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如何调整:哑铃型战略——在哈佛中国论坛演讲

这是我在刚刚举行的哈佛中国论坛开幕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战略的{zx1}描述。

结构性经济战略是以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为主要目标和路径的战略。提出结构性经济战略的目的,是试图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即结构问题,并通过解决结构问题,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从比较广泛的视角看,近几年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都与结构问题有关,改革开放进程中种种难题也与结构问题有关,而解决结构问题的钥匙,是结构性战略。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战略经历了两次重要变化。03年4月,我在一篇文章中说:“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任务提到了日程上,国家战略从重点发展开始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变。”这年的下半年,中国确立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这一战略思想的基本要求。该战略思想引起经济战略的{dy}次变化是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所谓快,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所谓好,是指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也可以说,好指经济结构的好,包括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效益结构,而效益结构,可以理解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与环境保护效益。所以,{dy}次战略调整的目标是指向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二次战略变化是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创新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笔者在06年强调,还应将创新战略作为中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07年中共17大报告确认,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次战略调整的目标也是经济结构,但其重点是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与效益结构。

所以,两次经济战略的变化都围绕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包括动力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效益结构。笔者认为,这种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的战略,其概括性表述应是结构性经济战略。

与此同时,近年经济发展的情况也表明,需要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尽管一段时期里中国经济总量列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三,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也列世界第二,但中国仍然不能算经济强国。原因在于“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问题突出。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了中国的出口,其中对劳动密集的非创新型企业冲击尤大。这表明,金融危机冲击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问题。所以,笔者在08年底说,从深层次看,这次金融危机也是中国发展方式的某种危机,暴露出“三高一低”发展模式的问题,暴露出经济增长需要新的动力结构,暴露出经济结构调整应当是我们解决经济增长问题的根本路径。在这一思路下,笔者建言:应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4万亿投资的基本目标。现在中央政府通过投入和调控措施,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了,但是结构性问题却更加突出。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中,投资占7..3个百分点,消费占4个百分点,出口是负的3.6个百分点,动力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占比重为41.8%,世界平均水平为60%,表现出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从近期人们xx的房地产价格看,也反映了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问题,涉及到投资与消费的结构、产业结构、效益结构、以及资本和权力的结构问题。

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代创新继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后,正在进入第三阶段,即新能源产业阶段。金融危机后,美国在战术层面上采取了金融监管、增发货币等调控措施,在战略层面上,则努力“创造一个新的美国能源经济”,打造所谓的“岩上之屋”,形成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占领未来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来牢牢握住世界经济的主导权。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还要积极应对美国的战略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所以,不论从国内国外的背景看,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刻不容缓。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势之必然。

结构性经济战略面对如此多的经济结构问题,应该如何下手?笔者认为,这一战略应是哑铃型的战略,即以调整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为重点,把这两者作为哑铃的两端,结合其他结构的调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哑铃的一端是经济动力结构的调整,将以投资为首要推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消费为xx的发展模式,形成消费、投资、出口比较合理的动力结构。投资与消费需要密切结合,实现增投资、促发展与扩消费、惠民生相得益彰,而落脚点是扩消费、惠民生。

消费为xx的动力结构和效益结构联系在一起,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联系在一起。扩大消费,需要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居民手中缺钱,如何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除了衣食住行外,需要扩大社会领域的消费,如文化、教育、卫生领域的消费,需要在这些领域提供更多的产品。这就需要放宽社会领域产业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事情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在文化方面,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在教育方面,需要对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系统改革,倡导教育家办学,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

动力结构的调整还要和城乡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放开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这样的结合途径。这一举措既推进了城镇化,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同时又通过人口转移和落户促进了城市消费,将城乡结构调整与扩大消费统一起来。

哑铃的另一端是要素结构的调整,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实施创新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要素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密切相联。新产业的出现与传统产业的改造都与要素结构的调整联系在一起。在当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导机制的背景下,要素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战略性产业的出现,并带动经济的战略性成长。所以,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需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加以思考。                  

要素结构的调整与效益结构密切相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按照2020年的规划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以上,全国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风电装机总规模力争在2010年突破2000万千瓦,核电核准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规划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计划到2012年,全国要推广6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其中各类混合动力汽车将占95%以上。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显著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

要素结构与区域结构的调整也将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上,力争经济较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渤海湾经济带向某种程度的创新型经济转变,实现沿海地区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实现全国区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之,解决经济的结构问题,需要强有力地实施结构性经济战略;实施结构性经济战略,又要求以动力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调整优化为重点,落实哑铃型战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全面协调推进;而这些又以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开拓创新为条件。不落实哑铃型的结构性经济战略,不深化渐进与突进相统一的改革开放,不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国际竞争优势的目标都将难以实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经济结构如何调整:哑铃型战略——在哈佛中国论坛演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