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强《快游慢记·红崖 淮水 泰岱》(七)_三一溪_新浪博客
              红崖  淮水  泰岱···(七)

      ——普安诸邵的仕宦治行与艺文声名记

在普安诸邵中,邵元善尤其长于填词作赋,精于诗咏歌吟。他著有诗集《贤奕稿》,阆中陈宗虞(陈宗虞,字子韶,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科进士。由廊署出宪闽中。后迁江浙,皆有军功。尝与铜梁张佳允等以诗结社玉台,以续七子之业。以诗名。)为之作序。可惜此书与众多乡贤的著述大多都难逃湮灭失传的命运一样,现今也没能见到,故不知其篇目及内容之所云尔。唯莫友芝在《黔诗纪略》中不但收录了他的《红崖》一诗,《碧云洞赋》一赋,并且在《佥事邵公元善传》中说,陈宗虞将他的诗品文风“拟以元道州,可想像其风概”。

这里说的元道州者,即唐代文学大家元结也元结: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猗子 。鲁山人。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及第。二年——公元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七年——公元772年入朝,同年卒于)。元结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特别是在他中进士而官的二年后发生的安史之乱中,他亲眼目睹了人民惨遭的战乱之苦,听到了人民渴望安居乐业的强烈呼声。所有这一切,使他深深体会到了“君为轻,民为贵”,“民是国之邦本”的道理。在文学上,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不良风气,开了新乐府的先声,对古文运动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诗品即人品。陈宗虞在《贤奕稿序》中说邵元善的诗风“拟以元道州”,说的虽然是诗,其实说的也是人。是诗人的风骨。元结的为官爱民,廉洁奉公,体察民情,招抚流亡,赈济贫民,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宁可贬官也不刮民的事迹深受人民赞扬。而一千五百年后的涿州那个知府邵大人惩治持强凌弱及隐脱”税收的恶劣行径,平均徭役,为民兴利,以至被诬撤职而蒙冤下到大牢之中的浩然正气,与元结又何其相似乃尔!简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啊!只是我们今天能看到元结事迹的史实与诗文几乎可称完备,而邵元善的这一切更显出了稀罕的缺失。包括堪称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贤奕稿》。

不过由此我却想到了另一方面,即此书可能是邵元善生平诗文作品的集结吧。并且,我从陈宗虞为该书作序的提示省悟到,《贤奕稿》的成书时间,应该是邵元在嘉靖四十四年的“拔幽”之后,身在四川按察佥事的职位上时,而莅临过保宁千户所——今四川阆中市,与陈宗虞以文会友,相知相识,意气相投,而陈宗虞在得以读过《贤奕稿》后有所感触才为之作序的。那地处阆中城北三公里处的玉台山滕王阁颐神洞壁上,至今尚保留着的那幅邵元善的笔迹——书杜甫《滕王亭子》诗的摩崖石刻,就是他现身阆中不可磨灭的证据。

阆中的滕王阁,一如南昌的藤王阁一样,皆是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滕王李元婴亲自督建的,在唐玄宗的时候改称“阆苑” 。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李元婴接任隆州——今阆中,将其作为“宴饮歌舞、狎昵厮养、田猎游玩”的场所。该阁是一座歇山式双垂檐屋顶的唐代风格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阁右是一座四合院的玉台山庄。庄前铸有张飞骑马铜像。张飞手执丈八长矛,神态威扬。阁后侧是青石崖,崖上有人工开凿的两个岩洞。这两个古岩洞皆为道家修炼的场所。洞外的石壁上,有二十余米长的摩崖石刻,刻有历代文人墨客在阆中游滕王阁吟咏抒怀的诗文。邵元善写杜甫《滕王亭子》诗的行书,即是镌刻在这个洞外的崖壁上的。

杜甫曾经两次莅临阆中,在阆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其中的《阆山歌》、《阆水歌》等xx篇章,成为了诗赋阆中的千古绝唱。他第二次到阆中的时间,是在唐代宗时的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的春天。我仿佛看到,他怀着对蜀中胜景的一腔深情,漫步在玉台山腰的滕王阁,当身临那一处处画图也似的风光时,禁不住就触景生情。他徘徊在滕王阁前,捻髯凝眸间,心中顿生出了无尽的感慨。于是乎便借着眼前的美景,一口气从心中吟诵出了两首诗: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这就是xx的《滕王亭子》诗了。

 阁以人名。南昌的滕王阁由于有了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阆中的滕王阁则因了杜甫题的这两首《滕王亭子》诗而著称。而时为四川按察佥事的邵元善呢,亦以其大如拳头,苍劲秀丽的行书字所写杜甫这两首诗的摩崖石刻,更为阆中滕王阁增添了一道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的亮丽风景。至今,人们凡提及阆中滕王阁,都言必称“洞壁刻有明朝邵元善写杜甫《滕王亭子》诗”的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膜拜我们的乡贤邵元善找到了一方远在他乡,为我们先前所不知晓的深切印记。

是啊,书如其人。凝望着《滕王亭子》诗的摩崖石刻,它立即就为今天的我们打开了四百五十年前的那一杆如椽大笔,在那个得以拔幽擢异为四川按察佥事的能吏的把握之下,醮饱了浓墨,酣畅淋漓地挥洒出有如苍龙劲舞,又如清泉秀丽的墨宝时,那个思接从唐朝到明朝逾越千载的灵魂境界——杜甫那现实主义的诗思圣意,竟然与邵元善的笔墨融化得如出一已之心手。有出于幽异之斯人,诗圣的风骨能不显露乎?

是啊,我们得感谢阆中滕王阁。它竟然就接纳甚而在这几百年间竟珍藏了一个从千里之外的普安州而来,历经了大半生坎坷仕途的邵元善的神韵风采。

是啊,我们得感谢乡贤邵元善,在我们桑梓感喟那缺失多多的历史往事的忧虑面前,是他在那千里之外的“阆苑仙境”,为我们古盘州珍藏了绵绵文脉中的一个时代

此刻,我竟然又想起了那个千古之谜的“红崖天书”。

此刻,我竟然又想起了那一首《过红崖天书致宋氏大》的——《红崖》诗。

此刻,我竟然又格外清晰的看到了我的乡贤元善!

啊!他朝服迎风,纱帽庄重,风尘仆仆地伫立在“红崖碑”前。眼望着眼前这座沪昆高速公路上连接了晒甲山与关索岭的千米大桥——霸凌桥,当年那逃亡的惊险虽然还刻留在脸上,可那曾经拔开荆棘,驱赶迷雾,抚恤民众,挥舞椽笔的双手,此刻却谦恭地紧紧合抱为拳端举在了他的胸前,似再度为解读红崖天书之谜有所省悟,而虔诚地为这天堑上的通途致以深深的祝福。

这可是一尊闪耀着火红光芒的雕像啊!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岩似火,未得薪烘焰长存。

 

这副对联由然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对联的上句自然是对白水河上的黄果树大瀑布的赞颂。而后一句呢,赞颂的就是红崖天书了。它以未得薪烘的火焰的生动,形象地将红崖天书光辉灿烂的永远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这,难道又不是对我为之感佩的我的乡贤邵元善的人生的赞颂么?!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郑健强《快游慢记·红崖 淮水 泰岱》(七)_三一溪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