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丈县城驱车出北门口,沿省道S229而下,不过五分钟的时间,就来到了一个被溪水环绕,群山环抱,茶山滴翠,佳茗飘香的村落,这就是古丈县赫赫有名的茶叶产业专业村——古阳镇树栖柯村。
茶叶托起村民的希望
走进树栖柯村,就进入了一个茶叶的世界。
行走村庄,徜徉小巷,但闻一缕缕浓浓的茶香从农家小院里飘出来,弥漫在村庄的上空,使你陶醉;漫步溪畔,环顾坡岭,但见一片片翠绿的绿色从山野深处漫过来,荡漾在村庄的四周,使你流连。
近年来,树栖柯村走“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循着“生态化、良种化、有机化、规范化”的要求,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茶叶基地。现有茶叶面积1200多亩,其中新开茶园面积900亩,人均达2亩;年产量达3万公斤,产值达600多万元,是“古丈毛尖”的主产区。
茶叶,托起了树栖柯村的希望。
其实,树栖柯村并不是茶叶专业村。十年前,这里还是靠种田耙地过日子。其实,树栖柯村成为茶叶专业村只是近十年来的事情。
树栖柯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庄,全村现共130户600人,稻田300亩,人均0.50亩;旱地117亩,人均O.195亩;林地6494亩,人均10.83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对于把土地作为安身讨吃,安居乐业的树栖柯人来说,有着先天的不足,祖祖辈辈的艰苦奋斗没有改变一个吃饱穿暖的问题,“九山半水半亩田”的地理条件,“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吃饭靠政府,用钱靠借款”正是当年树栖柯村的真实写照。
现实告诉树栖柯人,种田改变不了树栖柯人贫穷的命运,住得是东倒西歪的茅棚,穿得是衣不蔽体的破麻布,吃得是难以下咽的杂粮,走得是坑洼不平的泥路……
穷则思变。
1998年。冬天。一个深夜。
天上飘着洁白的雪花。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村庄笼罩在冬季特有的寂静中,近处的民房牲舍,远处的山峦溪水是一片净化的世界。雪落树栖柯静无声。
在村部简陋的办公室里。当时的村支书,60多岁的向开松召集村支两委一班人,为村里寻找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可是,路又在哪里呢?
与会人员沉默不语。
这时,年仅25岁的村秘书向春辉站起来,说:“依我看,我们干脆种茶叶。”
“种茶叶?”有人摇头:“开什么玩笑?古丈种茶叶的村很多,又有几个致富了?”有人吼道:“嘴上的毛都没有长齐,这里哪有你说话的地方?”
“为什么不能种呢?”向春辉反问道:“难道我们就这么干穷下去?我可穷怕了,你好不干,我干!”声音不大,但很坚决;声音不重,但很有力。
向春辉和祖祖辈辈一样,守着仅有的瘦田薄地过日子,一家5口挤在一栋破旧的房子里,日不遮风,夜不蔽雨。碰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全家勉强混个饱肚,一旦出现灾情,只得灰头土脑地吃救济粮。结婚那年,父母借下一河滩的债,好不容易才把儿媳刘玉花接进门。向春辉又喜又愁,喜的是妻子精明能干,孝顺善良;愁的是自己穷家薄业,连个像样的新房都没有。
热血男儿,血气方刚。向春辉的提议,得到了村主任向开周、村支委向国文等人的赞同。
茶叶让村民们脱了贫
1998年的冬天。树栖柯人点燃了治穷脱贫的希望之火,吹响了茶叶开发的结集之号。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当年冬天,树栖柯村人在村支部书记向开松的带领下,掀起了大种茶叶的热潮。于是,一时间,家家户户扫地出门,人去楼空,人们在荒山野岭安营扎寨;一时间,山山点火,岭岭冒烟,大人小孩齐上阵,自己家里人不够,就从邻村请来亲朋好友前来帮工;一时间,漫山遍野,银锄挥舞,铁锹翻飞,红旗飘扬,歌声嘹亮,加油声、喝彩声、山歌声此起彼伏。
树栖柯村人的冲天干劲感动了“上帝”。
于是——
县政府领导来了;镇政府干部来了;茶叶局、开发办、农业局的技术员来了……
老支书向开松,当时已经年过六旬,可人老心不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和花甲之年的老伴一道,在山上搭起临时窝棚,白天在各个山头转,指挥人们开发;晚上借着月光,或点盏马灯,搬岩砌坎,开沟撩壕。
村主任向开周发动全家,并请来亲朋好友,一起拿起柴刀和斧头,披荆斩棘,风雨无阻,当年就开发茶叶3亩。
村秘书向春辉和妻子刘玉花一起,一个冬天两人就把空闲的荒山修平整,开辟了5亩茶园。初春,翻地、播种、育苗,夫妻俩干起了祖祖辈辈都没干过的营生一一种茶。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树栖柯村人当年就开发茶叶200亩。
历史的天空闪烁着几颗星,总是演绎着昨天、今天,或悲壮、或辉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荒山变茶园,遍野绿醉人,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树栖柯村已经是旧貌换新颜,目前全村共开发茶叶1200多亩,人平达2亩,人平年纯收入5000多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树栖柯村人用事实回答:脱贫不是梦,小康不是梦。
小康就在前方
茶叶,终于成了树栖柯村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家家户户种茶,家家户户制茶。
茶园是开发出来了,可是制茶的技术却没有掌握。有的人家茶叶采摘回来后,却不会炒,只好将生叶子卖给城里来的茶贩子,眼巴巴地看人家赚大钱;有的人家瞎忙炒,结果制出来的是红叶子,拿到市场上卖,无人问津,只好倒进古阳河里。有的人家干脆将茶叶树砍掉,种起了苞谷、红苕,重操旧业。
一时间,树栖柯人慌了手脚,望茶兴叹,谈茶色变。
制茶技术不过关,开发出来了的茶园就得撂慌。制茶技术不过关,走茶叶致富之路就是一句空话。
怎么办?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困难没有吓倒树栖柯村人。
危难之时显伸手。这时,向春辉又站了出来。他到处求师学艺,2002年冬天,他自费跑到长沙市省茶科所,整整学习了三个月。梅花香自苦寒来,凭着坚韧的毅力,他掌握了炒茶的全部程序和技术,但他还不满足,买了大量与茶叶相关的书籍,勤奋自学。有志者事竟成,他炒出的茶条形好、汤色绿、味道正、耐冲泡,受到青睐。由于茶叶货源紧缺,茶叶十分抢手,一上市便被{qg}而空。当年,他掘到了人生的{dy}桶金,家庭年纯收入达1.1万元,成为村中人人羡慕的致富能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向春辉没有沉醉于小小的成功之中,而是大胆创新,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采用菜枯和农家肥作为茶叶基肥,开发了本地有机茶,并引进了碧香早、白毫早、福云6号等良种茶,扩大了自家茶园面积,总面积达30亩。同时把自己赚的5000多元钱加上茶叶局扶持的5000多元钱,购了一台茶叶一体化加工机,不仅提高了炒茶的速度和效率,人也轻松自在,而且质量上有了保证,炒出的茶条索紧圆直,锋苗挺秀,色泽耀眼,白毛显露,香高持久,滋味醇爽,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炒完了自家的茶,还可以帮助别人加工,搞创收。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通过长年艰苦学习和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炒茶的技艺神速进步,并在2007年“中国?古丈”第四届“斗茶会”上凭借茶叶紧、细、圆、直的条索,浓郁的香味、香爽的口感、翠绿的色泽得到评委的青睐,一举夺得“茶王”桂冠,成为古丈县有史以来最年青的“茶王”,致使上门求购茶叶的顾客络绎不绝;2008年4月,在“中国绿茶(高峰论坛)”,向春辉的制茶技术再次得到发挥。2010年4月25日至30日的“中国古丈茶祖节——万人评茶品茶”会上,向春辉将拭目以待,目前已制出样品茶(价格均在每斤400元以上)100多公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向春辉没有陶醉在自我成功、自家致富上,而是把技术毫不保留地传给了村里其他人。在他的茶坊里,每天都有十多个人在向他学艺,其中有本村人,也有外村人,甚至还有外地人。正是在向春辉的带领下,树栖柯村人人学制茶,就连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们也学会了制茶。现在,村里仅茶师就有三十多人,还有十几户在省道S229路边竖起了“现炒现卖”的大招牌。富则思进,更可喜的是,向春辉正在招商引资320万元,准备在村里修建集“售茶、品茶、论茶、评茶”为一体的“春辉休闲茶庄”,现已投资40万元完成了部分基础工作,可望明年底投入使用。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和生机的热土。茶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里其它事业的发展。如今的树栖柯村,青砖碧瓦,洋房参差一排排;水泥路面,条条通畅绕村寨;家家冰箱、彩电、摩托车样样全,户户沼气、液化气、热水器样样有。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起了万册农家书屋,成立了有二十多人的农民诗社,每年都有十多人考上大学。树栖柯人在衣食住行上,精神面貌上发生了xxxx的变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茶叶,改变了树栖柯村的历史。
茶叶,是树栖柯村走向小康的希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树栖柯村正在向茶叶产业化进军,正在向“生态、旅游、观光”茶叶专业村迈进。
十年一梦,梦已成真。树栖柯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已经成为古丈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