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4 10:16:19 阅读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的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慈禧太后穿了一件旗袍,镶滚嵌烫绣贴盘钉样样俱全,可以说是集旗袍工艺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后,旗袍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叉开升高,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上海女人将旗袍演绎得千姿百态,楚楚动人。
旗袍的鼎盛:二十年代末,宋庆龄穿着碎花型的棉袍出现在阅兵观礼台上,而上海广告画上的女子,也开始了连身旗袍的妙曼风姿。于是,名媛名太纷纷效仿,开始穿着旗袍出入社交场合。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将西式服装的贴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宽松旗袍上,于是旗袍有了曲线,开始细沿主人的身材,细抚主人的芳心了。那必是如柳的体态,旗袍的细致,还带着十里洋场特有的奢糜繁荣和高傲不可亲近的气息。将旗袍穿出这样风韵无限的,莫过于上海女人了。那一抹江南的雅致,那一缕上海的精巧,那一丝繁荣下的世故聪慧,将女人的风姿和旗袍的剔透完
全融于一体
旗袍的艺术:近代中国的两位{dy}夫人——宋庆龄和宋美龄,她们在一些重要场合,都是身穿旗袍,不仅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美丽,更将旗袍升华成了中国的国服。
宋氏三姐妹:经典照片
孙中山和宋庆龄
一生几乎穿着旗袍
宋美玲酷爱旗袍,在搬往美国的时候,带99个箱子,期中约55箱旗袍
宋美龄对旗袍发展的贡献是{zd0}的,据说她对食谱很不在意,但对旗袍的热爱人所共知。宋美龄喜欢穿旗袍,是她与生俱来的习惯。尽管她从10岁时起就生活在美国,但她对自己的穿戴从来都要求中国式的服饰。 她从理念上认为女性应该有她自己与男性截然不同的服饰特点,所以在她生活的百余年中,几乎很少穿过长裤。
老年依然更加优雅,大气。她是{wy}在白宫演讲的华人女子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若干年前,当张爱玲在文坛初试啼声时,她对生命作了这样的隐喻,惊世骇俗的比喻在她的衣着上有着同样的诠释。
柯灵在《遥寄张爱玲》里描写的“那时张爱玲已经成为上海的新闻人物,自己设计服装,表现出她惊世骇俗的勇气,那天穿的,就是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也许是如意。”
蝴蝶:被戴笠囚禁四年,戴笠坠机而亡后,才回到其夫身边,逃往香港,后在加拿大去世
上海{dy}届影后蝴蝶
阮玲玉:仅仅25岁便香消玉殒,临死时留言:人言可畏!
周璇
中西合璧
不知这幅画是不是陈逸飞的作品,《红罂粟》细腻的刻画优雅的女子,一颦一笑,静谧脱俗
下面是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几帧照片,其时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在美艳之下紧箍着情感,耐人寻味。
这样的乐器,配以这样的旗袍,配以这样的红酥手,配以这样的女子!
邓丽君: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巩俐的身材三围尺寸比例近乎xx,在电影节上这一袭旗袍的大气,艳压群芳
赵雅芝不老的xx
喜欢刘雪华的“梨花带雨”的眼泪,由不得哪个男人不怜香惜玉
人到中年,风韵犹存。所以气质是骨子里的美,西施效颦不来的。
范冰冰的脸型极富东方神韵:妖、媚、柔
陈红:镶边技术,更显传统
周迅身材娇小,最适合演绎旗袍的细腻,李冰冰的眼神永远充满着敌意,不适宜旗袍的淡然、雅致
这套改良的旗袍几乎纯手工制作,价格不菲
老外也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