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拉格菲尔
提起法国的“柯劳耶(Chloe)”、“夏奈尔(Chanel)”或意大利的“芬迪(Fendi)”,就不得不提起它们的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Karl Lagerfeld),这位德国设计师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仅因为他的出众的才华,还因为他有一双慑人的眼睛,和一条与众不同的小辫子。
据说,有一次拉格菲尔到一个十八世纪风格的城市观光,穿着一身织锦缎的僧袍式大衣,扎一条马尾编,手摇一把折扇,活脱脱一个东方的纨绔子弟的样子,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这身打扮令他十分得意,以至于后来再也不肯解开那条辫子,无论到那里都要拿着那把标志性的折扇。
很少时装设计师有他那么富裕的家境。193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拉格菲尔,父亲是一个实业家,在汉堡拥有一个庞大的乳制品帝国。母亲则是一个有着时装怪癖的女人,常常带着幼年的拉格菲尔专程去巴黎逛时装店,以至于这个男孩的最早记忆“就是叫男仆烫一烫我的衬衫领子。”
拉格菲尔之所以从小就喜欢巴黎,并不是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而是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漂亮的时装。他5岁就开始学法语,十四岁搬到巴黎。两年后即1954年,他的时装设计被国际羊毛局举办的设计竞赛入选,获得外衣部{dy}名。1955年,成为皮尔·巴尔曼的助手,三年之后,又受聘担任让·帕杜公司的艺术指导。
卡尔·拉格菲尔真正迈入时装界的时候刚刚二十出头,他并没有追随当时风行伦敦的青年女装运动,也无意以标新立异来获取声名,而是选择了为法国xx“克劳耶”和意大利的皮草世家“芬迪”担任设计师。1965年,拉格菲尔以其特有的勤勉和睿智,赢得“芬迪”女主人卡拉·芬迪的信任,并担任其首席设计师。他为芬迪设计的经典时装令人至今难忘,在被那个称为“皮草盛典”系列展示中,他将各种毛皮分割成条状再加以混合处理,创造出令人刺激的效果。米兰设计师不像巴黎设计师那样追求新奇,所以拉格菲尔为“芬迪”所作的设计,始终把握在一种极其旖旎的女性化形象之中,矜持而不严肃,活泼而不轻佻。
更能代表拉格菲尔设计风格的,是他为“克劳耶”设计的女装。“克劳耶”之所以被舆论界公认为格调高雅、活泼、实用,主要是由于拉格菲尔比其他设计师更能体现巴黎时装的精神本质。早在11960年代初,拉格菲尔就开始和“克劳耶”合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拉格菲尔的风格早已与“克劳耶”风格打成一片。与伊夫·圣·洛朗相比,他的“克劳耶”更加地轻松和自由,并富有幽默感。他设计的夹克或大衣,腰线很低,裙子修长且有力度;晚礼服则常以丝绸、刺绣、珠片和钻石制成,被誉为“宛如溪流中迸出的水花”。1972年春的
“克劳耶”系列中,拉格菲尔开始了成衣时装与高级时装的融合。那是一组“夏奈尔”式的翻领套装,黑白印花和出色的斜裁显示了他高超的技艺。
1970年代后,拉格菲尔开始使用化纤面料设计服装,并善于使用无缝或假叠层的方法设计现代“克劳耶”。这种便装化的时装受到热烈的欢迎,使拉格菲尔成为1970年代举足轻重的设计大师,和高田贤三并称为“巴黎双K”。
1980年代,“克劳耶”开始了新的变化,外衣肩部宽大,并突出腰身弧线。1982年的秋冬系列颇有未来味道,深袖笼,还有被他叫做“榔头”式的袖子。另一组他称之为“席勒”的女上衣,宽而低的领子,腰部线条生硬,具有浪漫诗人的风度。1984年的样式则有稍宽而削肩的打褶上衣,印花丝裙,下摆自然松散开来,腰际再加一截短罩裙,并饰以缝纫工具造型的装饰。
别出心裁的装饰是拉格菲尔的另一特点。有一次,他以乐器为主题,用琴键、班卓琴或圆号的形象制成饰针;在另一系列中,他又以各种五金水暖工具模型制成项链、帽饰等,装饰在他设计文雅的时装里。
1983年,拉格菲尔受聘于夏奈尔公司,并在后来的努力中,被认为是继夏奈尔本人以来最成功的“夏奈尔”设计师。在他之前的“夏奈尔”设计师们,一味遵循“小夏奈尔套装”的定型模式,生产出来的服装既无新意,也无法还原其原有的魅力。而拉格菲尔的“夏奈尔”则xx不同。在夏奈尔逝世十二周年纪念展示会上,“夏奈尔”富有的追随者们应邀来到她装饰着二十一级镜面楼梯的xx沙龙,其中包括了帕罗马·毕加索、法兰西总统蓬皮杜的夫人、明星多明格·珊丹和伊沙贝尔·阿让等,她们对拉格菲尔创造的“新夏奈尔”惊讶不已,赞不绝口。在这组系列里,他将“夏奈尔”的经典黑色变成艳丽的色彩,并辅以精巧的绣花,使“夏奈尔”焕然一新的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华丽血液。1970年代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夏奈尔”开始越来越年轻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作为一架高速运转的“时装机器”,拉格菲尔的天才表现在他能同时为几种不同的品牌设计出不同的产品。除了“夏奈尔”、“克劳耶”、“芬迪”之外,他还为查尔斯·若丹设计手套和鞋子;为巴朗多设计针织衫;为瓦伦蒂诺设计鞋子;为罗曼设计男装。此外,他还为“克劳耶”设计香水,为剧院和电影设计戏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