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玉树机场架起“空中生命线” 城乡基础建设须先虑及防灾减灾-学而思 ...

民航资源网 民航信息>> 国内新闻
玉树机场架起“空中生命线” 通航不到一年
 2010-04-16 《西宁晚报》 荣丽君  2010/04/16(13:06:52)
  当玉树发生7.1级强地震,玉树巴塘机场(简称“玉树机场”)这个海拔3905米的国内第四高的机场,不仅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而且还成为震区惟一可以与外界联系的空中通道。此刻,这个通航不到一年的高原机场瞬时成为世界xx的焦点。
     地面交通断了还有空中航线
  大地震造成玉树地面交通中断,停电、断水、通讯中断,当时,玉树机场是否适航?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14日上午8时15分,兰州空军的专用短波电台与玉树机场飞行调度室的专用电台取得联系,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跑道、通信设备等保障设施基本完好,机场具备适航标准。11时零5分,经过多方努力,玉树机场开放。同时,为了使玉树机场后续航油供应得到保证,确保赈灾空中航道畅通无忧,西北公司与中油甘肃运输公司商定,先期派出两台航油运输车,挑选优秀司机、修理工,携带工具,于4月14日下午5点启程从兰炼赶往玉树机场……为后续抗震救灾工作搭建了强有力的空中交通平台。
      所有希望都在玉树机场降落
  4月14日,玉树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青海省省长骆惠宁带着党中央国务院殷切关怀、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降落在玉树机场,给玉树灾区群众带来无限希望。
  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专机也是降落在这个机场,然后前往灾区视察。
  此外,青海省政法委书记李鹏新率领的专业救援技术人员乘坐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执飞的6218号也是在玉树机场着陆,实施救灾指挥工作。这{dy}架救援飞机上还搭乘了15名地震救援专家,23名医护救援人员,52名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的官兵和2条搜救犬……下午16时13分,空军派出的两架伊尔-76救灾飞机由北京南苑机场起飞,搭载200多名救援人员和大量救灾物资直飞玉树机场……
  15日晨,由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紧急调派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东航、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Airlines Co., Ltd.,简称“上航”)6架运输机从北京、广州、昆明、济南、成都等方向满载救援人员和物资,经西宁曹家堡机场(简称“西宁机场”)乘坐东航的A319型飞机飞赴玉树机场……15日晨,600名抢险救援专业技术人员、武警官兵及大量救灾物资飞抵玉树……
     高原银鹰点亮生命之光
  4月15日14点44分、15点20分,127名伤病员分两批乘坐东航A319型飞机安全抵达西宁机场,成为从玉树灾区送至西宁的最早的两批伤病人员……
  据了解,玉树机场候机大厅内现已停满了担架和轮椅,数百名伤员正在候机大厅等侯救援飞机,未来几天仍将会有大批伤病员送至玉树机场通过救援飞机运出灾区。
新闻链接
  玉树机场,又称玉树巴塘机场,是青海省继西宁、格尔木之后修建的第三座民航机场。
  玉树机场2007年5月开工建设,是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机场按满足2015年旅客吞吐量8万人次、高峰小时285人次、货邮吞吐量375吨设计。机场等级为4C级,跑道长3800米,宽45米,可满足空客319等机型起降。机场距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20余公里,海拔3900米,是截至2008年我国海拔第四高的民航机场。2008年8月,玉树机场跑道工程建设完工,2009年8月1日实现通航,首航机型为A319。
  (原文地址《西宁晚报》)    http://news.carnoc.com/list/158/158247.html
===========================================================================
    百度百科   编辑词条 玉树巴塘机场
  玉树巴塘机场 中文:玉树巴塘机场   英文:Batang Yushu Airport
  机场场址:机场距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20余公里。
  IATA:YUS       ICAO:ZLYS      
  机场等级:4C级   跑道长:3800米  跑道宽:45米  首航机型:A319
    基本信息  玉树巴塘机场又称玉树机场,位于青海省玉树境内,距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20余公里,海拔3900米,是截至2008年我国海拔第四高的民航机场。机场等级为4C级,跑道长3800米,宽45米,可满足空客319等机型起降。
    建设历程  2007年5月玉树巴塘机场开工建设,总投资达5亿多元。  2008年8月,玉树巴塘机场跑道工程建设完工。  2009年8月1日实现通航,首航机型为A319。
历史意义  玉树巴塘机场是青海省继西宁、格尔木之后修建的第三座民航机场。
  玉树巴塘机场所处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川、新四省区交界处的青藏高原腹地,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长江、黄河均发源于玉树境内,xx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西部。玉树因地处世界之巅,拥有雄浑的江河源美景和众多古老神秘的藏传佛教传说,以及充满激情的康巴歌舞,而被人们称为“{zh1}的天堂”。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近年来,这一地区由于生态退化以及采取的保护和建设工程受到外界的广泛xx。玉树州地处青海、西藏、四川三省区的交界处,自古就是重要物资集散地,州府所在地“结古”在藏语中就是“集市”的意思。结古镇距离省会城市西宁的公路里程为814公里,以往需要15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通航后仅需70分钟。
  玉树巴塘机场位于距离结古镇26公里的巴塘草原上,2007年5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6月20日,玉树机场通过了竣工验收和行业验收,同日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玉树巴塘机场海拔约3905米,是国内海拔高度第四的机场。玉树巴塘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是青海省继西宁曹家堡机场之后第二个民用机场。
    开通航班  玉树巴塘机场每周二、六开通西安-西宁-玉树的往返航班。
http://baike.baidu.com/view/2941045.htm?fr=ala0_1_1
==========================================================
光明日报 [时政][综合新闻][图片新闻][理论与实践] gmdaily@public.bta.net.cn
     2001年02月10日      重视西部防灾减灾建设
   金磊在《理论视野》二○○一年{dy}期上撰文认为,面对已经开始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必须xx西部生态安全中的防灾减灾建设,要特别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靠科学评估,靠灾害风险分析,靠适度的生态环境政策,以确保西部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各环节充分考虑防灾减灾这一涉及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的实施。
  文章说,对西部发展影响{zd0}的地震、气象、水利、农林牧、安全生产等诸领域讲,西部均有与国家体系相配套的科研及管理机构,这是做好西部防灾的基础条件。但应看到,虽然科技减灾机构及灾害防御协会等团体遍布西部各省、区,可从所开展的工作及研究的成果水平看,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生态安全建设目标尚有不小差距。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西部防灾减灾工作。首先,要加强综合减灾管理机制及管理机构建设。其次,要强化西部综合减灾规划的立法。第三,探索西部科技减灾的新路。
http://www.gmw.cn/01gmrb/2001-02/10/GB/02%5E18688%5E0%5EGMA4-111.htm
=====================================================
阿普拉网  山地城乡规划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阅读全文
新建大型建筑须过“抗震”关   时间:2006-11-28  作者:  来源:江西省对外经济合作办
  江西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昨日正式成立。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审查,提高建筑结构的地震安全性,使老百姓的工作、生活xxx。
  据了解,我省于1997年成立了“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专家组”,抗震设防区逐渐由原来的18个县(市)增加到8个设区市的42个县区(市、区)。2003年,省建设厅又组建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库”。到目前为止,我省专家已经对上百个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包括代表性的超限工程:南昌国际金融中心(高206米)、红谷滩联发大厦(高200米)等;生命线工程:省疾病控制中心、省电信指挥中心等;重点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大型改建工程:省委党校综合楼、原南昌经济大楼等。通过抗震审查,这些工程抗震性能和结构安全得到有效提高。
  据介绍,近年来,一批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造型独特、结构形式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相继建设,有的工程设计突破了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工程技术风险增大。因此,我省要求各地要强化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生命线工程、重大(重点)建设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确保建筑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我省提出,新建的大型超市、商贸中心、大型写字楼、机场航站楼、大型互通式立交,以及县以上新建的行政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影剧院、体育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高度超过50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包括酒店、宾馆、公寓)等建筑,均要纳入抗震设防专项审查范围。到2020年,全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http://info.upla.cn/html/2006/11-28/9094.shtml
========================================================
九州文化网jzwhlt@163.com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减灾与抗震工作2009年工作要点全文   建办质[2009]4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现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减灾与抗震工作2008年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依法强化监管,切实做好城乡建设防灾减灾与抗震各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七日 
 一、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两次巨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我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决完成各项工作部署,在应急抢险、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不断加强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各项基础性工作
    一是健全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管理制度。统筹考虑市政公用设施的防灾与抗震设防,出台了《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号),对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做出详细规定。发布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设系统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对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工作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管理提出防灾要求。
    二是完善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标准体系。根据汶川地震实际情况,组织修订并及时发布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组织制定了《镇(乡)、村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为配合规程的实施还组织编制了《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集》,规程和图集综合考虑了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对砌体结构、木结构、石结构、生土结构等四类传统民居的关键抗震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的《镇(乡)、村防灾规划标准》已完成报批稿。
    三是支持城乡建设防灾减灾科学研究,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成立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专家委员会,对各地编制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进行技术审查,同时依靠委员会专家力量,指导各地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2008年10月,我部和中国地震局共同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推动了中外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二)积极指导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应对工作
    一是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及时提出抢险抗灾指导意见。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强降温降雪天气应对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
    六是加强对灾区恢复重建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七是加强对灾后农民自建房的技术指导。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农房恢复重建技术导则(试行)》,派出6批专家赴甘肃陇南,对灾后重建农房的选址、选图、选用建筑材料以及抗震设防等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农村民宅抗震构造详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民自建房设计图集》和《农村抗震节能住宅建设实用指南》,免费向灾区农民发放。在甘肃和陕西两省受灾最严重的6个县和11个村开展了农民自建房屋过冬房示范项目。大规模组织开展了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民自建房质量安全状况。
    八是加强对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技术指导。及时组织国内行业专家和企业,召开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研讨会,深入灾区开展调研,完成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调研报告,提出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政策建议。编制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指导灾区在处理大量建筑垃圾的同时,推进了垃圾的再生利用工作。组织出版了《地震灾后建筑修复加固与重建技术手册》,免费赠送给灾区。
    九是支持西藏当雄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为落实xxx总书记关于西藏当雄地震恢复重建工作要借鉴新疆经验的批示精神,组织新疆建设厅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赴西藏灾区开展指导、调研工作,为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从管理机制、技术措施等各个方面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二、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不断加强法制,完善标准,加快体制、机制、管理和技术创新,认真总结2008年抗击两次巨灾的经验,扎实推进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
    (一)强化抗震防灾工作法规和制度建设
    结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的宣传、贯彻力度,加强监督,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开展《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研究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工程抗震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建立城乡建设抗震设防部际协商机制。
    (二)推进城市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
    指导各地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推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有关协会、学会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培训,提高各地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水平。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的要求,强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技术审查和实施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与实施。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防灾减灾标准体系
    支持各规范修订组做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及《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等三个主要建筑抗震标准的全面修订工作,年底完成报批稿。组织编制《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和《城镇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四)继续强化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
    认真贯彻《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规章,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在今年计划开展的全国工程质量安全检查中,将工程抗震设防质量作为专项检查内容。加强对超限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展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委员会换届工作。
    (五)推进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推进镇、乡、村庄防灾规划工作,加强村一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对农村民居抗灾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研究与应用,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抗震、抗台风等防灾减灾能力。
    (六)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防灾应对工作
    推动建筑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安全技术规程和建筑施工现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风景名胜区制定《风景区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制定并出台《建设系统防御台风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发布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抗震设防专项论证专家库,组织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城镇桥梁、燃气热力设施和供排水设施抗震专项论证技术要点,推动地方建立重大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论证制度,加强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质量监管。
    (七)指导和支持地震灾区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加强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指导、协助灾区和对口援建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及时总结恢复重建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灾区恢复重建工程质量安全。加大恢复重建技术支持力度,组织开展汶川地震震害经验总结和相关科学研究,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八)支持工程抗震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
    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召开“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支持“中美日建筑结构抗震减灾合作研讨会”、“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促进工程抗震科学研究,为各项工作提供科技支撑。继续做好中美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科技合作协调工作,支持和推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合作。  http://www.jzwhbbs.cn/viewthread.php?tid=18099
==============================================================
中国建设报   首页>>>旧报回顾>>>二版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普洱地震警示:农村防灾体系亟待加强   http://www.chinajsb.cn 2007-06-09 06:52:51 
  6月3日凌晨,云南普洱市宁洱县发生里氏6.4级地震。这次破坏性地震造成3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受灾人数18万多人。......
  每一次强震或灾难,都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代价。人类社会朝向文明的努力,必须把对灾难的预警、设防与救助体系的建设作为标志之一。陈运泰院士所指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问题,令人深思。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房屋抗震能力比较差”一直以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建设部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对农民自建低层住宅抗震设防问题,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鼓励和指导其采取经济、合理、可靠的抗震措施。”
  普洱市历史上就属于地震高发区。1990年以来,当地已发生过20次5级以上地震。宁洱地震震区内,历史上共发生9次5级以上地震。处在这样一个地震高发地区,并虑及当前地震监测手段尚不尽完备,房屋的抗震性能就可谓灾难应对的关键。2003年5月发生在日本宫城县的里氏7级地震,之所以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吸取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多数人员死于房屋倒塌的教训,提高了住房抗震性能。
  据了解,宁洱县灾民的贫困程度相当严重,即使没有地震灾害,许多家庭、特别是农村,主要的收入还是微薄的农业收入,加上家庭成员城市打工的工资。村民李德昌说,如果要恢复重建他家的房屋,至少需要投入2万元,“不过,这次建房不能再建土坯房了,还是要建砖房。” ...... 
  “不设防”的土地,必然多灾多难,而对提高农村防灾能力的呼唤,归根到底是建立全社会更加完备的风险预防与危机应对体系。日益多发的灾害性天气,以及我们正在进入的,一个由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构成的“高风险社会”,则表明这样的一种体系,因迫在眉睫而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在灾难面前,需要全社会休戚与共,共同面对,而建立完善一个风险预防与危机应对体系,各级政府自然责无旁贷。 ......
本报记者 白秀喜 通讯员 钟庭军 http://www.chinajsb.cn/gb/content/2007-06/09/content_211985.htm
=========================================================== 
价值中国网首页 > 杂志汇 > 政经 > 《求是》 > 科教天地    
完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防灾减灾应对能力价值中国推荐 2008-09-01 16:26:59 《求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多、影响的范围广泛、造成的损失严重。为更好地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我们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对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实现科学高效的指挥决策、快速有效的应急救援以及准确及时的灾情评估,{zd0}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独特优势
  与其他手段相比,空间基础设施具有反应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特点,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应急响应能力方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导航定位技术,可以迅速获得灾害范围、位置和受损程度等灾情,为救灾人力和物资的投放提供指挥决策支持。如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发生6.3级地震,欧洲遥感卫星雷达迅速确定了震中位置、影响范围以及地质构造形态变化状况,为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关键数据。
  重大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地面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交通、电力和地面通信中断,致使灾情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卫星应急通信此时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8年6月14日,日本发生7.2级地震,通过S频段多媒体广播卫星和地面专用预警系统,日本政府提前10秒发出预警,为市民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在对灾害管理的持续性、动态性和广域性需求方面,通过气象、光学和雷达等卫星,可以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大范围观测,获取灾害的形成、发展路径以及动态变化等信息,及时提供灾情监测和灾害影响数据,为准确评估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气象卫星能够观测全球各地发生的台风,并对其强度、影响范围、降雨量等进行有效监测,据此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大大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已建立了基于《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该机制通过利用其成员机构提供的卫星资源,向遭受重大灾害的国家无偿提供卫星遥感数据和信息,以协助受灾国对灾害进行监测和评估。该机制自2000年正式投入运作以来,已经启动了上百次,向有关受灾国提供针对洪灾、滑坡、地震、飓风和火山等灾害的数据支持。我国作为该机制的成员国,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获得13颗国外卫星的遥感数据,弥补了自有卫星资源的不足。
  二、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建成以遥感、通信、导航卫星为主体的空间基础设施,在气象灾害预报、各类灾情监测与评估、信息传送与通信指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7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我们利用风云气象卫星、遥感一号卫星获取了多种遥感数据,对灾害情况进行了持续的跟踪观测,为国家救灾决策部门把握灾区总体情况、实施紧急救援和转移安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冰冻雨雪灾害,气象卫星为天气预报部门、救灾决策部门提供了大量有关降雪、受灾地区积雪覆盖范围等遥感监测信息。例如,风云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进行30分钟间隔的连续观测,提供了预报灾害性天气所需的风场、降水(雪)状况等分析数据;风云极轨气象卫星提供了雪覆盖、雪深、雪水等信息;资源一号卫星每天获取各灾区的积雪覆盖情况以及道路、机场等城市细节部分的积雪情况。此外,通过中卫一号和鑫诺一号通信卫星的应急通信服务,为抢险救灾部门提供了通信支持;鑫诺三号和中星六号乙广播电视卫星保障了灾区广播和电视信号的传送。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共有9种型号15颗卫星参与了救灾工作。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对灾区的天气状况及时做出分析和预报,对降水的位置和强度提供了大量的预报和观测资料,成为决策部门制定抢险救灾计划的重要依据。资源一号、二号卫星以及遥感一号、二号卫星迅速对灾区进行成像监测。其中,遥感一号卫星在国内率先向救灾指挥部提供了{dy}幅有效遥感图像。通过对资源一号卫星获取的灾区数据分析解译,发现了56处滑坡、8处堰塞湖和多处道路桥梁受损情况,为监测地震灾情和灾害评估提供了直观的信息支持。在地面通信全部中断的情况下,中卫一号和鑫诺一号通信卫星启动应急通信服务,通过现场安装的卫星通信小站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卫星电话服务。通过鑫诺三号和中星六号乙广播电视卫星,实现了灾后实时视频传送,保证了灾区信息的及时传送和指挥命令的畅通。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由于兼备导航定位及通信功能,在{dy}时间发回了汶川等难以进入地区的灾情数据,为及时掌握灾情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频发台风,仅在2007年内就有“圣帕”、“韦帕”和“罗莎”等强台风登陆,对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风云系列卫星为防台风工作提供了准确及时的预报信息,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进一步提升空间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防灾减灾的现实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卫星遥感能力。我国的光学卫星在不利天气情况下还难以获取有效的地表信息;雷达卫星数量不够多,应急响应时间不够快,难以实现对灾区进行连续高分辨率的监测;缺少地震电磁环境监测与研究手段;高轨气象卫星载荷单一,不具备微波探测和大气垂直探测能力;低轨气象卫星对降水、风场、风速的定量探测能力还有待提高。
  ——卫星通信能力。我们还没有自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为我国提供移动通信的卫星资源皆来自国外,通信保密性差;通信卫星资源由于没有国家的战略储备,遇到紧急状况只能依靠卫星运营企业的临时调拨,满足不了应急需求;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率剧增,将会出现数据传输瓶颈,而我国目前尚没有可以解决这一瓶颈的高性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我国卫星通信地面配套设施和终端储备不足,灾情出现时只能临时加急订货和进口,对救灾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卫星导航能力。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卫星导航应用方面,例如,用户终端机成本高、设备小型化有待提高,大众化普及不够,缺乏相应的个人应急求救手段等。目前北斗一代卫星正在运行,北斗二代卫星预计2010年完成部署,届时北斗导航系统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构建集遥感、通信、导航定位于一体的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
  为满足未来防灾减灾的需求,缩小现有能力与需求间的差距,我们急需构建集遥感、通信、导航定位于一体的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
  一是建立减灾和环境监测专用系统。在目前研制的环境一号卫星基础上,建立由更高性能的光学遥感卫星和微波遥感卫星组成的环境和灾害监测卫星星座;通过地震电磁前兆观测卫星,在地震前兆的电磁、电离层异常等方面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实施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发展各类高空间分辨率光学卫星、微波遥感卫星以及高时间分辨率静止轨道观测卫星。通过上述遥感卫星系统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可以全面满足灾害预报、监测和评估的需求。
  二是建立重大灾害应急遥感监测移动式信息平台。该平台能够在通信、电力中断等恶劣条件下,{dy}时间到达受灾地区,提供车载或船载快速灾害信息提取服务;能够实现国内外各类光学、微波等卫星数据的实时接收和快速预处理;通过多种遥感数据综合利用,满足洪涝、干旱、森林火灾、雪灾、地震、赤潮、沙尘暴等至少7类灾害的应急监测需要;通过与平台配置的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数据和三维电子地图等基础数据库的比较,能够在卫星飞过监测区域后2小时内输出灾情分析结果,为灾害监测与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三是建立基于卫星通信的灾害应急通信平台。该平台是保障灾害应急快速通信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和卫星电视直播三类,主要为分布在城市、乡村、工厂、学校等地的信息采集终端提供卫星传输手段,为灾区民众和救灾人员提供通信、远程监控、预警广播、位置上报等服务。当前,最为迫切需要发展的是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应能提供话音、传真、寻呼、短信、广播、高速数据传输、位置报告等服务,能够支持数十万台终端。为尽快建成该系统,必须首先开展S波段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的研制。
  四是启动“国家政务和公益性卫星通信系统”重大专项论证。为全面满足灾害应急通信的需要,国家应加大对通信卫星系统发展的扶持力度,建议开展由“宽带通信卫星系统”、“数字多媒体广播卫星系统”、“大容量光缆备份卫星”、“高性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数据采集和存储转发通信系统”等组成的“国家政务和公益性卫星通信系统”重大专项论证,使各大卫星系统协调发展,形成强大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五是大力推广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空间基础设施所具备的能力与优势,只有通过广泛应用,才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当前,空间基础设施只是被作为防灾减灾的一种辅助手段,甚至主要是供研究性的事后评估使用,与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需要在加强空间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的同时,建立集灾害预警监测、应急评估、决策支持与产品服务于一体的防灾减灾应用业务系统,培养专业化的空间技术应用应急响应队伍,推动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中广泛深入地应用。
  上述基于防灾减灾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可以分步实施,边建设边使用。该体系全面建成后,可以保障国家在未来灾害预测、灾情监测、灾后评估以及抢险救援中,提供全天候、宽覆盖、高空间分辨率以及特定灾害的监测手段;可以保障防灾救灾中的应急通信联络,实现指挥决策的信息畅通;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的创新技术,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31777&PageId=1
=================================================== 
 杭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加快人防向民防转变进程提升整体抗毁和减灾能力
        战争、恐怖袭击、地震、矿山事故、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灾难,时时威胁着人类。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快速、敏捷、高效的防灾减灾应急反应机制,是关系着人民群众安全与生存的大事。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战时战争动员的重要领域,而且是平时非战争行动动员的重要内容。拓宽人防职能,实现人防向民防转变,使我国人民防空与国际民防早日接轨,是人民防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战场、市场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整体防护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民防救援体系,是人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民防体系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民防是民事防护的简称。它包括战争空袭的防护,民间自然灾害的防护和民间人为灾害的防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防的内涵不断扩大,并向保户生态环境、人道主义救援等职能延伸。由于民防具有xxx、多层次、综合性的特点,正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防御性国策,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民防工作,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在民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将防灾、减灾作为民防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在管理体制下实行政府主导下统一的民防救灾体系,并形成比较完整的民防法律体系。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需要,民防向平时的抢险救灾倾斜的趋势将进一步凸现。基于对民防职能具有平战结合双重性的认识,1982年,美国组建“xx紧急事物管理局”,明确其职能是在确保战时完成防空任务外,参加平时水灾、火灾、地震、化学事故、核事故等抢险救援活动,当年投资达42亿美元。“911”事件后,又将xx紧急事物管理局纳入国土安全部,负责平战危机、灾害事故和防恐反恐的紧急准备、政策、计划和协调等工作。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原民防司令部进行了改组,成立了民防、紧急情况和xx自然灾害后果部,负责制定民防计划,提供紧急情况预警,领导指挥xx空袭后果、重大事故和各种灾害造成的后果等,在全国建有8个区域性民防中心,地方各级政府设民防管理机构,组建了民防xx。英、法、德、印度、韩国也都将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融为一体。现在已有110多个国家建立了民防体系,并制定了《民防法》,把平时救灾和战时防空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于1931年的国际民防组织,已有49个成员国和10个观察员国。国际民防组织在推动世界各国防止、减少自然灾害和战争对平民造成的伤害、改善和发展救助组织、方法、技术、开展防灾、救灾领域的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11届世界民防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郑重向全世界宣布:“面对21世纪的灾害,为各国人民提供保护和帮助。”我国于1992年加入了国际民防组织,作为国际民防组织的成员国,当然要向着《北京宣言》的目标迈进。我国政府明确把建立民防体系作为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力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防空减灾建设新路子。
  (二)人防向民防转变是落实平战结合的有效途径
  我国地域辽阔,使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平均0.4%的比率。我国目前的防灾、救灾力量分散于不同行业,没有建立起防灾、救援力量的社会救援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为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统一建立防灾救灾组织机构,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对各种灾害事故进行有效的防护和救援,形成合力,{zd0}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实行人防向民防转变,从社会需求来看,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防自身担负的任务来看,是全面落实平战结合,提升城市整体防护能力的有效途径;从政府组织抢险救灾的现实情况来看,是组织协调抢险救灾工作的{zh0}形式。
  (三)实行防空防灾一体促进人防事业发展
  我国人防事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纳入突发事件政府应急机制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人防建设还难以适应紧急救援的客观要求。这不仅是体制问题,而且是人员、经费、技术、设施、装备、器材的问题。人防要适应防空、防灾要求任重而道远。
  对人防向民防转变,应以改革、发展和提升城市防护能力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总之,向民防体制转化是人防职能本质属性的必然延伸,是和平时期提升城市总体防护能力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实行防空防灾的一体化,建立民防应急机制设想
  (一)建立民防灾害应急机制
  1、建立国家民防总局
  设想在国务院设立国家民防总局(或国家灾害应急总署),统一组织指挥全国平时的防灾救援和战时的人民防空工作。......综合利用气象、水利、地震、卫生、环保、交通、公安和空军等系统的监测、预报和情报手段建立全国灾害预警预报网络,保证时刻做到信息灵、情况明,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和组织指挥抗灾减灾提供可靠保障;③国家灾害对策研究中心,为研究各类目标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护技术措施,除各行各业的研究机构外,国家应建立综合的防灾减灾技术科研机构,负责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研究、重大建设项目设计、专用技术设备科研与生产、科技信息情报分析研究等任务。
  2、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防空办公室改成民防局(或灾害应急据)。民防局(或灾害应急局)设立与国家相应的灾害测报信息、救援指挥和对策研究机构,统一协调指挥本行政区域的战时防空、平时防灾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省xx、军分区司令部增设灾害应急处(科),参加同级人民政府民防局合署办公。
  3、建立国家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国家和大xx应建立防灾应急救援值班队伍,主要在经过救灾训练和装备特种救灾器材的工程兵、防化兵、武警xx中指定。交警、消防xx本身就是防灾救援xx,行业抢险救灾专业队伍主要在石油、核化、医疗、煤矿、地震、电力、通信、经贸、林业、航运、水力、冶金、环保、公安及其他高危行业中组建,以承担本系统、本单位的抢险救灾任务,并担负国家民防总局赋予的应急救援任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也要组建灾害救援专业队伍,承担本系统本单位的抢险救灾任务,并担负各级民防局赋予的应急救援任务。
  (二)建立民防灾害运行机制
  在民防机构完善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良好运行机制,即做好救援准备,认真处置报警。......
  三、加快民防建设的步伐,提升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一)大力宣传民防工作。要求广大群众了解民防和民防工作,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把培养公民的安全意识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建立起完善、畅通的民防教育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学校主渠道教学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主体、民防训练基地为依托的全民民防教育网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宣传防空防灾一体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宣传民防常识,宣传民防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使领导和群众转变观念,创新意识,为推进民防体制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培养过硬的民防队伍。民防机关人员,要通过业务学习、培训和集训,了解防空和当地水文、气象、汛情知识,了解消防知识、地震、抗震知识和形成灾害的条件,增强防灾、抗灾的针对性。必要时,还应组织防灾、救灾的各级人防办工作人员进行演练,熟悉指挥程序和方法,提高应急行动的组织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政务工作能力。对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强调纪律性。也要建立为科学决策等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囊机构,由各类专家组成,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献计献策。
  (三)建好配套民防工程体系。除了完成新建人防工程外,还要重点建好功能齐全的各级指挥工程,构建多元、配套、抗毁能力强的防护体系。指挥所要高标准建设。建立起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图文处理系统、公文处理系统、音响控制系统和可视系统。建设起自动化局域网和地图信息系统的电子地图。在防灾、救灾和应付突发性事件方面,应具备资料查询功能、辅助决策功能、信息显示功能和生活保证功能。风、水、电、滤毒设施完好。按照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和专业队伍应急救援布局要求,加快建设和落实相适应的防护工程、专业队伍掩蔽工程和抵御自然灾害工程建设。
  (四)成立高效指挥中心。需要应急救援的事故往往发生突然,现场应急指挥十分复杂。因此,建立具有相当指挥权限的各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显得十分必要。总的要求,贯彻平战结合、地上地下匹配、科学实用、系统配套、稳定可靠的原则,把该中心建成一个市领导实施指挥的平台。该中心可与“110”、“119”等联网,也可单独设置专线、热线通信线路或网络,使之达到生活设施齐全,指挥设施完备,通信手段配套,有条件的,可使用直升飞机实施空中组织指挥。在xx救援力量使用上,应与xx作战指挥中心联网。
  (五)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各市都组建了七种人防专业队伍。这些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业务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是防空防灾的重要力量,应按“人员、装备、训练、效果”四落实的原则继续建设好。还必须有针对性选择专业对口、训练较好的专业队伍特别是由重点化学危险源单位要分别组建反应迅速、机动灵活、装备精良、业务过硬的应急救援特勤专业队。根据总体合作,突出重点,统一指挥的原则进行建设,并随民防事业发展,逐步建设起一支有正式编制,由装备、器材的附属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常设特勤分队,形成市应急救援的拳头力量。......
来源:    摘自《人防科技》     发布时间: 2008-02-26 
 http://www.hzrf.gov.cn/0103/4699.htm
 =====================================================
同方知网     期刊库|学位论文库|会议论文库|飞度BOOK|站内搜索
《安徽建筑》 2009年02期 加
 日本防灾体系对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规划的启示    李春雨  唐劲峰  张萍 
【摘要】:从分析我国防灾规划现状入手,借鉴日本防灾规划经验,提出我国近期防灾规划完善可着重于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灾害应急避难系统、救灾物质储备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救灾通道及物质运输系统、志愿者救灾参与系统等六个方面的防灾基础设施规划。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关键词】: 防灾基础设施规划 防灾系统 防灾规划 城市防灾减灾 灾害对策 志愿者 医疗救治 避难场所 救灾通道 运输系统
【分类号】:TU984.116    【DOI】:CNKI:SUN:AHJZ.0.2009-02-009
【正文快照】:
1我国防灾规划现状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作为概念提出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内容等技术环节的研究较少,甚至有时只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对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了粗略的静态的布局,与日本的“防灾规划”有着质的区别。日本的防灾规划已xx不
全文下载:  CAJ格式 (推荐)  PDF格式
不支持迅雷等加速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传贵;张晓锋;;城市灾害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问题分析[J];安全;2006年05期
2 张翰卿,戴慎志;城市安全规划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2期
3 孙茜;;试析日本危机管理机制的特点[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张兴凯;安全生产危机预警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年01期
5 谢旭阳;邓云峰;李群;王善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年06期
6 吕元;建设城市地震主动应急空间体系[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4期
7 袁艺;日本的灾害管理(之一) 日本灾害管理的法律体系[J];中国减灾;2004年11期
8 袁艺;日本的灾害管理(二) 日本灾害管理的行政体系与防灾计划[J];中国减灾;2004年12期
9 袁艺;日本的灾害管理(三) 备灾—应急—恢复重建[J];中国减灾;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浅析我国城市应急反应体系建设中的信息化建设[A];中国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2008优秀成果选编[C];2008年
2 王亚慧;夏大桥;王文周;王南;王健;赵亚丹;;基于控制论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平战结合模式探讨[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严利;叶鹏飞;赵燕;;突发事件应急法制体系的国际比较与框架设计[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薇;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研究及实践[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施小斌;城市防灾空间效能分析及优化选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金冬梅;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云燕;山地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初探[D];重庆大学;2007年
4 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曹丹丹;小城镇防灾减灾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金玥;危机传播在我国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王健;地震灾害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贵;感烟探测器所适用的场所[J];消防科学与技术;1983年03期
2 ;从高层建筑看电气设备的{zx1}技术——摘自1964年5月号日本OHM杂志[J];电气工程应用;1985年03期
3 胡鹤春;;火灾报警消防控制自动化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应用一例[J];电气工程应用;1988年02期
4 宋传照 ,福田;青函隧道的防灾系统[J];铁道工程学报;1990年01期
5 ;《铁道工程学报》1990年(共四期)总目录[J];铁道工程学报;1990年04期
6 姚国华,沈采文;国外高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zx1}发展[J];施工技术;1995年11期
7 朱林;1321m220层超超高层2l世纪城市设计方案[J];华中建筑;1995年03期
8 刘宽荣;气体放电管面临固体放电管的挑战[J];微电子技术;1995年05期
9 陆敏;烟叶仓库自动防灾系统的设计与施工[J];烟草科技;1995年05期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HJZ200902009.htm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玉树机场架起“空中生命线” 城乡基础建设须先虑及防灾减灾-学而思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