自己。

    我们在摄影创作中也要善于利用黑、白、灰消色的这一特点,如在彩色照片中,带有一些灰色块的作品有时看起来色彩感更显明亮艳丽;黑白之间会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运用得好又便于我们突出画面中的主体。在摄影界中,舍弃色彩,选取黑白影像表现世界的摄影家至今仍然很多,他们善于利用黑、白、灰制造
多层影将彩色世界抽象为黑白的世界,艺术上表现得十分xx,甚至让欣赏者看后感觉比彩色照片更雅、更庄重、更具艺术魅力。在绘画理论中,常把金色和银色也放在消色的范围之中。但金色在摄影艺术表现中呈现出的应是金黄色,不应属于消色。

色温与白平衡

    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太阳的光线在日出日落时与中午时的色彩也相差很大。对于这些,我们人类的眼睛已经适应,在任何光源下都会认为纸是白色,是红色的。但无论是传统相机中的彩色胶卷,还是中的感光芯片,都不会像人眼这样随光线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如实地记录物体在不同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为了使拍摄出的彩色照片能符合人眼对物体固有色的认识和感觉,我们的设计者必须设法通过相机内影像处理系统去对不同环境下的同一物体的颜色进行适当修正,即设法使物体本来颜色得到适当还原。当然,数码相机拍出的影像还可通过后期的电脑操作对色彩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要熟悉“色温”与“白平衡”这两个概念。色温是衡量色光中含红光与蓝光比例多少的一个度量单位,其本身与温度并没有直接关系。色温低, 含红橙光比较多。色温高, 含蓝紫光比较多。科学家制定的方法是在{jd1}零度(-273℃)时对一黑体(如铁块)进行加热,于是铁块随温度升高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再由红色变为橙色、白色(已成液态),当温度升到6 000℃以上时颜色开始向蓝色区域扩展。于是科学家就把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色光颜色用该温度值作为它的“色温” 数值, 单位用“ K ” 来表示。

    蜡烛光中含红光较多,色温在1 600~1 800K,而白色荧光灯中含蓝光较多,色温高达4 800K;影室用的卤钨灯为3 200K,中午时的阳光大约为6 000K,电子的色温类似中午日光,为5 500~6 000K。在使用传统彩色胶片拍摄时,校正色温使色彩正确还原有3种方法:{dy}种方法是在制作时就将彩色胶卷按灯光型与日光型不同色温分别制造,供不同光源下选用;第二种方法是拍摄时在前加用不同型号的升色温(蓝色)或减色温(橙色)的滤色镜校正;第三种方法是在洗印照片时加用滤色镜进行校色修正。而在数码摄影中,相机上设有一挡“白平衡”调整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修正色彩偏差时,我们知道只要被摄物中的白色物体(包括灰、黑消色)色彩还原正确了,其他颜色肯定也会还原正确,于是我们就把白色物体作为色彩还原的关键参考点,称为“白平衡调节”。白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对色
温进行校正,让被摄物体固有色得到相对的色彩正确还原,只不过数码相机不用滤色镜了,只要通过调整相机上的有关按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初学者实在感觉不好操纵,还可以选用白平衡“自动调整”挡,若还有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放在后期电脑处理时适当校正。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彩色照片并不需要xx地追求色彩{jd1}还原,有时还必须强调现场气氛与环境光的影响。如拍摄日出日落时红光多一些更好看,而阴雨天、雾天带点蓝色调更显优雅与肃静。

书  名  凝固瞬间的艺术——数码白金教程(1DVD)(彩印)
丛 书 名  --
标准书号  ISBN 978-7-115-21820-9
编目分类  TB86 J41
作  者  李英杰 李秋弟 著
译  者  --
责任编辑  马雪伶
开  本  16 开
印  张  22
字  数  621 千字
页  数  327 页
装  帧  平装
版  次  第1版第1次
初版时间  2010年4月
本 印 次  2010年4月
首 印 数  5000 册
定  价  98.00 元


名家巨献
站在摄影创作思想的高度
成就技术与艺术的xx融合

浓缩四十年摄影经验
荟萃四十年作品精华
大师水准,大家风范

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英杰
知名科普作家李秋弟浓情力作

手把手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光盘的讲解方式
教授读者初级摄影本质的知识

DVD教学光盘
{dy}部分:看名家做
  细致演示不易理解的相机操作
  直观解释初学者的困惑
第二部分:听名家讲
  详细阐述摄影鉴赏的必知方法
  以名家名作诠释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的关系

当当网购买链接: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资深摄影家李英杰、李秋弟根据自己多年摄影的经验与体会编写而成的,旨在帮助初学摄影的人系统地掌握摄影的理论与技巧,从而拍出超越常人的高水平照片。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数码单反、使用方法与技巧的实用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数码单反相机的原理与结构,数码摄影曝光与对焦,数码摄影用光与影调控制,数码摄影构图,数码摄影题材分类与拍摄技巧,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以及名家作品赏析等。
  本书配套光盘是长达4小时的、内容实用而丰富的专业讲座,与书中的文字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中,“数码单反相机的应用常识”部分,是面向数码单反相机初学者的操作指导内容,“数码摄影作品欣赏”部分,则属于提高性质的专题讲座,对具有一定摄影经验的摄影师来说,具有开阔眼界,提升层次的指导作用。
  本书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旁征博引,谆谆善诱,引人入胜,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阅读,尤其可以帮助初学者尽快掌握摄影基础知识和技能,迅速提升艺术创作和作品欣赏的品味。


目 录

Part 1 数码摄影器材的原理、选购与操作

数码单反相机的原理与结构 2
 数码单反相机与传统相机的主要区别 2
 数码单反相机的成像原理及拍照过程 5
 数码单反相机的“眼球”—— 6
 数码单反相机的“视网膜”——传感器 7
 数码单反相机的“大脑”——图像处理器 8
 数码单反相机CCD/CMOS的特性与区别 8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光线与色彩的运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