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发展对话”江干村文华台球室贵人鸟缘份书吧_缘份 ...

内容摘要: 当穿过2500年历史烟云的古城苏州踏上转型升级的新征程,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大学之一――即将迎来110周岁华诞的苏州大学,用自己紧贴区域发展现实的一贯姿态,赢得了整个城市的尊敬。

  这是一所百年名校与一座千年名城互动发展的佳话。

  当穿过2500年历史烟云的古城苏州踏上转型升级的新征程,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大学之一――即将迎来110周岁华诞的苏州大学,用自己紧贴区域发展现实的一贯姿态,赢得了整个城市的尊敬。

  去年底,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在苏州大学调研时指出,苏大要成为苏州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强大引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应声而起:“扎根苏南沃土,服务区域发展,借力苏州经济发展的飓风,实现自我腾飞,正是苏州大学的优势所在!”

  “十八罗汉”的故事

  把大学变成集聚创新人才的“苏州磁极”

  【苏大故事】  几天前,苏州大学正式特聘机器人技术专家、“长江学者”孙立宁为博导教授。同时受聘的还有凝聚态物理专业的胡志军、医学神经生物专业的徐广银、材料学专业的陈瑶等18人。这“十八罗汉”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是苏大的新人,却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领军角色。

  如果仅仅把“十八罗汉”看作是苏大加强学科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大手笔,那还没有xx读懂苏大建设{yl}大学的深谋远虑。仔细研究这些人的学科领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光学工程、材料学……你就会猛然发现,他们的专业正是苏州乃至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急需。

  【发展对话】  当转型、创新成为时代焦点,苏州要建设成为国内{yl}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关键就在创新创业人才。苏州的决策者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是,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史,从农转工、内转外到低转高,每一次跃升无不体现了人才开发的力度和水平。打造人才{sx}城市,理应成为当下苏州的发展主题词。

  而百年苏大,在这样的发展语境下,正成为集聚高级人才的“苏州磁极”。

  “内外兼修”是苏大集聚创新型人才的“法宝”。内部实施“东吴学者计划”,派遣有潜力的教师出国学习,并与苏州市合作“姑苏领军人才计划”,同时结合苏州发展实际,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为地方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外部则革新“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队伍建设模式,紧盯高层次人才。仅2009年,苏大就引进xx人才48名。

  人才集聚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高性能计算与应用研究所……一个个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苏大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国内纳米研究的{dj1}专家、中科院院士李述汤两年前加盟苏大后,很快组建了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包括一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两位“80后”教授在内的23名科研才俊紧随而来。纳米作为苏州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苏大产出的一大批代表国内{lx1}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力推动了该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

  25家科技企业的故事

  为“活力之城”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苏大故事】  每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第二代身份证,可很多人不知道,它所采用的激光全息视读防伪技术,源自苏大维格光电。不仅如此,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十七大代表证、新版驾驶证、行驶证等均采用了维格的防伪技术。由苏大博导陈林森创办的维格公司,致力于微纳光学结构制造设备、激光直写光刻技术的生产研发,代表了我国激光图像与防伪行业的{zg}水平。

  包括维格在内,苏大目前共拥有科技企业25家,涉及新能源、环保技术、物联网、平面显示等行业,高新科技成果年均转化率达到20%左右,高新科技企业产值连续多年排名江苏高校第二名。在这些科技企业身上,“人才―企业―产业”的创新创业路径清晰可见。

  【发展对话】  30年内,苏州这座古老的园林城市,以令人叹为观止的速度走向开放,并迅速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制造基地之一。国际金融危机倒逼转型,去年苏州推出了“6+4”产业振兴发展计划,明确要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6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同时扶持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以及服务外包4大新兴产业。

  而苏大则在5年前就确立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创新战略。紧扣“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苏大放大特色学科优势,创设了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大批{gjj}创新平台,并与苏州市政府合作共建{gjj}大学科技园,引入73家企业,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打开新的广阔空间。

  丝绸曾经是富庶江南的标志性产业。今天,如何让丝绸产业融入高科技元素?拥有从养蚕、制丝直到服装设计“全产业链”学科群的苏大勇挑重担,联合苏豪国际、盛虹集团等业界巨头组建了全国{wy}的{gjj}丝绸工程实验室,利用现代科技助推传统丝绸业发展。

  踏准区域产业转型步调,苏大正在为这座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贡献智慧。无油墨纳米立体印刷、阳光导入系统、xx彩色蚕茧、丝蛋白人工皮肤……这些新鲜名词,不仅标志了苏大在纳米、光电及丝绸纺织等新兴和传统产业上的强大实力,更凸显出一所百年学府的历史担当。

  一出“牡丹亭”的故事

  做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智库”

  【苏大故事】  上海世博会苏州馆将在几天后开馆迎客,在每天四场的特色演出安排中,“百戏之祖”昆曲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而说到昆曲,就与苏大密不可分。早在1989年,苏大中文系就开办了昆曲艺术本科班,并在1993年设立选修课,开高校普及昆曲教育之先河。

  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年,苏州市政府即与苏大联合创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此后,苏大学者应“昆曲义工”白先勇之邀,参与青春版《牡丹亭》的排演。2004年该剧在苏大举行大陆首演,迅即在全国刮起一股“昆曲热”。

  【发展对话】  去年,苏州提出“三区三城”发展新目标,这实际上是苏州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谋求全方位转型升级的总体定位。在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看来,苏州新的发展定位正是苏大的机遇所在。一所高水平大学,不仅要顺应发展需求,更应在社会和区域发展的转型期承担起文化xx者的角色,才能充分实现其立世价值。

  苏大应成为苏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智库”,“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代重任!”苏大先后成立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苏州园林遗产保护研究所,奠定了吴文化研究重镇的地位。同时主动承担苏州市的决策咨询项目,加强对苏州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探索。

  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其成长轨迹中总闪耀着大学的光芒。“十一五”以来,苏大先后与苏州多个市县区和政府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社会文明、发展战略、科技产业、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为其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上月底公布的2010年度“苏州市公共文明指数”,其评测工作即由苏大社会公共文明研究所完成,该所通过入户调查、街头访问等对苏州7个城区进行了5次文明指数测评。苏州市委宣传部领导表示,苏大为市文明办提供了详实的测评报告,促进了苏州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建设。



郑重声明:资讯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发展对话”江干村文华台球室贵人鸟缘份书吧_缘份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