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有鉴于此,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出版总署也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几年下来,国民阅读率开始回升,过往的尴尬局面有了不小的改观。
尽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国民阅读率有了一定改观,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曾经表示,中国人今天的阅读状态,令人堪忧,我们的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阅读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是一件要紧的事,在一些人看来,读书和游戏享乐、赚钱升官没有关系,何必浪费时间?
为何在民众有读书诉求,政府推动的情况下,国民阅读整体情况仍不是十分乐观?
《中国文化报》报道指出,有人说,“读书日”年年办,阅读问题年年提,中国如今的人均阅读量相比很多国家仍然不甚乐观,那些宣传活动及概念的引进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读书日”的到来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节日,热闹一阵就偃旗息鼓。对此,中国社科院一位文学研究专家表示:“知不知道某个具体的读书日其实并不重要。读书日只是一个提醒。”实际上,“世界读书日”等有关阅读的宣传、推广活动在推动民众读书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要让其迅速而彻底地改变社会的阅读现状也不太现实。事实上,“世界读书日”本身就是在面临“阅读窘境”时应运而生的一种措施,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读书观念与习惯进行不断地引导、影响和推进。
另有评论指出,读书固然需要政府宏观的引导和督促,但读书毕竟主要是个人化的行为,最终得靠每个人自觉自愿地爱读书、多读书,而不可能靠政府一手“包办”。
专家学者担忧“阅读功利化”:背离阅读本身含义
有报道指出,当下,与功利性的阅读相比,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时常面临尴尬的受冷落局面。对于这类现象,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担忧。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上功利主义抬头,读书氛围日益淡薄,青年们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下硬功夫读书。
有学者观察到,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代表的书籍在此间获得广泛青睐,形形色色的“升职记”、“营销三十六计”、“商战孙子兵法”之类图书受到都市白领追捧。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在学者王德峰看来,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功利的阅读,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
数字化时代,阅读的未来如何
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日前发布。调查显示,中国国民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占24.6%,比2008年的24.5%增长了0.1%。这其中,分别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08年的15.7%增加了1%;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比2008年的12.7%增长了2.2%;1.3%的国民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08年的1%增加了0.3%,增幅为30%。有专家分析,数字化阅读先进性的功能无法遏制,数字化阅读规模还会继续扩张。
本次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91%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不会再买此书的纸质版,只有9%的读者表示阅读完电子书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书版。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这对传统出版业是个强烈信号,稳坐钓鱼台的传统做法已经不灵了,大力进军数字出版将是明智之举。
尽管数字阅读率稳步提高,但也有分析指出,目前国际上对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仍然争论不休,对数字阅读的优点与缺点仍然不十分确定,对阅读的概念以及纸质阅读与新媒体阅读不同特点和功能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
另有报道称,2009年,随着电子阅读器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图书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网络图书、电子图书不仅带来了电子书籍与纸制书籍之间的博弈,也使得版权问题愈显突出。
有关专家指出,在产业秩序尚不规范的状况下,网络对原创作品的非法转载和制作,对虚拟电子读物的大量复制,都是常见而不易控制的。市面上销售的良莠不齐的电子书,存在很多版权方面的漏洞。很多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书资源下载,但这些网站往往并非者。
还有专家对数字阅读所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增多现象表示了担忧。有人认为,重网络阅读、轻纸本阅读等现象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已使读书成了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行为,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无尽乐趣。
提升阅读水平任重道远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灵感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一位勇士乔治屠龙救了加泰罗尼亚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馈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和力量。每到这{yt},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会送丈夫或男朋友一本书,男人们回赠一枝玫瑰花。这{yt},也是大文豪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多位文学家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的生日,于是这{yt}成了全球性的读书日。
去年的4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百忙之中专程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对读书和出版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他强调,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改变世界。”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此次调查首次同步对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高达81.4%。此次调查强调了一个事实:我国成人阅读率不敌青少年。“太忙,没时间”“工作生活压力大”成为许多人不读书的原因。
另一方面,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流行,让电子书、电子杂志、博客图书、网络文学、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可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交互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多媒体阅读等阅读形式和体验也不断出新,让更多的人选择了网络阅读。载体在变化,阅读的内容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由于网络上的消息多于文化,有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的“浅阅读”大行其道。获取信息成了阅读的主要目的,读报看题,读杂志看皮,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订制式阅读、联通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网络阅读的主要形式。就连传统的名著也应时应景地出现了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财经、励志类图书则以故事和寓言的行文代替枯燥说理。对于科学知识的研读、文化细节的品味、深层学术思想的交流,以及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传达这些传统纸质阅读所带来的深层体验离人们越来越远。
加上现代人的生活工作节奏快,讲究实用,因此阅读的书大多是和个人工作和生活相关的功利性强、实用性强的图书。相反,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陶冶性情的经典名著却鲜有人问津。所以教材和教辅类图书占中国图书总销量的71%,在各大书店占据着很大的一席之地。读书也似乎只有应考、求职、升迁等功利性的目的,不分时间,不问目的的单纯性阅读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很多人生灵感与领悟,都出在捧卷细读之时。一本好书的精髓需要慢慢品味与体会,在心灵与作品的碰撞中,得到性情的陶冶,智慧的升华。如果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折射出的是他的精神追求,那么众人的读书习惯反映出的则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因此,全民阅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体现为文化与科技的竞争,体现为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为此,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提升全民的阅读水平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进程。
不论如何,请在今天这个读书的节日里,坐在书桌前,拿起一本好书,也许再添上一杯清茶,也许要调亮台灯,静静地去体会读书带给心灵的愉悦和安适……
□郭 艳
时代需要深阅读
在我们这个讲求便捷高效与天天新鲜的时代,浅阅读成为时尚,正如十年前的麦当劳与肯德基一夜之间在城市圈出恁大地盘儿一样,都是口味儿坏了导致的必然。不管是不是垃圾,只要能高速补充140卡路里,薯条可乐炸鸡块儿就是好东西。不管是不是会把精神吹成如彩色的塑料气球,只要能一吐寂寞那口恶气,郭家班的“最读物”就是好东西。
当缓慢而严肃地追寻意义,就像泡工夫茶那样既不能让人看上去很精英,又不能让人迅速“High”起来的时候,轻松读物便迅速地被人们喜闻乐见了。这似乎因很存在、很无奈所以很合理,但不得不说,我们时代的阅读,恰如一艘被鱼雷猎杀的U—571潜艇,正从潜藏的深海仓皇减压浮出敌域的水面。这是危险而低级的慌不择路,因为当船体浮出海面的时候,迎接它的除了末日惨白的阳光,可能还有物质主义幸灾乐祸的当头一炮。而当深刻的阅读在一声轰然中粉身碎骨,精神的黑暗也便降临于时代的水面。
对于把书籍当作华丽的衣衫来炫耀,或把书当作游泳裤来遮羞的这哥那姐而言,其实并不存在阅读的深水与浅水。因为这二者,看的或许不是限量版的书,但一定是满大街的落寞。在一个把瞄两眼小广告当成阅读的时代,为阅读正名成为{jd1}的必要。
阅读,作为一种严肃而圣洁的精神活动,本身便应是虔诚而深刻的。和西方人上教堂,中东人上清真寺一样,深刻的阅读对抗的是人类先天的蒙昧与后天因物质主义而加身的铜臭。它是清凉的滴眼液,让因尘世色彩而目眩的人把向下的目光重新升起来;它是干燥的火柴,在心灵或黑或红的磷皮上擦出同样金黄而温暖的火花,点燃那盏必须被点燃的精神之灯;它还是清洁的洗浴,让人时刻细心而耐心地擦拭自己的精神污垢,脱胎换骨,洗心革面。
深阅读,其实就是精神的扎猛子,一头扎下去,扎得越深,越能看到深水里的大鱼,而浮起来也越快,越能沐浴更高处的阳光。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需要深阅读的人们,因为民族创造的伟力和时代前进的动力便是从阅读、思索与实践中来的,而深刻的阅读是文明长廊之门的{dy}把钥匙。没有深刻的阅读,也便没有仰望星空时的灵光乍现,便没有从古代经典中重新站立起来的道德和灵魂,也便没有一个复兴的民族面向世界时的阔大眼光与雄厚的自信。
但阅读在这个浮躁时代如何深,怎样深,仍然是一个问题。矗立在书架上的民族传统经典与西方名著是近在眼前的,但虚热的文化出版业和阅读者膨胀的功利之心加之其上的泡沫离我们更近。当人人妄想披一身泡沫便可充当某路神仙招摇撞骗的时候,深阅读是谈不上的。
深刻阅读,首先便应去功利之心,远离泡沫营造的幻象。深呼吸,将自己的头颅浸入文字的深海中去,沉潜其间,让心灵游弋于清凉的海底,领悟那些珊瑚礁后面的隐藏的奥秘。
正如一生知己无需多,对一个深刻阅读的人来说,一生邂逅数十本书,阅读、领悟、践行并被之塑造就足够了。我们不做阅读的机器,不做贪吃的孩子和吃错药的傻子,也不做跟着名人书单捡鸡蛋的人。因为名人的书单的确可能是好的,但名人即便不是特殊材料制造的,也一定是特殊基因加特殊机缘成就的,离我们多么遥远。作为普通的阅读者,从那些使名人们羽化飞仙的经典中,我们很可能不但一无所获,反而沾一身迷惑的鸡毛。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