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区之路——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

{dy}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节  加快转变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dy}、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当前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入的增加,仍具有较强的粗放型增长特征

很多产业仍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制约了我区经济的有效增长。受全国对能源、重化工业等基础性工业产品需求增加的影响, “十五”时期内蒙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44.2%,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97%,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仅为21.83%和34.5%,说明内蒙古经济强劲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固定资产尤其是工业投资领域的投资。

(二)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不足

2006年内蒙古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1%,但是能源消费量占全国的5.2%,其中,煤炭的消耗占全国的6.8%。表明内蒙古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相对滞后,经济高速增长由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见图1—12)高消耗资源使内蒙古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性面临挑战。以煤炭为例,内蒙古已探明煤炭储量2239亿吨,实际浅层可开采储量只有256亿吨,2005年开采量2.5亿吨。根据内蒙古“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后每年增长5千万吨开采量,2010年将达到5亿吨开采规模。若考虑实际开采率30%,可推算出浅层可开采储量只能维持17年。其他本身并不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果继续维持这种初始性增长方式,则不仅无法继续向前迈进,已取得的发展成果也将因欠下巨额资源和环境债而抵消。要维持生存和进一步发展,不得不走降低能耗、物耗的资源节约型道路。

(三)环境对污染排放物的承载能力不足

根据xx的“控制方程”理论:环境负荷=人口×人均GDP×单位GDP的环境负荷。2005年内蒙古人口数2386.40万人,人均生产总值16026元,到2020年,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发展计划,人口数将达到 2557.23万人(按2005年0.462%增长率测算),人均GDP100230.94元(按内蒙古“十一五”规划增长率测算)。假设2020年环境负荷能力仍保持2005年水平,可以推算出2020年每万元GDP单位环境负荷必须下降到现在的14.9%。以目前内蒙古的发展状况看,单位环境负荷下降85%以上的目标难以实现。另外,工业“三废”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和负面影响与人们对环境和生活质量日益增长的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见图1-12)。图1—12 内蒙古GDP占全国比重与能源消耗占全国比重的比较图表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07年

(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内蒙古经济发展有一个龙头——“金三角”呼—包—鄂地区,2006年,其面积和人口虽仅占全区的11%和27.3%,但GDP却占全区56.6%,对内蒙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以上。而东部五盟市人口占全区一半以上,但经济总量仅占30%左右。(见图1—13)目前,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部盟市缺少西部像呼市、包头这样的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普遍不强,招商靠廉价成本吸引,产业层次非常低。

图1—13 2006年呼包鄂与东部五盟市GDP与地方财政收入对比图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07年

(五)科技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欠缺

目前,内蒙古产业技术水平还很落后,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和技术储备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没有形成核心技术能力;科技中介服务滞后,发展高科技的社会环境较差,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够;科技投入总量和相对水平偏低,科技体制改革尚在深化过程中。从总体上看,科技进步还不能满足内蒙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从图1—14可以看出,内蒙古在科研人员和科技投入上的比例还较低,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14   自治区与全国R&D投入比较分析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07

(六)经济比例关系没有理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突出

尽管近几年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不顺,一方面,内蒙古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不合理,2000—2006年我区的投资率分别为41.7%、39.7%、44.4%、56.1%、64.0%、73.0%、72.3%,逐年上升;消费率却分别为56.8%、56.9%、58.5%、52.6%、49.1%、46.5%、43.7%,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往往注重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适当降低积累率,提高消费率,把两者的比例调整到35:65的水平上,这值得我们借鉴。

图1—15 内蒙古自治区2000—2006年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化对比图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07年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看,产业过分依赖于资源优势,基础产业特别是农业,长期低迷不振,制造业等行业效益下滑,失业、待业人口大量增加。有些行业的发展受到区域性因素的激励,如短期内能够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使一些新建项目的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甚至低于现有先进企业的情况,加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并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外部不经济性,同时会促使企业间进行恶性竞争,降低生产要素的综合配置效率。

  xxx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的经济增长内在规律告诉我们,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价值补偿,更要重视实物补偿。在实物补偿上,要重视对自然环境、土地矿产、重要原料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目前农田等重要自然资源的大量占用和被低价转让,已直接影响到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因此,在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用系统论、整体论的观点看待经济增长,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储蓄与投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关系,强化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率,以内涵式增长扩大规模。在政策和措施上,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增加对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及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投资,真正实现和保持我区经济的长期、全面、稳定、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二、 内蒙古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历史,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也不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仍以农业为主,所以三次产业结构必然呈现出“一、二、三”的总体格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上升到了主导产业,取代了{dy}产业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的产值比差转向“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随之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地位,有取代了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所以到了工业化后期,会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这种转变趋势分别反映在劳动力和产值等方面。

(一)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不合理

     随着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dy}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dy}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这不仅可以从一国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统一时点上的横截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dy}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越低的国家,{dy}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越小。

     一般来所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必然会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换。内蒙古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2000年的 52.2:17.1:30.7变化为2006年的53.78:15.98:30.23,{dy}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一直占到50%,而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一直比较低(见图1—16)。

 图1—16 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内蒙古就业人员比例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07年

(二)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合理

     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dy}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以食品、纺织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和以饮食、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较小,因而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一、二、三”的格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消费需求升迁,以机械制造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迅速上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变化为“二、一、三” 或“二、三、一”的格局。进入工业化后期,以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格局。

内蒙古的三次产业构成由2000 年的22.837.839.4 调整为 2006年的 13.648.837.7(见图1-17, {dy}产业比重明显下降, 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十五”时期, 全区{dy}、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 6.6%22.1%17%,第 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拉动明显, 而一、三产业拉动相对较小。从产业形态看, 传统产业占据主导, 新兴产业比例偏小。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内蒙古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的“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和多国标准的“三、二、一”的顺序的差距仍然很

图1—17 内蒙古自治区一、二、三产业变化对比图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和2007年

(三)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偏低

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来看, 原材料和基础产业比重大, 而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内蒙古传统工业仍然没有摆脱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 技术改造乏力、升级缓慢, 存在创新不足, 出口产品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力, 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 缺乏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且全区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企业经营规模不大, 技术水平不高, 产品更新换代能力较弱, 难以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较大, 加大了金融机构的xx风险, 造成资金短缺,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在全区整体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产业中从服务业来看,传统服务业比重大, 新兴服务业比重小。2006年,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服务的比重为 54.5%, 而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所占份额较小。全区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的比重仅为4.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一)体制模式的转变

粗放经营,外延扩张;重速度,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载体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保证

(二)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要实现从以市场机制运转为基础的多层次决策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实现由政府配置资源为主体转变为经济实体配置资源为主体;从以计划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市场手段配置资源为主;数量扩张带动经济增长为主转变为质量提高带动经济增长为主。

(三)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

要以国有经济发展为主体向多种经济成份带动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区内市场需求、区内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向区内外乃至于国外市场需求和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四)生产力布局方式的转变

生产要素的配置即要考虑公平,又要考虑效率,“撒芝麻”式的布局方式要向要素集中配置、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铺摊子,上项目,不断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依靠对现有基础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更新上来。从主要靠增加各种生产要素数量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其它各种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降低消耗、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可持续增长上来。从主要依靠经济规模扩张,投资项目小型化、分散化、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变到主要依靠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模经营,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区域分工效益上来。从主要追求产值及其增长速度,转变到注意产品质量、性能及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以及竞争能力上来。

四、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巩固和提高{dy}产业,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农畜产品是内蒙古的特色和优势, 马铃薯、羊毛、羊绒产量居全国{dy}位, 羊肉、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农畜产品加工业, 已成为内蒙古的一大优势产业, 约有 70%的加工业以农畜产品为原料或与农牧业密切相关。因此,应当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确保基本农畜产品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对农牧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质量效益型的生态农牧业。

   第二,发挥资源优势, 优化第二产业。一是整合资源,发展规模经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优势。当前要抓住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全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大基地、大产业、大集团,率先在条件具备的优势地区建设一批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集群,使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聚集,实现规范经营、规模效益。二是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内蒙古的工业企业主要是资源型企业,深加工转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所以,在“十一五”时期,要把延长产业链条作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通过发展产业下游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三是在扩大优势产业增量的同时,千方百计搞活现有产业存量。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钢铁、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一批产业集群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稀土材料、生物制药、生物保健、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内蒙古发展第三产业要以培育市场、扩大就业、完善服务为重点, 以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第三产业体系。应加快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作用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用事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同时, 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促进第三产业整体层次的提升。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跨越带动经济较快发展

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优势产业、循环经济等领域,大力开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使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前列;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加快建设人才流入区。

(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环

{dy},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积极、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针,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建设一批新的后备资源基地,建立稳定、持久的资源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集约利用,坚持“政府垄断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的土地管理原则和“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 的矿产资源配置方针,采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方式,提高土地和矿产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在能源、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大型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加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循环经济园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沼气综合利用等适用技术,形成种养结合、生产生活兼顾的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构建循环型城市和社区。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方针,努力实现全区生态状况“整体上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 ”的目标。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实施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生态保护措施,稳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典型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发展草产业、沙产业,把生态建设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始终把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的措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 “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防治,加大我区境内黄河、辽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

(四)通过制度创新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切实建立企业现代产权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为主体,塑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等机制,用体制来约束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改组和重组,发挥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逐步减少对竞争性行业、企业的行政干扰和政策优惠,清理整顿各地出台的引资优惠政策,统一税负,统一用地、用水、用电价格,实现公平竞争,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企业自觉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要深化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缺位”问题。政府职能主要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规划,指导协调经济发展;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营造宽松、和谐、公平的发展环境;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目前在招商引资中,一些地方还停留在减税让利阶段,在优化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诚信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市场准入,监督企业节约资源,降低能耗,降低污染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位”现象。所以说,政府职能不转变,发展理念不更新,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句空话。
  {zh1},要建立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互动机制。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到政府各主管部门,政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总体协调配合,防止各自为政,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
   (五)在对外开放中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显得尤为紧迫。在今后一个时期,一方面要抓好过货落地加工,结合口岸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过货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就地加工增值率。另一方面,要调整出区、出口产品结构,扩大资源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出区、出口,逐步减少原材料出区、出口的比重。

要把结构调整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强对外资的投向引导。要把引资重心放在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上,积极承接国际高新科技产业转移,利用国际国内高新技术开发内蒙古丰富的资源,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内蒙古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要鼓励区内优势企业走出去,利用区外、国外资源、技术、人才、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企业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










 

包金花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  内蒙古统计[J],2006,4:26—27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富民强区之路——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