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
以前特喜欢西湖龙井,但由于xx太多,渐渐的就把龙井的心思放一放了。开始品赏铁观音,没多久,农残问题接踵而至,真的不知道再过几年,应该喝什么?
几年前开始与夫人一道到茶圃收茶,一方面可以踏青郊外,另一方面可以收到货真价实的明前茶,可谓一举两得。然而还是有一缺陷,那就是茶人们只懂栽茶,摘茶,在制茶环节上却差强人意。在揉、捻、拖、带、抖、烘焙等环节总是火候掌握不好。好在茶质不错。得失相较,还是取得而忽失!
在春季,我比较喜欢喝明前的绿茶,今年的清明前,天气特别冷,又旱,估计茶叶的产量也不会好。
天近傍晚的时候,居然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春雨,不过由于前段时间几乎都是人工降雨,所以也不知道今晚的雨是否也是人为?不过,下雨总比天旱要好吧。看来科技的进步只要用到为民处,还是值得称道的。下雨天,小孩在书房“用功”,夫人开始“弄墨”习画,我只好看书喝茶,否则真成了“闲人”一个!
刚好,朋友送来一些“雀舌”,是四川蒲江县成佳镇茶叶生态示范区生产的,而且还是“品赏”茶,应该不错。只不过这是明前雀舌,但非“火前”雀舌。
查了一些资料,蒲江的雀舌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名扬四海了。《茶经》上记载的:“临邛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等号”。“临邛数邑”就包括现在的蒲江县。“火前”茶,指在清明节前两天的寒食节之前采摘的嫩茶,其新发的嫩芽形状如鸟雀的舌头,很细小,称为雀舌。“蒲江雀舌”便由此而得名。
现在的茶叶为了方便,都是小袋分装,一袋一杯,也好。免了用茶匙的环节。用剪刀开启小袋,一股明前春茶特有的清香,就夸张地冲了出来。这股清香可以使人感受到仿佛置身清晨山野,一派烟雨朦胧,茶树挂翠,晨露初聚的勃勃生机。春茶当用玻璃高杯,便于观汤色鉴茶形。水开后,不要急于下水,因为绿茶与观音、大红袍等茶不一样,要等水温约降后冲泡,方不会破坏其茶性,同时还会助其茶香。未注水前,茶形扁平挺直,光亮无毫,茶色暗绿油润,水注入后,茶叶几乎全部浮在杯口,用竹制的茶勺,把茶沫打去,此时茶汤呈淡绿色,茶叶得泉水之助,个个开始饱满圆润起来,此时看茶叶方不愧“雀舌”之名,同时这当下正是品香的{zh0}时机,好的蒲江雀舌,在一般的春茶香气中,隐隐然又有一股特有的生板栗香味,称为“栗香”,“香浮雀舌梦初回”,闭上眼,悠长的深嗅其香,屏住气,在短短地7、8秒钟里,做一回春梦吧!茶叶一般为两芽,芽口微开,“茶牙,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这时的茶形就如黄莺初啼,稍顷,茶叶开始直立,悬浮在杯中,犹如婷婷玉立的二八少女,处处都透出一丝优雅和高洁。稍后,茶叶开始直立下沉。茶汤入口,微苦,顺喉,回甘较快但稍淡,下喉后,感觉满齿清香,仿佛所有的喧嚣、浮躁都随茶汤而去,唯有清静长存。有的朋友说雀舌较硬,耐泡,但我认为,还是三泡为佳,续泡的话,其味特微,反而伤了茶性。
茶叶在生命的{zh1}时刻,反而焕发出它生命的辉煌,仿佛它一生都在期待这个时刻,期待在冥冥中就注定值得期待的知友的到来,在知友的赞美和理解中,通过眼、鼻、手、舌、意达到某种融合,然后悄然离去,犹如古琴的特性一般,音断而意连,用一种率真在知友的灵魂中镌刻下某种轨迹,不需要什么承诺,什么回报,只需要真正的欣赏和理解。
人又何尝不应如此呢?需要越多,往往失落越大。人生百年,不过白驹过隙,只要认真的活过,哪怕做到少一丝遗恨,都不枉世间一渡!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切顺生就好。茶案上,张中行老先生的《顺生论》静静躺在灯影里。窗外,雨意正浓,春意正聚。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