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子分解推论识能与轮回<中>_青莲_新浪博客

从质子分解推论识能与轮回<中>

冯冯

去去来来 / 誊录

                     

到了一九七四年,新一代物理学家提出了新的“超级统一”定理。把已知的四种基本大自然力量──核子强力、弱力、电磁力、重力——合并为一。提出此一“超级统一”定理的物理学家是哈佛大学的郝霍?佐治(Howad George)与薛尔顿??格拉绍(Sheldon Lee Glashaw)两氏。他们简称此一新定理为{zd1}数Minimal SU(5),该代号是此一定理的数学上的匀称结构数字。根据其理论,核子强力、核子弱力与电磁力,三者在正常状况之下,各有区别不同;但是一旦质点与其他含电荷1015次方兆电子伏特的“能”相遇(1015次方Trillion Electron Volts简称GeV),发生相互作用时,那三种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就变得难以区别了。而且,在这种高能的遭遇中,所谓“质子不灭”定律就会作废!卑子也就会发生分解!

换言之,质子虽然如此稳定长寿,一遇到1015次方(千万亿)GeV那么高的高能,也会分解的(这又令我想起大楼炭经的各品)。

物理学家们很想实验一下,看看质子如何在高能高热之下分解。但是,当今{zd0}能量的核子加速器,其能量还远无超过一千个GeV。人造的能量怎能达到1015次方GeV

根据Minimal SU(5)学说,质子的xx寿命估计为1030次方年之久;其他学说质子必有寿命的极限(但是并无计算出来)。我从这些学说来看,质子虽是稳定,也终必要经过佛说的成住坏空的循环过程。它在自然寿终之时,会自然分成为更小的质点,或者转移进入其他更高时空的空间,或者再重组物质或一部分组成反物质或非物质。这样的转移循环,并不是灭绝,而是再生;又再从“空”演化为“成”。循环不息,与其他质点一样。

物理学家估计:当今宇宙的年龄大约是地球年一百亿至一百三十亿年,这是公认的合理数字。这样看来,质子的年龄和寿命比当今宇宙还大,由此也可以反证当今宇宙从某一质子大爆炸而形成,更可反证质子的生灭循环相续。

但是当前遭遇到的许多质子,假如都是有那么长的寿命,人类短促的生命世代,怎能等候到1030次方年以后,才去目击质子的自然分解?

物理学界不能等那么长久,他们要设计一些仪器来观察质子的分解情形。

一九五三年,美国xx的阿拉莫科学实验所(Los Alamos Scientific Laboratory)的物理学家克来德?高?(Clyde L.Cowan)、国立布鲁克希汶实验所(Brookhaven NationalnLaboratory)的物理学家摩理所?高特哈伯(Maurice Goldhaber),与弗烈特?黎恩斯(Frederick Rheines)等,首先设计了巨大的侦察仪(Detector)来追寻质子的自然分解。

这是一项创举。我们都知道,质子与反质子相撞,就会分解出更小的极微质点如微子(夸克)、粒子之类;但是设计“不相撞”方式来侦察质子的自然分解,则不简单。这些科学家设计了一种三百公升的箱子,注入闪光液体──这是一种化学物质,若有荷电的质点通过它,它就会发射出闪光──他们有装置了九十架放大摄影机来摄取闪光(这一设置,本来是用作侦察虚幻的微中子光束的),全套设备埋置于地下以避开宇宙辐射线。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宇宙中的一切质子同时形成?抑或有先有后?年龄各别?若要用上述的方法来观测质子分解,势必用很多很多的物质通过“闪光液体箱”。因为从常识来判断,宇宙中一切都在不停循环之中,“此灭彼生”、“此生彼灭”──佛经早都已经指出世界“此生彼灭”、“此灭彼生”循环不息(见阿含经内各品佛说世界成坏)──当然现代科学家也知道,世上所有各种元素的质子的年龄和寿命不会一致,必有先有后。在一大堆物质之中,也许有些质子已经衰老进入“坏”到“空”的阶段,而另外一批也许还在“成”、“住”阶段。若不观察大量的物质,找到质子自然分解的机会就很微。不用说,在五十年代追寻质子自然分解的实验,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没有找到!

于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又有些物理学家采用另一种实验来追寻质子自然分解──就是运用地质学的岩石标本,予以做辐射化学分析(Radio chemical Analysis)其成分。举例说,他们发现,“钾三十九”(Potassium39)核子内的一个质子自然分解消失,使之降为 “钾三十八”(成为较不稳定的元素),很快地,它的核子又放射出一个中子,就使元素变成了“氩三十七” (Argon37)。这时,它的核子已是辐射性很不稳的了,它的辐射量可用辐射计算仪“”(Radiation Counter)计算出来。科学家只要找到埋藏在地层深处尚未经过任何干扰的古老氩矿石,予以检测其质量、辐射量及年代,;有了这些资料,就可计算出其内质子分解的地质年代,及推算得到质子的寿命。用这种方法所做的实验,显示着质子的“半生”寿命已经高达106次方年之多,比前述的理论年寿更大多了!

另一种追寻质子自然分解的实验方法,是企图直接截留及计算正在自然分解的质子。这种测量方法,是在地低下进行的,须先把来自天外的宇宙辐射线都隔除掉。一就七四年,黎恩斯等物理学家在南非一座地底下金矿内,设置了长达两英里的“侦察仪”,内贮多达二十顿的闪光液体及四千支闪光管,若有荷电的质点通过时,就会刺激这些闪光管内的气体放电而闪光,倘使有质子光束射过,发生自然分解为一些极微质点,它们就会使闪光设置闪闪放光。用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可以测得质子的寿命为1030此方年。但是此方法仍有缺点,它只可适用于那些分解出荷正电的披子(Pion是末子Meson族类中最小的一种),及牟子(又译为“重电子”)。

      “牟子”是比电子大上两百倍的类如电子质点——以上各种极微质点,请参阅各篇拙文(各译名未必与国内译名相同)。若无析出此等微小质点,则无法侦察。

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先进物理学家认为:质子虽比较稳定,但也终于会寿尽进入“坏”、“空”状况而自然分解的。虽然很多保守的科学家,仍然坚持质子{jd1}不会自然分解的;但无论守旧派怎样反对,前卫派的物理学家们纷纷参加追寻质子的自然分解实验。

上述格拉绍博士的SU5)理论越来越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该一学说指出:质子是有xx寿命的(1030次方年),寿限一尽就会自然分解,成为一个荷正电的微质子(),及一个中性的“披子”(),两者所含的电子能都相当高,大约是五个电子伏特,而且,两者是背道而驰的── 一般任何质点分解都无此背道而驰的情形,这是质子分解才特有的情况。

这个学说定下了清晰的目标,成为世界各国物理学界追寻质子自然分解的实验方针。大家都从兹而知道要注意找寻的现象是什么了。

了解原则很容易,要实行却不是那么容易!

从上述的SU5)理论的数学计算,每天在至少一千万立方吨的物质之内,才会有一粒质子寿满1030次方年而自然分解。若想找到一个自然分解的质子,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每天观察至少三千立方吨的物质!而且,必须小心分辨各种瞬息幻变的背景现象。

所谓背景现象之一,就是自然界的xx辐射线。这是难以彻底过滤清净的,很容易淆乱观察,甚至于“侦察仪”的构成质料也可能有一些会受到辐射而分解;隔离或绝缘设备的质料,也须作到{jd1}不受辐射线影响而分解,这些都是相当困难的设备。此外,还有从宇宙不断射来的宇宙辐射线,更是棘手的大问题──宇宙辐射线,射到地面来,在海面水平的高度,每一平方公尺的范围内,每一秒钟,就有一个辐射质点。从这样计算,那么,假如“侦察仪”是一万吨,它一年所受到宇宙辐射线质点的打击,就有1012 次方(一万亿)个质点之多了,科学家必须把至少一亿兆的宇宙辐射线质点予以辨认及排除!

于是,为了减少宇宙线的影响,科学家必须把实验室建造在地底下深处,以厚厚的地层和特制的绝缘隔护层来过滤宇宙线。这些隔护层必须厚达数千公尺才可过滤宇宙线之中的牟子(Muon),但是也无法保证能xx滤清,恐怕总有些漏网的核子会穿过。

还有,{zd0}的问题,那就是“微中子”(Neutrion)。它们是无形无体的,虚无的一种能。没有任何一种已知的隔离过滤设备,可以挡得住“微中子”的透射及出入任何物质。虽然微中子很少与任何质点发生反应作用,但是在一千吨的实验物质之中,可能也会偶然与遇到宇宙线射来的微中子反应作用一次。

既然不可能xx过滤微中子,也不能预防,就只有细心去辨别孰是微中子作用,孰是质子自然分解,这也是相当困难的,必须由电子计算机来做分析判别。

微中子与质点互撞发生作用,微中子的运动量会将对方质点抛向前面。质子自然分解,射出的更小质点向相反方面进行,而其运动量是零。这是微中子作用与质子分解不同之处。因此,新设计的新侦察仪,必须能够记录各种事件发生的质点射向(过去的实验仪器未能做到此点,只是记录事件发生的能量,那是不够的。)

过去数十年的侦察仪设计有两大类── 一类是多层隔滤式,另一类是塞连戈夫水箱式(Cerenkov Water Tank)。多层隔滤式是建造很多多层的钢铁铁板,各层之间装设敏感的电子捕捉计算层,以记录及计算荷电点通过量;水箱式是一九三四年苏联物理学家塞连戈夫(Pavel A. Cerenkov)所设计的。原理是将荷电的质点光束射过透明的液体。其速度大约是光速的四分之三(在液体中通过的射线,速度被液体所阻,不可能达到在真空中的全光速)。这样的四分之三光速射线,以四十二度倾角射入水箱之内。水箱周围设有敏感的放大摄影管。当射入的辐射线内有发生质子自然分解或中子分解,各放大摄影管就会闪光,好象闪电一样,并且把情形摄录在磁带上,以供电脑分析。

塞连戈夫水箱式侦察仪的设备费用比较多层为轻,成为目前最多受采用的设计。不过,此一设计有缺点,就是很可能侦察不到中性荷电的辐射质点,尤其是不可能侦察得到微中子。不过,它能侦察得到某一些荷电中性的极微质点,例如“披子”(Pion)──披子含中性电,很快就分解。成为甘玛辐射线(Camma Ray)或高能的光子(Photon)。甘玛线也是荷电中性的,但他们能与一对电子及微质子发生反应作用,因而显示强烈的光流,故能被侦察出来。

塞连戈夫水箱式侦察仪有一个优点:水箱中的水,一部分是氢原子,其质子并未与其他质点发生复杂的核子连接关系,因此质子仍是自由的。若有分解,比较容易侦察得见。

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的艾尔文分校(Irvine),与密芝根大学,两大学俯的核子物理学家,和国立布鲁克希汶实验所,联合设立一个质子研究组,依各校的首字字母,简称IMB;从事根据塞连戈夫式水箱来设计一座更新的巨大侦察仪,这是当前全世界最巨大的一座。参与其事的核子物理学家,包括{dj1}的名流,如:加拿大的弗烈特?黎恩斯(Frederick Rhines)、洛西柯(Jj.MLosecco)、丹尼尔?辛克力(Daniel Sinclair)与“布所”的摩里斯?高尔哈拔(Maurice Goldhaber)等氏。

这座世界上空前巨大的水箱式侦察仪,高达六层大楼,深入地底下两千英尺,以求滤除每秒最少十万次射击地球的宇宙线。地点设在奥亥奥州克里夫兰市(Gleveland)附近的摩顿斯盐矿场(Morton Thiokol),由该矿业公司提供地层技术及负担一半工程费用。

一九八二年七月水箱完工,注满清水八千立方吨?装置了两千零四十八支放大摄影管(Photomuliplier)于水箱的上下四周,每一支管都有无寸直接的半球形镜头面队着水箱内,都是不透水的,用以实验的可能会有自然分解质子的物质,重达三千三百吨之多。

两千多支自动放大摄影管,每隔五十个万分之一妙(Nanosecond)就自动摄录那些通过水箱的辐射线情形──辐射线以四分之三光速射透十公尺的水,需要五十个万分之一秒钟时间──因此,各管可以摄影其全部过程无遗。电脑从录影分析就可以侦察是否有质子分解。

即使是深藏于两千英尺的地底下,过滤了大部分的宇宙辐射线,也还是有些漏网而射入侦察仪内水箱,会引起六百支放大摄影管反应;但是,自然分解的一粒牟子只引起二百五十管的反应摄影。因此,不难分辨出那一些事件是牟子引起的。也有些牟子射入时只射到水箱的一角,因而只引起三百支摄管的反应,这些就须又电脑来予以分析甄别。电脑把一切牟子辐射线甄除之后,剩下的“事件”就是有可能质子分解的了,称之为“除清的事件”(Contained Event

“除清事件”也未必就全部是质子分解射线,因为往往会有微中子射进来。微中子是虚无体质的,没有任何物质可以阻挡它射透,它们一射进水箱内,很可能引起其它质点的反应作用,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起源于清水内的现象,这就需要由电脑的精密分析辨别了。好在我们知道,微中子与物质的质点相撞时,射线的方向是朝着闹事的微中子。而质子分解时,各射线是四射各成相反方向。

不过,有时是很难鉴定的。在极罕见情形之下,微中子与质点的互撞,发生的射向,也可能会折向,角度相当的大。在有些情况中,分解的质子的各条背向射线会突然停止。这些特殊情况就很难判断了。假如清水中的一个独立氢质子分解,它的各射线角度就是成一百八十度背道而驰。但是清水中的氢质子,十居其九是氧的核子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氢质子分解后其背道而驰的力量角度也受到了影响而疲软。

经过电脑严密分析各除清事件之后,再次淘汰,{zh1}只剩下有限的可能是是质子分解事件。还要再经过更严密的分析。

上述的IMB研究所,在最近的两百零四天实验作业中,只发现一百六十九件“除清事件”,其中也还不能肯定有没有“可能的质子分解”事件,其中也还不能肯定有没有“可能的质子分解”事件。该研究所仍将继续实验下去。全世界物理学家都在注视这个实验,因为他们中大多数都认为质子自然分解,只是还没有人见到过而已。要目击及证实质子自然分解,乃是核子物理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

一九八三年,欧洲核子研究所,由鲁比亚博士领导的实验,用反质子与质子互撞,引起质子的分解而析出微中子、W正负粒子、Z中性粒子等等。并因此一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九八四年)。该项实验的成功,更坚定了科学界的信心,更认为质子有可能自然分解再生的。上述的美国学府耗资以亿万计算,来从事于追寻质子的自然分解,应该不是徒劳无功的。相信只是时间问题,迟早总有{yt}会找到质子的自然分解。到那时,核子物理学家的各种理论,就会更加充实完整了。也将会从兹证实质子的自然寿命是不是1030次方年?抑或更长?很多更前卫的核子物理学家认为质子的xx寿命当十倍此数。找到了质子自然分解之后,当能较能为肯定质子的天年,也从之而证实:当前宇宙是由一粒原始质子所大爆炸而发展的“统一学说”;更可证明质子是从空无一物的空虚所生成,所以科学家都在拭目注视此项实验。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从质子分解推论识能与轮回<中>_青莲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