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_富农金土地_百度空间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课题,是欧美许多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逐渐形成的实践经验。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这些经验证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服务“三农”切实可行的捷径。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涵盖了从耕整地、育秧、栽植、植保、收获、干燥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内容。

  一、机械化整地技术

  现在水田耕整地作业,以一年耕翻、两年旋耕的轮耕方式为主。耕翻一般以秋季为主,也可在春季解冻后进行,耕翻要达到18—20厘米,耕垡彻底、均匀的要求;旋耕整地要尽量坚持旱旋耕,旱整平、旱打捻的三旱作业原则,旋耕深度达10—15厘米,土壤细碎均匀一致,地表平整,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泡田后达到花打水状态,这种作业方式可节省春季用水30%以上,给农民降低作业成本每亩10元左右,是目前我们地区水田耕整地的主要形式。良好的机械化作业质量,给机插秧作业创造了适合的土壤条件。

    在水田改造的耕作过程中,对于田面差过大的可采用先进的激光平地技术进行土壤整平,激光平地机组主要由激光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器、液压机构、平地铲和拖拉机组成,机组在持续回行作业中,按照激光测定的标高数据信号,通过控制器和液压自由控制平地铲的升降取土和卸土,刮平田块达到平整田块的作用,采用这项技术可根据土地的平整情况分3年到5年进行一次平整作业,可以使300米范围内平整度保持在3厘米左右,可以平掉原来水田的大部分田埂,相应扩大田块面积,提高土壤和灌溉利用率,同时也利于积水排放。各地经验表明,每年亩可节约灌溉用水100立方米,增加农民收入40元以上。

    二、机械化种植技术

    水稻机械化规格化旱育苗与机械化插秧技术,有着较强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对改变水稻种植环节和机械化发展的落后局面,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加快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步伐,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稳定水稻生产规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规格化旱育苗是有效实现机械化插秧的必要保证条件,目的是要培育出适合机械化插秧的标准化、规格化壮秧、盘根带土厚度1.5—2厘米。规格化育秧有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两种方式,育秧日期按生长期和插秧进度要求安排在3月底到4月中旬进行。软盘育秧是利用规格化育秧软盘育秧的方法,首先将软盘育秧框架整齐摆放在做好的床面上,再将折好的软盘放入框架内,装好混拌好床土调制剂的营养土,浇足底水,待床面无水后,将经过浸种、xx、脱芒、催芽处理的种子按播量使用苗床播种机均匀播撒到软盘中,使用机械播种可以有效的保证播种均匀度达30%以上,是成秧后秧苗密度和均匀度良好的充分保证,是机械播种达到农艺要求的基础。双膜育秧的种子准备、床土、营养土的准备、作床要求和苗期管理与软盘育秧基本一致,只是以地膜作为秧块隔离层,操作时在整平的床土表面,铺上一层预先均匀打好透气孔的地膜,再完成与软盘育秧相同的后续工序,秧苗经过科学的苗期管理,35天后即培育成适合机械插秧要求的壮秧,可适时插秧移栽了。

    育秧不规范直接影响机械插秧,因此对育秧方面再强调一下。

    机械化插秧作业,目前主要推广的各种插秧机,均采用夹切秧块的原理,实现秧苗带土移栽。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使机手和农户熟悉和掌握插秧机的操作方法和使用要领及要求。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使机械插秧的质量,能够充分达到农业技术条件要求。

    插秧机作业条件及质量要求:

    1、泥脚深度<30厘米。2、田间水深<2厘米。3、漏插率<5%。4、相对合格率>85%。5、伤秧率<4%。

    在秧苗条件充分满足机插秧使用条件下,机械化插秧减少了秧苗勾、伤、漂秧率,实现早插、浅插的农艺要求,有利于实现秧苗低节位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分蘖量,单位面积穴株数均匀一致,充分保证秧苗种植密度和亩基本苗数要求,返青早、缓苗快、水稻个体和群体优势协调发展,实现水稻亩增产可达25千克以上。同时与规格化旱育苗技术配套,可为农民亩节省种植成本15—20元,机具经营者通过机插作业服务,获亩收益20元左右。

    三、机械化植保技术

    传统的水稻植保作业主要是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这种器械缺点很多,从上世纪九十年xx始,我们推广应用了背负式机动打药机作业的水稻机械化植保新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地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水平,增强了促进调节水稻正常生长的有利条件。

    机动打药机主要由汽油机、药箱、输液管、喷管、喷头等构成,是一种多用途的植保防治机械,此类机械具有射程远、适合多种农药机型和进行多种防治作业的特点,较传统作业方式可提高功效20多倍,极大地缩短了防治周期,充分有效发挥药剂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也降低了植保作业成本,应用这项技术必须掌握药剂、药械及使用技术三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使此技术产生良好的实施效果。据往年应用经验看,每台机具可负担300亩左右的植保作业,年服务作业量可达千亩,农民每年可通过作业服务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

    四、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

    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就是按水稻收获的农业技术要求,用机械一次性完成或分节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技术。在实践中进行机具选型引进,发展了跨区作业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模式。联合收获工艺,是使用机械一次性完成水稻收割、脱粒、清选、装袋或输入粮箱等工序,茎杆分离后可切碎还田,也可集堆后捆扎收集。联合收割机当中半喂入式机器是只将稻穗送入脱粒装置脱粒,可切碎茎杆还田,也可保留茎杆实现茎杆的条铺和堆放,适合各地区对秸秆处理的不同要求,也是我地区的主要机械化收获方式。全喂入收割机则将被割下的全部稻株送入脱粒装置中,茎杆切碎后还田,由于我地区茎杆利用率高,所以不适合全喂入收割机作业。

    目前主要应用久保田、东洋等机型,还有洋马、井关,国产的太湖、中农机等在48—58马力之间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这些机型技术较为先进,具有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其作业性能均较为优良,脱净率、清洁度、损失率、通过性等指标均能满足农业技术要求。

    实践表明,联合收获工艺可较传统收获工艺方式提高工效10—20倍,亩省工0.8个工作日,缩短了工作时间,有利于粮食的提前上市,作业质量好,总损失率不大于3%,减少收获损失5%以上,每亩为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收益30元以上。

    目前适用的分段式收获方法,主要采用小型水稻割晒机。将水稻割倒后铺放,人工捆束集堆,自然晾晒后机械脱粒。此种收获方式与人工收获作业方式相比,提高工效3—5倍,减少收割损失约3%,每亩作业可降低作业成本、增加收入25元左右。

    经过几年来对水稻收获技术的推广,使各种水稻收获技术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发展跨区作业,以扶持营机户进行作业服务,营机户收益有了显著提高,农民对机械收获的热情也逐年增高,预示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五、机械化干燥技术

    目前应用的水稻机械干燥技术,主要是以中、小低温循环干燥机械设备的手段,人工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在不损害水稻品质的前提下,快速降低含水量,使其达到国家安全储存标准的干燥技术,是水稻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条件。该技术除了能有效地防止连绵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外,还具有其他明显的优势:一是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手段。二是提高了粮食品质、卖动性和加工性。三是可以防止自然灾害对粮食造成的污染,杜绝农民因占有公地晾晒粮食而造成的不便。

    循环干燥由固热装置、凉温自动控制装置和主机三大部分组成。主机结构主要包括干燥箱、定时排粮机构、输送绞笼、提升器、卸粮装置、吸引风机、清粮机构和传动机构等,容量小到一吨,大到十吨以上,还可以将数十台干燥机并列配置,组成大规模水稻干燥设施。目前{zx1}的机型采用电脑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干燥温度,自动测定水分,达到设定的水分值时,自动控制停机。国内多家企业生产这种形式的干燥机。水稻机械干燥技术,适于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场或水稻加工厂。



郑重声明:资讯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_富农金土地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