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更新已经三个多月了,不是忘了这块地,而是生活平静一切顺利,没有特别触动我的东西.直到今天晚上看过一篇文章,我想写点东西留做纪念.
"乃林高勒和很多图片上内蒙古的河水一样是弯弯曲曲的,缓缓地盘绕在草原上,羊群和牛群散落在河岸边."
"我们走上山包,发现山包背后是一片平旷的草原.草原无边无际,景色一直从清晰延伸到模糊,直到浸润在云雾里.在云雾的边缘,有两个白色的蒙古包静静的立着."
"克旗草色油绿,山峦秀丽,有松林湖泊河流草原沙地,时而有小山隆起,时而有河谷宽阔,时而有草原开阔,时而有树木稀疏的沙地."
这是内蒙古东乌旗各地的景色,与我们想象的蒙古草原并无出入.
可是度假村开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蒙古包下是水泥台,蒙古包里有整面的玻璃墙便于游客观看风景;
用狼图腾打招牌,在地洞里养的两只狼却被灌水赶到笼子里供人参观.
白云深处的蒙古包里的夫妻,丢掉了蒙古人勤劳坚忍的性格,终日喝酒,不在放牧.
克旗的草原上盖起一座楼,砖砌的圆形房子替代了蒙古包,而其中的房间400元{yt}.
白桦树被切成粉末送去造纸厂,红杉被整棵挖走高价卖到城市,山头上的树木被剃刀推过一般,无论大小全部砍光.
"不远处的地面上有一个清水泉眼,那就是贡格尔河的源头之一."铁矿排出灰红色污水的排污口,和泉眼涌出的清水,共同构成了贡格尔河的上游.
土种黑牛因为产肉少,被工作队强行骟掉,经过多年已经彻底消失.
野生动物已经绝迹,"永远不干的湖"布日图湖,在有了铁矿后干涸.
而新一代的蒙古人们,卖出了草场,建了度假村,住进了砖房,开了矿产,不再会骑马,不再有勤劳坚毅深沉的性格,失却了在风暴和风霜中磨练出来的力量和勇气.马头琴悠远的声音换成尖利的电子音乐,深沉的歌声变成做作的矫情.他们依然高大的身躯内,缺失了某些长久以来支撑蒙古民族延续下去的东西.一种文化在逐渐消失.这比环境的恶化更令人痛心."生产方便了,但是人退化了"一位老人说:没有那么冷的冬天,蒙古人的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文明来自生活","还有比书更珍贵的礼物吗",直直的拜访蒙古人家"那是土匪进蒙古包的做法".这些老人们还在呢喃的,一代代传下来的谚语和经验飘零在风沙中: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
有人认为游牧不适合,就拍脑袋让千百年形成的生活方式一夜转变;
有人出国旅游考察回来,认为奶牛赚钱,就拍脑袋让全部养奶牛;
有人看到报道国外的牛产肉多,土种黑牛就在科技成果的攻势下灭了种;
有人让退林还草,就砍掉所有树木;
有人要建公益林区,就在从未长过树的草地上种树;
有人手里有枪,就打光了所有的鹿,黄羊,狼,旱獭们;
有人认为教育资源要集中,就让所有孩子到百里之外集中上学,让他们失去了传统的蒙古家庭教育,远离了蒙古文化文字,蒙古人做人的方法,生活的态度,而教他们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
有人要开发矿产,于是河水有了两种颜色;
有人要造纸,于是满山白桦成片倒下,地下水干涸;
有人认为要保留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就让小姑娘穿上民族服装陪客人喝酒,打造蒙古流行音乐,把文化符号粗暴堆砌.
这一切破坏都来自人,那些可笑,愚蠢,粗鄙,自以为是但拥有权力的人.
会有蒙古人认为这样的安定生活比游牧更舒适.可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由他们自己决定,改变的结果在外人看来也不那么成功.最起码,给他们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让改变后他们再去评价这个改变的好坏.给这个民族保留{zh1}一点尊严和尊敬,而不是让他们在强迫后被迫接受和习惯.放任自己祖辈生活的地方被糟践,放任自己的文化被侵蚀,放任自己的子女被其他民族同化,这样的侮辱,怎能施加在这个有着英雄气质的民族身上.
北方茂密的大森林,洋溢着富足和安详,
露水升空造云彩,生机勃勃的杭盖.
蔚蓝色的杭盖,多么圣洁的地方,
满山野果随你采,只求不要改变我的杭盖.
我们的家乡不能离开,我们的语言不能忘怀.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