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讲座_袋袋裤_新浪博客

  周五的时候,被院里拉去听了一场讲座,为此还翘了量子力学。本来是不想去的,但是院里规定了,不得不去,而且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再者,这次讲座的是经我们院叶正涛教授联系特别邀请的品翔电子塑胶制品(东莞)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振生先生,所以也就半推半就的去了。

  于是,知道了原来叶教授和蔡先生是台湾人,于是知道了原来台湾与大陆的往来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紧密,但是这些都不是蔡先生讲给我们的,是我在下面用手机百度的。我很诧异的发现,原来一个以《如何从校园走向人生成功之路》为题的报告会可以讲述成一个暴发户的发家史,原来一个讲座可以主讲人只讲一个小时不到,提问时间可以超过一个小时,原来一个主讲人不仅可以不准备演讲话题,不仅可以说不好普通话,还可以看手机、搔头弄耳、断断续续,原来学院要我们去听讲座是因为企业和学院/学院的商业往来不能不给老总面子。于是,我知道了,什么叫中国特色。

  其实比较一下我们学校的讲座,无非三种,一种是学术讲座(A),以“世界xx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为代表,譬如叶正涛教授去年邀请的Klaus Baerner(何云斌老师的导师),作为03年诺贝尔奖候选人来我们学校担任客座教授,一种是公益讲座(B),宣传科学文化环保等,思睿讲坛大部分是这些内容,剩下的是由于某种合作关系(C)(比如个人和某教授的合作,企业/学校与学院/学校的合作以及各个组织拉赞助拉来的等等),好比前面所举的例子。

  A类,永远去的人最少,所以大多安排在思诚厅,但是一般国外教授来讲,还是坐不满,而且去听的大多是研究生以上,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几乎没有,以Baerner教授的讲座为例,只有一个人提问,而且是对外经济的,问的是Baerner教授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不禁想起了在科学网上遇到北师大的一个硕导,她说现在听讲座提问题是很有学问的,所以研究生一般不提,一是不会,二是不敢。关于这个的悲哀性就不再多说了,上次杨振宁去南昌大学讲座的时候,那问题问的让所有人都汗颜,毫无一点科学素养。


  B类,一般去的还是比较多的,学校也一般安排在思睿厅或者三报,但是貌似也只对大一的小弟弟小妹妹比较有吸引力,除非,一是那是大众情人,比如易中天,二是xx企业家商人,比如李开复。像朱英国教授之类的除了相关专业的或者学院/学校硬性规定,自愿去的少的可怜。所谓的励志和如何教大学生赚钱,如何在企业混的如鱼得水才是{zshy}的。

 C类恰恰大多就是这样的类型,而且由于组织(比如学生社团)自身的吸引力去的人也是比较多的。

  没办法,这就是现状,学术的悲哀,突然就想起了一本书的名字:科学敌不过迷信。其实我也想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信星座也不愿信天文?(估计找不出几个不信星座的女生~~)其实我也想问,湖大学生都这样何以建设国内{yl}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其实我还想问,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大学?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讲座_袋袋裤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